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景區

明孝陵景區

明孝陵景區(The Ming Tomb Scenic Area),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梅花谷路北側,於20世紀初對外開放為景點。2004年,鐘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改造建設為明孝陵景區,是鐘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區域——中山陵園風景區的主要構成部分。

明孝陵景區以明太祖朱元璋馬皇后的明孝陵為核心,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後世明清帝陵均按著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整個明孝陵景區總面積3.31平方千米,包括明孝陵及其周邊的下馬坊梅花谷梅花山明東陵紫霞湖琵琶湖前湖燕雀湖等景區內其他區域。同時,在明孝陵景區三號門燕雀湖西側還分布有一處南京雨後的網紅打卡區域“南京小九寨溝”。

2007年,明孝陵景區被中國文化和旅遊部評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作為鐘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園風景區的組成部分)。明孝陵景區和中山陵景區靈谷景區同為鐘山風景名勝區的三大核心景區。

基本介紹

歷史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氣候特點,景區布局,自然資源,主要景點,明孝陵,明東陵,梅花山,梅花谷,紅樓藝文苑,長生鹿苑,孫權墓,下馬坊遺址公園,紫霞湖,燕雀湖,景區科普場館,文化活動,人文歷史,景區活動,所獲榮譽,旅遊信息,開放時間,門票價格,交通信息,景區路線,景區服務,

歷史沿革

明孝陵景區的主體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歷經32年之久。整個明朝時期,明孝陵陵內設“神宮監”,明孝陵陵外周邊設“孝陵衛”。孝陵衛僅防護衛士就有5700多人,在明統治二百餘年的時間內,現明孝陵景區範圍皆是禁區。
清朝時期,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時都前往明孝陵謁陵,並特設守陵監兩員,陵戶四十名,撥給司香田地。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裁守陵司香太監,僅留陵戶。清鹹豐三年(1853年)朝陽門外一帶成為太平軍和清軍對持的主要戰場,明孝陵區域在這次爭奪戰中遭到來自雙方的炮火襲擊,地上建築物全部焚毀,當下遺存的多是清代末年建築。清朝末年,明孝陵逐漸開放為景點。清宣統元年(1909年)兩江洋務總局道台和江寧府知府為了防止外國遊客塗鴉,曾於明孝陵內豎立石碑以示警示。
2004年,南京市對鐘山風景名勝區進行詳細規劃設立明孝陵景區。明孝陵景區對於周邊大金門區域進行改造,新建了遊客服務中心和明孝陵博物館,整個明孝陵景區範圍擴大到周邊外圍形成現有明孝陵景區格局。改造後的明孝陵景區包含以明孝陵為主體的陵宮及神道區域,明孝陵外圍的梅花谷紫霞湖等收費區域以及前湖琵琶湖下馬坊遺址公園明孝陵博物館等外圍免費開放區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明孝陵景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梅花谷路北側。
明孝陵景區

地形地貌

明孝陵景區位於紫金山(即鐘山)南麓,屬於寧鎮山脈西段的中支,其山地是由堅硬的石英礫岩構成的。

氣候特點

明孝陵景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年降水1200毫米,四季分明,年平均溫度15.4°C,年極端氣溫最高39.7°C,最低-13.1°C,年平均降水量1106毫米。

景區布局

明孝陵景區整體分為世界文化遺產區域及非世界遺產文化區域兩大區域,並且各自區域內都有收費及免費景點。
景區區域總覽
主要區域
是否世界文化遺產
是否收費
明孝陵陵宮區、明東陵遺址區
世界文化遺產
收費
明孝陵神道區(大金門以內神道)
梅花山
明孝陵神道區(大金門以外神道)
免費
下馬坊遺址公園
(含十朝歷史文化園、明孝陵博物館)
梅花谷
非世界文化遺產
收費
紅樓藝文苑
中國梅花藝術中心
紫金山森林科普館
東吳大帝孫權紀念館
紫霞湖公園
前湖公園
免費
琵琶湖公園
資料來源:
明孝陵景區
明孝陵景區導覽圖(截選自鐘山風景名勝區全域地圖)

自然資源

明孝陵景區內植物資源豐富,整個景區擁有梅花山、臘梅園、櫻花專類園三個主題園區。
明孝陵景區梅花山植梅35000多株,梅花盆景6000餘盆。梅花涵蓋11個品種群,總計360多個品種,其中國際登錄品種有137個。梅花珍稀梅品種有南京紅、扣子玉蝶、南京紅須、復瓣跳枝等;蠟梅園分布於金水橋至明樓中軸線兩側,占地80餘畝,共植蠟梅3000餘株,涵蓋3大品種群,60多個品種。其中國際登錄品種4個:“鐘山白”“金陵紅妝”“淺暈金蝶”“霞染淺玉”。櫻花專類園建於1995年,建成占地60畝,植櫻3000餘株。櫻花專類園內共有20餘種櫻花優良品種。早櫻有“椿寒櫻”“迎春櫻”等,中花有“染井吉野”櫻“大島”櫻“大漁”櫻等,晚花有“關山”“松月”“普賢象”等,還有造型奇特的垂枝櫻,名為“八重紅枝垂”。

