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拓北魏中嶽嵩高靈廟碑

明拓北魏中嶽嵩高靈廟碑

《中嶽嵩高靈廟碑》 寇謙之撰,北魏刻,明拓,重墨拓,剪裱裝冊,共38頁,每頁縱27.5厘米,橫15.5厘米。

封面有郭沫若題簽,後有潘承弼、邵銳等題跋以及“於繼襄印”、“崧甫”等鈐印多方,曾為陳叔通所藏。

此碑為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正書,碑陽23行,行50字,碑陰7列,上2列字較大,計22行,下5列16行,字較小,各列行數不等。額篆書陽文4行共8字,側刻唐大周天授三年(1692年)馬元貞投龍簡記。碑文內容為寇謙之修祀中嶽廟並宣揚道教。碑今在河南登封縣嵩山中嶽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拓北魏中嶽嵩高靈廟碑
  • 年代:北魏
  • 作者:寇謙之撰
  • 文物收藏: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詳細簡介,拓本,明拓典型代表,

基本信息

名稱: 明拓北魏中嶽嵩高靈廟碑
年代: 北魏
尺寸: 每頁縱27.5厘米,橫15.5厘米,共38頁.
作者: 寇謙之撰
類別: 明拓
材料: 剪裱裝冊
封面題簽:郭沫若
收藏:故宮博物院

詳細簡介

《中嶽嵩高靈廟碑》 寇謙之撰,北魏刻,明拓,重墨拓,剪裱裝冊,共38頁,每頁縱27.5厘米,橫15.5厘米。
封面有郭沫若題簽,後有潘承弼、邵銳等題跋以及“於繼襄印”、“崧甫”等鈐印多方,曾為陳叔通所藏。
此碑為北魏太安二年(456年)立,正書,碑陽23行,行50字,碑陰7列,上2列字較大,計22行,下5列16行,字較小,各列行數不等。額篆書陽文4行共8字,側刻唐大周天授三年(1692年)馬元貞投龍簡記。碑文內容為寇謙之修祀中嶽廟並宣揚道教。碑今在河南登封縣嵩山中嶽廟。
此碑在魏碑書法中屬於風格雄強一類。其書雖雲楷體,但結體、用筆仍處於隸、楷之間,是隸書向楷書過渡的書體。康有為評此碑書法為“體兼隸楷,筆互方圓。”並稱碑陽書法“奇古”,碑陰書法“峻整”,給以極高的評價。
此本首行“太極剖判”未損,第11行至18行較清初拓本多5至11字,為存世最舊拓本。
清吳玉瑨《金石存》、朱士端《宜祿堂金石記》、陸增祥《八瓊室金石補正》等書著錄。

拓本

拓本,凡摹拓金石碑碣印章之本,皆稱為“拓本”,即用紙緊覆在碑帖或金石等器物的文字或花紋上,用墨或其他顏色打出其文字、圖形來的印刷品。按用墨分,可分為墨拓本、朱拓本。按拓法分,可分 烏金拓、蟬翼拓。拓本實物最早見於唐代。拓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其不同的特點。唐拓存世稀少,僅有碑拓幾篇。宋拓,拓工十分講究,紙墨都十分精良。元拓,雖有拓本,但拓得不好,沒有什麼特色。明拓也比較講究,一般均按宋拓的具體要求來捶拓。清沿襲明代的拓法,沒有什麼新的方法。

明拓典型代表

明拓的一些名碑刻法帖
《東漢曹全碑》,全稱《 陽令曹全紀功碑》,立於東漢中平二年(185年)十月。碑文記載曹全做西域戍部司馬和 陽縣令時的一些事跡。《曹全碑》於明萬曆初年在陝西省 陽縣(今合陽縣)莘里村出土。後移存 陽縣孔廟,1956年移置西安碑林
《史晨碑》,此碑兩面刻,統稱《史晨前後碑》。前碑建於東漢建寧二年(169年)三月;後碑建於建寧元年(168年)。均為隸書。現存山東曲阜孔廟。前後二碑如出一手,筆致古厚樸實,端莊遒勁。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明拓《史晨碑》,此拓本行三十六字,當為明初拓本。
《張猛龍碑》《張猛龍碑》
《張遷碑》此碑立於漢靈帝中平丙寅(186年),碑不知何時埋沒土中,至明初山東東平農民犁地時在地下掘出,遂為官府移置州學,1964年移藏泰安岱廟炳靈門。碑石精整完美,碑文為隸書陰刻。碑字書體樸厚雄強,為東漢碑刻隸書的代表作品之一。 《張猛龍碑》,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立,正書。多別體字。現存山東曲阜孔廟。此為張猛龍之頌德碑。書法勁健雄俊。 《龍藏寺碑》,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歷史博物館等均有明拓善本收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