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啟蒙思潮

明清啟蒙思潮,中國明清之際興起的反對理學,反對封建專制,強調教育、學術,鼓吹自由、平等的進步思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清啟蒙思潮
  • 出現時間:明清之際 
歷史
侯外廬在20世紀40年代出版的《中國早期啟蒙思想史》中認為中國啟蒙思潮始於16、17世紀,表現為何心隱、李贄、王夫之、黃宗羲、顧炎武和顏元等人強調教育、自治和自由的思想主線,指出它是中國經濟發展特點和社會歷史條件的具體反映(見明清實學)。
蕭萐父進而在20世紀80年代文化問題討論中闡發了關於明清之際文化思潮性質的觀點,他在1982年出版的《王夫之辯證法思想引論》一書中肯定明清之際反理學思潮的啟蒙性質,並於1995年出版的《明清啟蒙學術流變》(合著)一書中對此作了充分論證和系統展開。
他從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典型性和中國哲學啟蒙道路的特殊性的歷史背景出發,指出和歐洲一樣,中國的文藝復興是伴隨著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的生長而出現的,並且發展成為17世紀強大的反理學思潮,一直延續到19世紀。分別以李贄、王夫之、戴震為代表,體現為個性解放思想、初步民主思想和近代科學精神三大時代主題。
他認為這一思潮既是中國傳統文化轉型的開端,又是現代價值理念的內在歷史根源,表現出中國式的人文主義覺醒,成為近代變法維新派、革命民主派和文化啟蒙派的實際思想先驅。這一觀點突破了唯物與唯心兩軍對壘的研究模式,力圖從近代化的文化進程中把握思想文化發展的主流、方向與規律,體現了中國哲學思想史研究的新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