主要景點

明孝陵

  • 綜述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馬皇后的陵寢,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孝陵建築範圍廣闊,北倚鐘山主峰,南抵孝陵衛,東起靈谷寺,西至城牆,縱深2.62千米,陵垣周長達22.5千米。600多年來,明孝陵雖遭戰火破壞和自然侵損,但陵寢的格局依然保留,所有建築遺址未受人為損毀,地下墓室完好如初,環境風貌也無改變,保持了陵寢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布局的完整性,體現出明清建築藝術的成就。不僅如此,明孝陵的陵寢制度還有著承前啟後、獨創新規之意義,它規範著明、清兩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設的總體格局和風貌,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意義。
明孝陵景點總體分布在明孝陵兩大區域內,第一部分即前段引導部分明孝陵神道區,從下馬坊起至孝陵正門(文武方門),其神道長達2400米。第二部分即後段主體部分明孝陵陵宮區,從孝陵正門(文武方門)至獨龍阜的寶城、寶頂,地宮即在寶城之下。
  • 明孝陵神道區景點
現明孝陵神道區內分布著下馬坊大金鬥神道、大金門、四方城、御橋、石像路、望柱、翁仲路、欞星門、金水橋等歷史遺蹟類景點。
明孝陵神道區景點
景點名稱
景點介紹
景點相關圖片
下馬坊
下馬坊位於中山門外衛崗東坡,系一座一洞兩柱之石坊,上架橫樑,整個牌坊造型簡潔。牌坊面朝東南,寬6.7米,高7.7米,橫額寬1.3米。原址在今寧杭公路上,修路時移至北側,與南京農業大學大門隔路相對。坊刻“諸司官員下馬”六個大字,下馬坊之名因此而來。下馬坊是孝陵進口處(明孝陵真正的起點 ),龐大的孝陵建築群自此開始。謁陵文武大員至此均得下馬、下轎步行,以示對開國皇帝明太祖的尊敬。
明孝陵下馬坊
孝陵衛
史書記載,孝陵衛設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十六日。下設五個所,除前、後、左、右所外,還有一個牧馬千戶所。是專為明太祖朱元璋守陵而設。孝陵衛雖然是為了守陵而設,但是規格卻非常高。
孝陵衛
神烈山碑
下馬坊原僅一坊,明嘉靖十年(1531年)朱厚熜將孝陵所在的鐘山,與北京十三陵所在地天壽山並稱為二岳,特改神山為“神烈山”,並在下馬坊東側立了一塊“神烈山”的標誌碑,碑上覆以亭。碑高4米,寬1.46米,厚0.67米。碑文楷書“神烈山”三字,碑額上刻“聖旨”二字,邊刻“嘉靖十年歲次辛卯秋九月吉旦”,及“南京工部尚書何詔侍郎臣張羽立石。”碑身及碑額為一整石鑿就。碑下無座,用兩條巨石嵌住碑身。現碑存亭無。
明孝陵神烈山碑
禁約碑
下馬坊旁另有一“禁約碑”,系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檢所立。此碑為臥碑,高1.41米,寬5.25米,厚0.43米。碑文有禁約9條,前有序文,楷書陰文。碑額正面浮雕雙龍戲珠,碑座須彌座式,四周雕雲紋。
明孝陵禁約碑
大金鬥神道
從下馬坊到孝陵外郭正門“大金門”之間神道長達1100多米。串連明孝陵眾多遺址和謁陵路徑的大金門外神道走向,一直是困擾史學界和南京市民的謎團。明孝陵博物館和明文化研究會專家,在實地踏勘和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終於解開了這一懸案。依據《明洪武京城圖》所示及目前所見遺蹟,當時朝陽門內是皇宮及皇城所在,這一帶根本沒有居民區,很少有人從朝陽門進出,是“僻靜”之門(明《都察院志》有載),因此一般謁陵官員是從都城南面“正陽門”(今光華門)或通濟門出去,然而向東繞行至下馬坊,再按正常路線進入陵區。這為還原明孝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完整性”“真實性”,恢復神道歷史原貌,提供了歷史資料佐證。
明孝陵景區
下馬坊大金鬥神道
大金門
