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與啟蒙

理學與啟蒙

《理學與啟蒙》是2009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魏義霞

本書作者以女性的獨特視角以及多年的潛心研究,本書分上、中、下三篇,比較系統地闡述了宋元明清四個歷史朝代在中國哲學的發展以及對但是社會形態、社會經濟、道德觀念、法律刑法等各大方面的影響和發展。

基本介紹

  • 書名:理學與啟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學研究
  • 作者:魏義霞
  • ISBN:9787100060882
  • 頁數:794 頁
  • 定價:50.00元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時間:2009年10月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學術著作,學術論文,獲獎成果,

內容簡介

筆者關於本書特點的淺見,是受本書啟發後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往哲學界有一個不成文看法,以為女性擅長於形象思維,男性善於邏輯思維。作為邏輯思維的哲學,又要進行窮一生之力都不能讀完中外哲學家一少部分著作的中國哲學研究,不僅被男性視為畏途,而且為女性所不敢碰的難題。但隨著時代的生生不息,特別是我了解了魏義霞教授的著作以後,這種思維定勢必將被突破。我認為以女性細微的“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的觀察能力和深刻的“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邏輯體認能力的融合,便具有明顯的優勢。她不僅為女性在哲學領域的翱翔開闢了廣大的天空,而且定能為振興中華民族自己的哲學做出卓越的新貢獻。

圖書目錄

上篇 宋明時期道德哲學研究
宋明時期的社會與道德
一、宗法社會的鼎盛與中央集權的加強
二、理學被定於一尊
三、傳統倫理學說的體系化
四、宗法道德的全面加強
道德教化的全面加強和普及
一、道德教化的全面加強和普及
二、理學家的道德修養工夫論
德法並舉的治國理念及其尚刑重法
一、德法並舉的治國理念
二、兩宋思想家對德刑關係的論證
三、德刑並用中尚刑而重法
四、理學家對德刑合理性的論證及其對刑法的側重
知行觀與道德教化的加強
一、二程——“行難知亦難”
二、朱熹——“知在先”與“行為重”
三、王守仁——“知行合一”
四、以知為先、為本與知行觀的道德內涵和倫理維度
五、知行與格物、致知
六、知行觀與“去人慾,存天理”
三綱五常的進一步神聖化、規範化及其社會影響
一、三綱五常被視為“天理”、“良知”
二、對五常的進一步闡釋和排序
三、“民胞物與”說和“天下一家”說
理與欲、義與利、公與私和價值觀的衝突與歸一
一、理學家理欲觀的禁慾主義色彩
二、功利主義學者的“足欲”、“節慾”主張
三、理學家義利觀的尚義傾向
四、功利主義學者對利的肯定
五、殊途同歸的尚公主張
中篇 明清之際道德哲學研究
明清之際的社會與道德
一、明清之際的社會狀況與商品經濟的萌芽
二、早期啟蒙思潮的出現
三、傳統道德受到初步衝擊
正統的顛覆——對理學的批判與重建
一、眾口一詞——對理學一致而全面的否定
二、荒謬不經顛覆理學的哲學根基
……
下篇 宋元明清道德哲學個案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作者簡介

魏義霞,女,1965年生。1983年考入黑龍江大學哲學系,1990年獲碩士學位。1997年破格晉升為教授,1999年被評為“黑龍江省優秀中青年專家”,200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黑龍江省哲學基地專職研究員。2005-2007年為中國人民大學博士後。現為黑龍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傳統哲學與文化、比較哲學和中國近代哲學研究。
魏義霞魏義霞

學術著作

獨立出版學術專著5部
1、《七子視界——?>先秦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53萬字,獨立完成。
2、《中國近代哲學的巨觀透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28萬字獨立完成。
3、《天·人·命運:人類命運的哲學闡述和當代審視》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28萬字,獨立完成。
4、《生存論:人的生存維度及其哲學回應》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28萬字,獨立完成。
5、《比較哲學——當代哲學重建的歷史關照和哲學審視》,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28萬字,獨立完成。

