《明清徽州宗族與鄉村社會控制》是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瑞
基本介紹
- ISBN:9787566406026
- 作者:陳瑞
- 出版社:安徽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9月
- 頁數:666
- 定價:79.00
- 裝幀:平裝
- 叢書:徽學與地域文化叢書
《明清徽州宗族與鄉村社會控制》是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瑞
《明清徽州宗族與鄉村社會控制》是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瑞內容簡介本書以徽州宗族為視角,利用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和管理學等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對明清時期徽州鄉村社會控制諸問題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實證研究。全書分為上...
徽州宗族研究概述 第三輯 徽州社會研究 明清徼州地理、人口探微 論商人婦與明清徽州社會 從碑刻看明清以來蘇州社會的變遷 明清以來蘇州、徽州的區域互動與江南社會的變遷 徽商在上海市鎮的遷徙與定居活動 地方記憶與江南社會生活圖景 國家民眾間的徽州鄉紳與基層社會控制 差異與互動:明清時期蘇州與徽州的市鎮 明清以來...
【主題詞】宗族(學科: 研究 地點: 徽州地區) 宗族 【參考文獻格式】唐力行著. 徽州宗族社會. 合肥市: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5.【內容提要】 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全書共八章,內容為徽州宗族社會的形成與分布,徽州宗族社會生活實態,徽州宗族對徽商經營活動的支持,徽州宗族的文化教育,徽州宗族與社會控制、社會保障...
簡論清代宗族的“自治”性 鄉約·保甲·族正與清代鄉村治理——以凌爝《西江視臬紀事》為中心 明清徽州村規民約和國家法之間的衝突與整合 明代徽州宗族的救荒功能 帝國關懷下的閔氏大宗建構 徽州世家大族促進宗族和諧和發展的一些措施 中國古代社會宗族審判制度初探 20世紀30-40年代國民黨政府的地方控制與宗族——以...
2.紳士階層與鄉村統治 3.地方行政職能的變化 三、地方精英與基層社會組織 1.地方精英與保甲 2.地方精英與鄉約 3.地方精英與宗族 四、地方精英與鄉村公共事務 1.地方精英與災害救濟 2.地方精英與鄉村防禦 3.地方精英與水利建設 五、餘論:在國家與社會之間 第五章 學術回顧與理論反思 一、關於日本明清社會經濟...
道教信仰與日常生活的邏輯——華北某村“三官老爺”信仰的人類學考察從《放生河規約》看明代後期江南士大夫家族明清徽州山區一個宗族聚居村莊的社會、經濟與文化——以祁門紅紫金氏宗族為中心近世浙江歲時習俗的區域差異帝國晚期澎湖群島村社的教育與控制潘頭家祭祖——清代台灣富有熟番地主家族的家居和社會生活(1786—...
宗族控制是企業對員工進行控制的一種模式。依靠共同的價值觀、信念、企業文化、行為準則、非正式關係等規範企業員工的行為,促進企業目標的實現。其基礎是員工間的相互信任。可減少企業的監管和控制費用。多見於日本企業,因為日本企業常宣揚企業是擁有共同願望的員工組成的宗族,代表所有員工的共同利益。非財務業績是不是...
徽州區森林覆蓋率76.24%,新安江二級支流豐樂河縱貫南北,獲評“全國村莊清潔行動先進縣”“全國百佳深呼吸小城”“中國品質休閒百佳縣市”“長三角休閒度假目的地”“長三角高鐵旅遊小鎮”等稱號。擁有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4個、中國傳統村落11個、明清古建築1200處、歷代中進士者達220人,國保8處,省保7處。2022年...
本書為2011年11月舉行的“中國鄉村與墟鎮的建構空間——神聖之角色”研討會的論文選集,內容涉及山東、山西、江西、安徽、廣東、廣西和湖南,文章所展示的不同地區的禮儀空間,有著極大的相似性,即當地宗族都有一套說辭,作為它們控制當地神龕和廟宇的理由;雖然不是每篇文章都描述宗教儀式,但從中可以看出,鄉村都...
二、潘氏家風對徽州文化的繼承 三、潘氏人蘇之後的家風衍變 四、蘇徽兩地間潘氏家族的互動 第三章 蘇州與徽州的婦女 一、蘇徽兩地婦女與經濟生活 二、蘇徽兩地婦女與區域文化 三、蘇徽兩地婦女的共同命運 第四章 蘇州與徽州的基層社會控制方式 一、蘇徽兩地宗族組織與宗族意識的差異 二、徽州宗族組織對基層民眾的...
第三節 抗戰時期宅坦宗族活動的實態 第四章 徽州宗族對徽商經營活動的支持 第一節 宗族婚姻圈的擴大與徽州商幫的形成 第二節 宗族勢力對徽州坐賈、行商的支持 第三節 宗族勢力與徽商的相互作用 第五章 徽州宗族的文化教育 第一節 徽商與宗族教育事業 第二節 徽州宗族的文化心理 第六章 徽州宗族與社會控制、...
明清徽州宗族與鄉村社會控制研究”、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課題“明清徽州基層組織與地方社會研究”各1項;聯合主持安徽省社科規劃課題“安徽通史·宋元卷”1項;參與“明清時期的村規民約與鄉村治理”、“擴張、分流與內卷:明清徽州人口與社會研究”、“徽州法律文書與民間法研究”、“傳統職業變遷與明清徽州人口流動研究...