馬坊向西北行755米,是大金門。大金門東西長26.66米,南北寬8.09米,中門較大,高5.24米,寬4.15米;兩側門較小,高4.45米,寬3.54米,下部為石制須彌座,高1.58米,束腰部分淺雕椀花,上部砌磚。從須彌座到挑檐石下高4.91米。大金門的東西兩側原有皇牆相接,東接靈谷寺,西接南京城牆,現在還能看到接牆處的痕跡。大金門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門,門朝南,有拱門三券,明代裝有朱紅漆的大門,門樓頂覆蓋黃色琉璃瓦,現在屋頂和大門早已無存。
大金門入口處
四方城
四方城俗稱“神功聖德碑樓”,建於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築平面作正方形,因其四四方方,故俗稱“四方城”。太平天國戰爭期間,重檐的亭頂和木構部分毀於戰火。四方城內置明成祖朱棣為其父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由朱棣撰寫,記述朱元璋一生事跡,共2746個字,是南京地區最大的一塊古碑。因此碑歷述其父朱元璋一生的“功”和“德”,故稱“神功聖德碑”。“神功聖德碑”通高達8.87米,其中碑額及碑身高6.7米,龜跌高2.08米。碑文用正楷書就,字大如拳。“神功聖德碑”碑亭與下馬坊相距不足一公里,隔陵園路與孝陵的第一道大門——“大金門”相對。
四方城神功聖德碑
虹橋
過“神功聖德碑”碑亭往西北行約100米有霹靂澗(即明御河),河上有御河橋,便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御河橋。御河橋中的第一組介於碑亭和神道石刻之間,為磚構單曲五孔拱橋,霹靂之水由橋下西流,御橋舊址猶存,橋非原貌,今稱"虹橋"。過此橋即便進入了明孝陵的神道。
明孝陵景區
虹橋
石像路神道
陵墓的內神道從四方城開始。神道由此向西經外金水橋(今紅橋)。石象路全長650米,路上陳列著面面相向、形體龐大、雕刻生動的六種十二對石獸,每種四隻,一對站立,一對臥身,依次為:獅子、獬豸、駱駝、大象、麒麟、駿馬。
石像路神道
神道望柱
石象路盡頭是一對高達6.52米的白石雕成的雲龍紋望柱即華表。通常華表均置於陵墓神道的最前端,而明孝陵的望柱卻置於神道中間,是朱元璋別出心裁的設定。神道在此由東西向改為南北向。
明孝陵景區
神道望柱
翁仲路神道
過瞭望柱,路旁兩側,松柏掩映,翁仲肅立,因而得名“翁仲路”,翁仲路全長250米。翁仲共八個,分成四組,相對而立,高達4米,身軀魁梧。兩對身披甲冑、尹執金盾的武將,另兩對為頭戴朝冠,手捧朝笏的文臣,給人以肅穆威嚴的感覺。這些石像生系用百噸重巨石雕琢而成,造型生動、逼真。
翁仲路神道
欞星門
明孝陵的神道盡頭是欞星門,位於神道翁仲路東北,清代被毀,原來僅存石柱礎6個,從遺蹟看,欞星門應為三間兩垣式牌樓門,目前依據殘留構建,已對欞星門進行了重新修復。過欞星門折向東北275米,即到御河橋,也稱金水橋。
明孝陵欞星門
金水橋
過欞星門,折東而行,繞過梅花山,到達孝陵陵宮正面就是金水橋,又稱御河橋。御河橋為石砌橋,原為5孔,現存3孔,橋基和河兩邊駁岸的石構件均是明代原物,橋下溪水流向前湖。過了石橋,便是明孝陵後部的主體建築明孝陵陵宮區。
明孝陵金水橋
參考資料:
  • 明孝陵陵宮區景點
現明孝陵陵宮區內分布著文物方門、孝陵門、井亭、神帛爐、享殿、內紅門、升仙橋、方城明樓和寶頂等歷史遺蹟景點。
明孝陵景區
明孝陵陵宮平面復原示意圖
明孝陵陵宮區景點
景點名稱
景點介紹
景點相關圖片
文物方門
文武方門為孝陵之正門,原有五道,三大二小。大門內為中門,中門裡有神帛爐,左右有廡,中門外左邊是屠宰祭奠牲畜的宰牲亭,右邊是皇帝祭奠時更衣的具服殿。這些建築毀於鹹豐年間兵火,清同治年間重修時,改為一道門,氣魄小多了。方門兩邊有短垣左右伸出,向北包圍,將碑殿、享殿、明樓(寶城)等均包入其內。方門上嵌有長方形條石一方,兩邊刻雲龍紋,中刻“明孝陵”三字,字徑0.51米,石匾高1.07米,長1.99米,為曾國藩書。
明孝陵文武方門
特別告示碑
