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家文庫:明清啟蒙學術流變

哲學史家文庫:明清啟蒙學術流變

本書是一部系統研究明清學術思想的理論專著。全書圍繞“個性解放的新道德”、“批判君主專制的初步民主思想”、“科學精神”三大主題把明清學術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認為從明代嘉靖至崇禎,具有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人的重新發現”與“世界的重新發現”的特徵;從南明弘光、永曆到清康熙、雍正,提出了批判君主專制的民主要求;而從清乾隆到道光二十年,中心是學術獨立和學術研究中的知性精神的發展。三個階段時間上前後遞繼,邏輯上漸次遞進,構成了這一時期思想發展的主要脈絡。全書著眼於中國開始走出中世紀、邁向近代化的文化進程,確立主潮,觀其流變,不僅是明清思想的資料匯集,更是對作者提出的“哲學啟蒙” 說的微觀考史佐證

基本介紹

  • 書名:哲學史家文庫:明清啟蒙學術流變
  •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 頁數:610頁
  • 開本:16
  • 作者:蕭萐父 許蘇民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哲學史家文庫(第2輯):明清啟蒙學術流變》以凸顯明清啟蒙學術思潮及其流向、變異為宗旨,著眼於中國開始走出中世紀、邁向近代化的文化進程,確立主潮,觀其流變,正面論述,徹底跳出所謂“兩軍對戰”、“漢宋紛爭”、“朱陸異同”之類的陳舊模式

作者簡介

蕭萐父(1924—2008),生於四川成都,祖籍四川井研。中國著名哲學史家,現今武漢大學中國哲學學科(國家重點學科)的創建者,開創了獨樹一幟的珞珈中國哲學學派。歷任武漢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史學會副會長,中華孔子學會副會長,中國周易學會顧問,東方國際易學研究會顧問,中國文化書院導師,國際中國哲學會國際學術顧問團成員。著有《吹沙集》、《吹沙二集》、《吹沙三集》、《蕭氏文心》、《中國哲學史》上下卷(蕭萐父、李錦全主編)、《中國辯證法史稿》第一卷、《船山哲學引論》、“王夫之評傳》、《吹沙紀程》等書。
許蘇民,1952年生於江蘇如皋,祖籍安徽歙縣。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中國思想家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武漢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曾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著有《文化哲學》、《人文精神論》等專著12部,在《中國社會科學》中文版和英文版、《哲學研究》等刊物上發表論文100餘篇,部分文章輯為《許蘇民集》。