學術論文

1、《禮法、法天、法術——先秦法制模式研究》,《哲學研究》2005年第4期。
2、《不同的哲學追求和人生理想——近代與古代價值哲學比較研究》,《哲學研究》2003年第2期。
3、《中國近代哲學轉型的幾個重要問題》,《哲學研究》1996 年第6期.
4、《中國近代哲學研究述評》,《哲學動態》1996 年第5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6 年第7期。
5、 魏義霞:《殊途同歸:韓非墨子哲學的比較研究》,《齊魯學刊》1997年第3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7年第5期。
6、《仁——在孔子與孟子之間》,《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2期。
7、《古代與近代之仁的比較研究》,《中華文化論壇》2005年第3期。
8、《創新體系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構》,《黑龍江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9.《我國古代佛教與近代佛教的比較研究》,《燕山大學學部報》2004年1期。
10.《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係——近代與古代哲學比較的新視野》,《黑龍江社會科學》,2004年3期。
11.《天欲義而惡不義——墨子本體哲學倫理哲學與政治哲學的三位一體》,《東方論壇》2004年4期。
12.《先秦儒家與法家政治哲學比較研究》,《管子學刊》2003年4期。
13.《有生於無—與中國古代哲學的宇宙本體》,《理論與現代化》2003年5期。
14.《中國近代人學研究新方向》,《東方論壇》2003年4期。
15.《人的生存危機及其問題的解決》,《學習與探索》2003年第2期。
16.《孔孟之道意味著什麼?》,《哲學之路》第一輯,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7.《對人的不同描寫和模塑——近代與古代人生哲學比較研究》,《北方論叢》2003年第1期。
18.《本體之辨—從康有為到譚嗣同》, 《北方論叢》1995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1996年第2期。
19.《中國近代認識史上的困惑》,《求是學刊》2000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轉載,2001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2001年第2期。
20.《“有生於無”與中國哲學的本體特徵》,《北方論叢》2000年第1期。《新華文摘》摘要,2000年第6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摘要,2000年第3期。
21.《賀麟的體用觀——中國現代哲學重建之路》,《齊魯學刊》2000年第1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全文轉載,2000年第4期。
22、《試論中國近代的哲學轉型及其得與失》,《學術交流》1999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9年第4期。
23、《死亡哲學:靈魂不死的歷史追溯與深層思考》,《北方論叢》1998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宗教)1998年第4期。《高等學校文科學報文摘》摘要1998年第4期。
24、《中國近代唯心論的“心”是什麼?》,《學習與探索》1990年第3期。《新華文摘》1990年第7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0年第6期。
25、《試論“心”的範疇在中國近代的演變》,《求是學刊》1990年第3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0年第7期。
26、《淺說嚴復對“天演”原因的分析》,《求是學刊》1991年第4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1年第9期。
27、達爾文進化論的中國化》,《北方論叢》1992年第3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2年第7期。
28、《莊譚相對主義同異觀》, 《學術交流》,N .6,1992.《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1期。
29、《陸王異心論》, 《求是學刊》1993年第4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3年第9期。
30、《獨·群:中國近代哲學的內在矛盾淺析》,《求是學刊》1994年第2期。《新華文摘》1994年第6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4年第4期。
31、《西方自然科學的引進與中國近代的哲學變革》,《學習與探索》1995年第1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5年第4期。
32、 《21世紀中國哲學的巨觀展望》,《學術交流》1995年第4期。《 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哲學史)1995年第10期。

獲獎成果

1、 《獨·群:中國近代哲學的內在矛盾淺析》,1996年獲黑龍江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青年類)一等獎
2、 《天·人·命運——人類命運的哲學闡述和當代審視》,2000年獲黑龍江省教委科研成果一等獎
3、 《天·人·命運——人類命運的哲學闡述和當代審視》,2000年獲得黑龍江省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4、 《有生於無與中國哲學的本體特徵》,2002年獲得黑龍江省社會科學研究成果(青年類)二等獎
5、 《中國近代哲學轉型的幾個重要問題》,1998年獲黑龍江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青年類)二等獎
6、 《中國近代唯心論的“心”是什麼?》,1992年獲黑龍江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7、 《中國近代哲學轉型的幾個重要問題》,1998年獲黑龍江省教委優秀社會科學成果二等獎
8、 《有生於無與中國哲學的本體特徵》,2002年獲得黑龍江省人文社科成果二等獎
9、 《獨、群:中國近代哲學的內在矛盾淺析》,1995年獲黑龍江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10、《中國近代哲學轉型的幾個重要問題》,1997年獲黑龍江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11、《本體之辨:從康有為到譚嗣同》,1997年獲黑龍江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三等獎
12、《殊途同歸:墨子與韓非哲學思想的比較研究》,1998年獲黑龍江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13、《合理地協調教學與科研的關係,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1997年獲黑龍江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
14、《天·人·命運——人類命運的哲學闡述和當代審視》,1999年獲得黑龍江大學優秀科研成果一等獎
15、《中國近代認識史上的困惑》,2004年獲得黑龍江省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二等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