以歷史社會學知識積累與《清代徽州宗族與鄉村社會控制》科研項目為依託,對清代徽州宗族與鄉村社會控制這一重要課題進行了系統地研究,基於社會控制手段的思路,從制度控制、組織控制與文化控制三個維度入手,撰寫並發表了《清代徽州宗族的道德控制》、《宗族制度控制與社會秩序——以清代徽州宗族社會為中心的考察》、《...
明清徽州宗族與鄉村社會控制 中國“新大學”的崛起 皖南國際文化旅遊示範區建設研究 “四個全面”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關係研究 從“經學”走向“經典詮釋學”產能利用、信貸擴張與投資行為——理論模型與經驗分析 基於網際網路+的大規模智慧型定製研究——青島紅領服飾與佛山維尚家具案例 傳銷抑或創新:太平洋直購案的法律解析 ...
35、《試論明代族規的興起》,《明清人口婚姻家族史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36、《明代溺嬰問題初探》,《中國社會歷史評論》第四卷,商務印書館2002年10月。37、《宗族與農村基層社會控制的歷史和現實——考察宋以後江西宗族的發展》,肖唐鏢、史天健主編《當代中國農村宗族與鄉村治理》西北大學出版社2002年...
18、《宗族與徽州村落信仰空間的構建——明清以來績溪縣竹里村的個案考察》,《黃山學院學報》2015年第6期;19、《明清徽州科舉會館的運作及其近代轉型》,《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20、《同學會:近代旅外徽州青年學子的群體組織及其運作》,《安徽史學》2017年第4期;21、《清代徽州文會...
在徽州盆地、浙東盆地、珠江三角洲等地區,地域宗族相當發達,里甲制是以宗族組織為基礎編成的。上田信的區分只是從大體著眼,具有“理想型”的意義。它不排除在華北和華南也可見到內部存在著階級分化的里甲,也不排除宗族關係在江南的里甲組織中也往往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這種類型學的考察,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到,...
4.《論明清時期江西進士的地域分布與特徵》(11千字),《江西師範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4期。5.《清代徽州棚民問題及應對機制》(16千字),《清史研究》2003年第2期。6.《生態環境的惡化與鄉村社會控制——以清代徽州的棚民活動為中心》(11千字),《中國農史》2003年第2期。7.《棚民、土著與國家...
三門源村,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石佛鄉下轄行政村,中國傳統村落,北倚千里崗山脈余脈,南接金衢盆地,村域面積120平方千米。三門源村三面環山,山澗溪流自北向南穿村而過,建築沿溪兩岸依山勢而築,錯落有致的馬頭牆,曲折幽靜的卵石巷道,獨具一格的粉牆黛瓦,體現著濃郁的古村風貌。三門源村以明清建築為主,保留了...
徽州祠祭 是徽州各宗族祭祀祖先的一項重要禮儀活動,整個祠祭活動程式嚴格,場面肅穆壯觀。祭祖過去曾被認為是封建迷信而被制止,已經鮮為人知。祁門縣西部的馬山、桃源、文堂等村落,至今還保留著相對完整的祠祭文化。2014年,徽州祠祭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祁門蛇傷療法 以傳統“祁門蛇藥...
一口氣看完南宋王朝152年歷史唐宋元明清,為何宋不是大一統王朝 09:41 南宋初期出現過一位30歲的首相...▪ 社會風氣 ▪ 宗族社會 ▪ 民間信仰 ▪ 士人風骨 ▪ 社會保障 12 帝王世系 南宋...呂頤浩利用黃龜年以失職罪罷免了胡安國後,加緊對秦檜的打擊,清理己被秦檜控制的台諫的力量。 [518] 在...
古建築專家介紹,皖南徽州古建築中的一些特徵和江北古建築有著明顯不同,從洪家祠堂八字開頭的大門、重檐翹角的門樓樣式等建築特徵來看,它帶有明顯的皖南徽州古建築特色元素,因此在江北地區古建築中並不多見。這座祠堂特有的皖南徽派建築元素,可能是由宗族的遷移,族人將原籍地的建築風格帶至此處。記者從巢湖市文物...
該市成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鼓勵引導鄉村儺事活動健康有序開展。同時,組織有關部門以挖掘整理為重點,積極採取搶救保護措施。通過多年的努力,已搶救整理出《蘇秦團圓》、《張仙送子》等14個儺戲散曲影響性劇目。蒐集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儺藝資料,主要有零散於民間的文字資料(宗族家譜、曲譜等)、實物資料(面具、龍亭、...
據《輿地勝紀》和《古今地名大辭典》載:運漕鎮始於東晉,原為漕運,明末清初改為運漕,沿用至今。由於運漕鎮位於裕溪河咽喉要段,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東漢末年(建安十七至二十二年),北魏曹操伐吳,“四越巢湖”,曾屯兵於無、巢、肥江淮一帶,為了便於行軍作戰,運輸糧秣軍需,曹兵即開濡須水(又稱漕河),...
元宵節(九曲黃河燈俗)隨著民間信天主教人數的增加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點燈的人在逐年減少。在當代社會,隨著民間信仰的逐漸衰退、宗族觀念的逐步淡化,導致了這種黃河九曲燈會等類似民俗的消退。由於九曲黃河燈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環境發生了變革,一些傳統的民俗日已淡化,特別是現代文化藝術品種燈籠增多,傳統的燈籠...
贛南採茶戲,是江西省贛州市地方傳統戲劇,由民間採茶歌和採茶燈演唱發展而來,起源於明末清初,流行於贛南地區,有400多年歷史。起初只有二旦一醜,或生、旦、丑三人的表演,故又名“三角班”。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贛南採茶戲,俗稱“茶燈戲”“燈子戲”,有“客家藝術一枝花”的美譽,發源於江西安遠縣九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