圖書目錄

導論
一、明清早期啟蒙學術的分期
二、早期啟蒙學術的三大主題
三、中國近代學者向早期啟蒙學術的認同
上篇
抗議權威掙脫囚縛
(明嘉靖一崇禎,16世紀30年代
至17世紀40年代)
一、明代中晚期的時代背景與思想的內在理路
(一)明代中葉中國近代商品經濟萌芽的基本特徵
(二)明代中葉社會風氣的轉變
(三)傳統學術的蛻變與早期啟蒙思潮的興起
二、自然人性論與新理欲觀
(一)“自然之性”的新理欲觀
——從王艮到何心隱
(二)“氣質之性”一元論的新理欲觀
——王廷相、羅欽順、吳廷翰、呂坤論人性與理欲
(三)“自然真道學”的新理欲觀
——李贄論“各遂其千萬人之欲”
三、情感本體論與新情理觀
(一)李贄的“童心說”和唯情論
(二)袁宏道的“性靈說”和“理在情內”說
(三)“至情說”、“情教說”與晚明唯情論
四、“人必有私”說與新義利觀
(一)李贄論“人必有私”與“正誼即為謀利”
(二)“義利並重”、“義利一物”及“義在利中”說
——黃綰、吳廷翰、焦弦、陳第的新義利觀
(三)“工商皆本”的經濟思潮
五、“各從所好,各騁所長”的個性解放學說
(一)“狂者胸次”與豪傑精神
——非名教所能羈絡的左派王學
(二)李贄論人的平等和自由
(三)崇“真”尚“奇”的晚明文論
六、“顛倒千萬世之是非”的理性覺醒
(一)“不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
——李贄的懷疑論思想
(二)“不以先入之見錮靈府”
——呂坤的“自家天趣”與陳第的知識論
(三)考據學之濫觴
七、“開發學人心靈”的科學思想
(一)科學精神的本土之萌櫱
——李時珍、朱載靖、徐宏祖、宋應星的科學思想
(二)中國的笛卡爾
——徐光啟對傳統“象數之學”方法的變革
(三)“因西法以求進”
——李之藻、李天經、王徵對科學方法的倡導與套用
八、以友朋代君臣、以眾論定國是的政治思想
中篇
深沉反思推陳出新
(南明弘光、永曆一清康熙、雍正,
17世紀40年代至18世紀20年代)
九、明末清初的時代背景與思想的內在理路
(一)清初的經濟和政治
(二)道德禮教下移運動與士林風氣
(三)學術的多維透視與思想的內在理路
十、以人的“自然權利”為出發點的政治哲學
(一)17世紀中國的“民權宣言”
——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
(二)“各得自私自為”的“眾治”論
——顧炎武論“三代之治”
(三)“順天下之意”的“抑尊”說
——唐甄的政治哲學
(四)“必循天下之公”的“自畛其類”說
——王夫之的政治哲學
(五)呂留良、劉獻廷論“天下之公”
(六)李光地論“合眾人之公”
十一、以提倡“公欲”為特徵的新理欲觀
(一)王夫之論“人慾之大公”
(二)唐甄論“氣血”與“心智”相參
(三)陳確的“兩欲相參”說
(四)陸世儀論“氣質之性”與顏元“喚迷途”
(五)李光地“人慾非惡”說和費密論“欲不可禁”
十二、清初新情理觀的發展
(一)傅山、傅眉的情理觀
(二)黃宗羲、王夫之、劉獻廷的情理觀
(三)清初學者對“禮教”的批判
十三、清初新義利觀的發展
(一)傅山的明確劃分群己權界的新義利觀
(二)唐甄論“利”為檢驗“義”之標準
(三)陳確論“學者以治生為本”和歸莊的功利主義道德觀
(四)顏元論“正其誼以謀其利”
十四、批判奴性的個性解放學說
(一)“將奴俗齷齪意見打掃乾淨”
——傅山對平等自由的追求
(二)反對“禁防束縛”,倡導豪傑精神
——顧炎武的個性解放思想
(三)“我者,大公之理所凝也”
——王夫之對“明日之吾”的呼喚
(四)“不以庸妄者之是非為是非”
——黃宗羲對學界奴性的批判
(五)“我之為我,自有我在”
——“堪留百代之奇”的石濤畫論
十五、“質測之學”研究中的知性精神
(一)方以智論“質測即藏通幾”
(二)王夫之、黃宗羲論新興“質測之學”
(三)王錫闡、梅文鼎、李光地、劉獻廷的“質測之學”研究
十六、經、史、子學研究中的知性精神
(一)顧炎武“明道救世”的經學研究及其方法論
(二)黃宗羲的學術史觀
(三)“不許人瞞過”
——傅山的子學研究及其真理觀
(四)唐甄的崇智論與顏元的格物新解及其他
十七、總結和終結宋明道學的王夫之哲學
(一)綱緄生化的自然史觀
(二)理勢相成的人類史觀
(三)認識論的辯證法
下篇
執著追求潛心開拓
(乾隆一道光二十年,18世紀30年代
至19世紀30年代)
十八、清代中期的時代背景與思想的內在理路
(一)清代中期的經濟和政治
(二)清代中期社會風尚的新變化
(三)學派分野與學術變遷之大勢
十九、學術研究中的知性精神
(一)戴震論“去蔽”和“察分理”
(二)袁枚論“廢道統之說”和學術獨立
(三)章學誠論“因史以明道”
二十、自然人性論與新理欲觀
(一)戴震的“血氣心知”說與新理欲觀
(二)焦循對戴震理欲觀的繼承和發揮I
(三)洪榜、凌廷堪、阮元的理欲觀
二十一、新情理觀和對“吃人禮教”的批判
(一)袁枚的唯情主義
(二)戴震、焦循的情理觀
(三)汪中、俞正燮、李汝珍對“吃人的禮教”的批判
二十二、“貨殖者,天人古今之大會也”
——清代中期的新義利觀
二十三、“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清代中期個性解放的學說
參考文獻
索引
跋語
再版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