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沙三集

吹沙三集

《吹沙三集》是1999年巴蜀書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蕭萐父。本書主要輯存了作者最近十餘年已刊和未刊文稿以及詩詞吟稿。

基本介紹

  • 書名:吹沙三集
  • 作者蕭萐父
  • ISBN:10位[7806599649]13位[9787806599648]
  • 定價:¥40.00元
  • 出版社巴蜀書社
  • 出版時間:1999-5-1
內容概要,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概要

《吹沙三集》是巴蜀書社出版的《吹沙集》、《吹沙二集二》的續編。縱觀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民間學術文化思潮,經過70年代後期和80年代的思想解放及思潮的反覆,到了新世紀,又有人將90年代概括為“反思的年代”。既日“反思”似乎就應當是“文化熱”的消退;“反思”這裡隱含對於80年代文化思潮中啟蒙取向的後退和拒斥。有一種所謂“超越模式”的提出,他們把文化啟蒙心態視為“有問題的心態”,認為只有取消、解構啟蒙,才能進入“正常發展”。
內容包括思史縱橫、嚶其鳴矣、序跋選存、師友評說、湖海微吟和編後絮語六部分。在《吹沙三集二》中作者仍然堅持早期啟蒙思潮說,並進一步論述它與中國現代化的關係。
堅持早期啟蒙說,是為了從16世紀以來我國曲折發展的歷史中去尋找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歷史接合點,尋找我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化的起點。如實地把早期啟蒙思潮看作我國自己文化走向現代文明的源頭活水,看作中國文化自我更新的必經歷程,這樣我國的現代化發展才有它自己的歷史根芽,才是內發原生性的而不是外爍他生的;如果不是這樣如實地看待和尊重這段文化自我更新的歷史事實,而把中國文化看作一個僵化的固定不變的“體”,我們勢必又會陷入“被現代化”、“被西化”的體、用割裂的處境。正視並自覺到明清之際崛起的早期啟蒙思想是傳統文化中現代化價值的生長點、是正在成為我們中國文化自我更新之體。這樣,我們才可能自豪地看到近代先進的中國人既勇於接受西學、又自覺地向著明清之際的早期啟蒙思想認同的形象是多么光彩和大氣;“外之不後於世界之潮流,內之弗失固有之血脈”是多么強的文化自信。如此,所謂中西對峙、中西殊途的狹隘觀念也就失去了依據。我們所面對的將不是“文明衝突論”所誇張的儒教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的衝突,而是中西文化在更高層次上的會通融合。
然而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道路,正如它的歷史發展道路,也不應當是一元的和單軌的,而應當是多元的、多軌互通的。在《吹沙三集=》里作者更多地強調了和著重論述了早期啟蒙說與現代化建設的關係。從歷史上來看,早在楚簡中我們就已經可以看到儒、道由互黜而又互補的思想,此後中國歷史的發展,文化和社會生活都呈現一個多元發生、多極並立、多維互動的態勢。豐富多彩的和而不同,恰是中國和諧文化的核心思想。
去年在珞珈山召開的“新儒學第七次國際學術研討會”上,我送去的賀聯是:
多維互動,漫汗通觀儒、佛、道。
積雜成純,從容涵化印、中、西。
丙戌仲秋於珞珈山麓 慧命相沿話啟蒙——明清文化名人叢書總序
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既有它古代的輝煌、中古的繁榮與停滯,更有它自己綱組化生出的近世的黎明,有它自己的思想啟蒙或文藝復興的特定時代。從晚明到“五四”,可視作一個同質的文化蛻變歷程;其文化主流是啟蒙性質的思潮一再崛起,經過坎坷曲折的歷史道路,終於走到空前開放的今天,邁向無比光明的未來。這一文化蛻變歷程,發端於17世紀的明清之際,在中國思想史上正可與紀元前“軸心時代”的周秦之際媲美。這一時期的中國,無論社會經濟結構或是思想文化形態,都處於新舊代謝的特殊轉折時期,封建母體中內發原生的新經濟萌芽正催生著早期啟蒙思潮的自動滋長。在當時時代潮流中湧現出的一代文化巨人,儘管他們還背負著各種沉重的包袱,但他們適應時代的要求,勇於衝破囚縛,呼喚啟蒙,從內心深處進發出的新思想的火花,總是那么光芒四射,宛如俄羅斯童話中的丹柯燃心為炬一樣,照耀著我們民族苦難史中一代代覺醒者走出黑暗的迷宮。對這一代早期啟蒙者的獨特貢獻、批判鋒芒、智慧創造、人格風範、倔強靈魂,理應予以充分重視和潛心研究。由於明清之際這一特定歷史階段與鴉片戰爭後畸形的中國近代史相銜接,又與同時期歐洲歷史的變遷具有貌異實同的深層可比性,且與如何確立現代中國的文化選擇尺度密切相關,因而吸引了20世紀海內外不少研究者關注中國哲學啟蒙這一重要課題。各種論說,蜂出並作,爭論很多。處於世紀之交,對以往的各種爭論給以重新審視和具體評說,顯然是有意義的。
首先是關於明清中國是否存在過新經濟萌動和早期啟蒙思潮的“有無之爭”。早在19世紀,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和德國古典哲學家就有中國文化自身不可能孕育出現代性因素的論說。這一學說曾影響1929—1937年的中國社會史論戰。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德國社會學家M.韋伯提出了中國不存在走向現代化的文化背景的論說,這一學說伴隨70年代世界性的“韋伯熱”而傳人中國;與此同時,美國著名漢學家費正清早年提出的關於東方現代化的“衝擊一反應”模式亦傳人中國。這一切,對80年代的中國文化討論頗有影響,於是,“超穩定系統論”、“文化徹底重建論”等流行一時。1994年,《顧準文集》問世,著者以其特殊遭遇受到廣泛同情而令其書亦風靡學界,其中關於英國因特殊優越的歷史條件而成為現代化之發源地和典型形態並因之而逐步擴散於全球的觀點,亦隨之廣為流行。與此相應,認為明清中國有資本主義萌芽的觀點,則被斥為“荒唐”、“非歷史主義”;判定中國有早期啟蒙學說的觀點,則被斥為“唯物史觀的教條”或“以西方的眼光看中國”。以上諸說的立論,從不同側面展開,卻指向了一個邏輯結論,即中國只能“被現代化”——“被西化”或“被俄化”,而諸說共同的理論前提及方法學基礎,則是“西方中心論”和“東西殊途論”。
唯物史觀作為“通古今之變”的一種歷史詮釋理論,經過人類史學長期積累,到19世紀中葉合乎規律地產生,而到20世紀又得到不斷發展,它本身絕非教條。它雖然產生於西方,卻以人類史為對象;它最大限度地擺脫了“以西方的眼光看中國”,要求對中西各民族的社會歷史作一視同仁的考察,於異中見同,同中見異,引古籌今,預示未來,作出泛應曲當的合理解釋。事實上,要超越“西方中心”與“華夏中心”的兩端對立,走出“東
西殊途”的“超穩定系統論”的誤區,只有藉助於唯物史觀關於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觀點;要超越“以西方的眼光看中國”與“以中國的眼光看西方”的爭辯,只有藉助於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歷史的眼光。從這一論點出發,則只能肯定中國的現代化的原動力來自中國社會自身的基本矛盾運動,從而確認中國有自己的內發原生的早期現代化萌動和早期啟蒙思潮;同時,由於世界各民族社會結構和文化形態各有其特殊性,所以現代化的轉型方式和道路亦各有其民族特色。上述我們執著的觀點,其方法論基石是:對比中西而辨其同異,別其共殊,以“世界史眼光”注視“中國式特色”。

作者簡介

蕭萐父,祖籍四川井研,1924年出生於四川成都。1947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哲學系,曾受教於萬卓恆、張真如、金克木教授之門;後在成都華陽中學等校任教,曾主編《西方習報·稷下》副刊,並被蒙文通先生聘為尊經國學專科學校西方哲學教席。建國後,參加接管華西大學,五十年代中被派往中央黨校、北京大學進修,繼調武漢大學哲學系。現任武漢大學中國哲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國際儒聯顧問,國際道聯學術委員,中國周易學會顧問,東方國際易學研究院顧問,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國際中國哲學學會國際學術顧問團成員。長期從事中國哲學和文化的教學與研究,曾多次參加或主持國內外舉行的學術會議,在國內外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已出版的主要著述有:《中國哲學史》上下卷,《中國辯證法史稿》第一卷、《船山哲學引論》、《明清啟蒙學術流變》、《王夫之評傳》、《吹沙集》三卷、《鯤化鵬飛》、《吹沙紀程》等。

目錄

自序
思史縱橫
“東西慧夢幾時圓?”——1998年11月香港“中華文化與二十一世紀”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楚簡重光歷史改寫——郭店楚簡的價值和意義(1999年10月珞珈山首屆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式上的發言)
《熊十力全集》編者序
“熊十力與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詞(2001年9月7日珞珈山)
“欲從今古究長河”——緬懷呂振羽同志
“早期啟蒙說”與中國現代化——紀念侯外廬先生百年誕辰
王夫之經濟思想發微
船山人類史觀述評
[附]吳根友《哲理詩心船山魂》
[附]許蘇民《蕭莛父先生船山學方法論述要》
元極哲思“和”字深
關於改革開放的文化思考——1984年9月19日在第二汽車製造廠黨委組織的報告會上的講話
嚶其鳴矣
“神州慧命應無盡,世紀橋頭有所思”——蕭莛父教授訪談錄
“漫汗通觀儒釋道,從容涵化印中西”——訪蕭莛父教授
“非佛非儒,吾只是吾”——熊十力哲學的根本精神
關於《熊十力全集》的訪談
序跋選存
慧命相沿話啟蒙——明清文化名人叢書總序
《王夫之評傳》弁言
易道與書法——序屠新時先生《墨韻易經》
應當重視辯證思維的民族特點——序田文軍、吳根友《中國辯證法史》(簡編)
傳統價值觀轉換問題的當代思考——序《鯤化鵬飛》一書
序謝寶笙《龍·易經·中國文化的起源》一書
序王仲堯《隋唐佛教判教思想研究》一書
陸學小議——序王心田《陸九淵知軍著作研究》
吳根友新著《從李贄到戴震》題詞
亡友陳君吉權自選詩詞集之一《沉舟詩草》題記
懷念邵融
佛教哲學簡介——八十年代研究生專題課講義之
師友評說
靈均芳草伯牙琴契真融美見精神
星空德律尋佳句,哲命詩魂化典辭
吹盡狂沙始到金
“神州鼎革艱難甚,喚起幽潛共啟蒙”——淺談蕭教授的學術思想
吹沙覓金心火之傳
蕭萐父和中國啟蒙哲學研究
蕭萐父先生“明清啟蒙”學術史觀之演進
湖海微吟
一、湖海微吟(續)
二、聯語
編後絮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