文武方門東牆南側,立“特別告示碑”一塊。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火燒圓明園後,帝國主義分子到處搜掠和破壞我國名勝古蹟。為保護明孝陵,清宣統元年(1909年),由兩江洋務局道台王氏和清江寧知府楊氏刻立此碑,碑文用日、德、意、英、法、俄6國文字刻成。碑身分為6格,每格一國文字,此碑高1.5米,寬0.63米,厚0.15米,亦有雲龍紋作邊飾。在碑殿的殿外東牆前,亦立有一塊同樣的“特別告示碑”。
明孝陵清末特別告示碑
井亭
明孝陵金水橋後東西兩側各遺有一口水井,文武方門內東西兩側也各有一口水井。2006年春,對4個井亭進行調查勘探,並參照北京十三陵、清東西陵現存的井亭形制,進行復原工作。根據殘存的井欄型制,對所有缺失的井欄進行加工配置,恢復其歷史面貌。重建後的井亭四周安有木質圍欄,便於遊人休憩。
明孝陵景區
2006年重建後的井亭實拍圖
御碑亭
明孝陵御碑亭原為孝陵之中門,原來也是五個門洞,後毀。清朝初年改建為碑亭,三開間,人字頂,紅牆小瓦,南北正中各開一門。亭為歇山頂建築,因亭中樹有清康熙皇帝玄燁所題“治隆唐宋”以及乾隆皇帝題詞的碑刻而取名為“御碑亭”。亭內立有5塊石碑,正中一塊上刻康熙皇帝於1699年南巡拜謁明孝陵時題寫的“治隆唐宋”4個鎏金大字,該碑高3.85米,寬1.42米。
明孝陵御碑亭
神帛爐
神帛爐位於碑殿至享殿御道兩側,東、西各一座,占地12平米,主要用於焚燒祭祀所用的神帛和祝版。20世紀末,南京市文物研究所曾對神帛爐基址進行考古調查。結果顯示,其磚石基礎與地面青石塊均在,實測神帛爐底面尺寸為南北2.95米,東西長2.22米,與北京明長陵神帛爐相差無幾。2006年7月至9月,景區管理局文物處利用部分殘存的基礎,參照北京長陵神帛爐樣式予以復建。
明孝陵神帛爐
享殿
孝陵享殿,在御碑亭後,方城之前。原為重檐九楹,進深5間的宏偉建築,建在三層石砌須彌座台基之上,兩側還有廡殿數十間,是孝陵的主要建築之一。它落成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殿上金榜“孝陵殿”三字。明、清時,中奉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神主;太平天國革命時,此地為太平軍與清軍爭奪的戰場,孝陵殿毀於兵火,原享殿已不存。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見到64個石柱的基礎,由此可以知曉當年享殿的規模比北京昌平明成祖的長陵享殿要大。現明孝陵的享殿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復建,比原來的要小,現內供奉朱元璋畫像。享殿後是一片縱深100餘米、寬數十米的空地,是當年露天祭祀的場所,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孝陵殿原有附屬建築,有神宮監、具服殿、宰牲亭、燎爐、雀池、水井等,亦於清鹹豐三年 (1853年)毀於兵火。
明孝陵享殿復建(1873年縮小規制修復)
內紅門
享殿以北約二十米處為內紅門基址,又稱小紅門,明朝時有三門,門之內有瓦屋幾間,是首陵太監居住之地。寬23.6米,厚4米,高約6米,門的東西兩側有牆垣與陵宮東西牆相連,使之成為陵宮內第二進和第三進院落的分隔線。
內紅門
升仙橋
升仙橋,寓意過了此橋即為“仙界”。升仙橋位於方城明樓前,橋身體量宏大,是明初橋樑建築中的傑作。但橋兩側石欄板、螭首大多殘毀,對過往遊客來說,既影響景物效果,也存在安全隱患。2005年6月,景區管理局委託竇村石匠利用部分原構件和原材質,對升仙橋兩側欄板按原樣進行修復。工程量雖不大,但對石雕技藝要求很高。石匠們以明代欄板樣式為參照,花了近三個月的時間,才將幾個主要構件雕刻完成。
明孝陵方城明樓前升仙橋
方城明樓
方城是一座寬75米、高16米、進深31米的城堡式建築,稱方城,是明孝陵最後的一重建築。方城以大條石砌成,正中開拱門式斜隧道,有台階可步入,計54級。出隧道東西各有石級可登城頂。方城上部為明樓,俗稱馬娘娘梳妝檯,東西長39.15米,南北寬18.40米。南為正面,開券門三孔,東、西、北三面中部各有一券門,樓內地面以方磚鋪地。明樓有頂,覆黃色琉璃瓦,飛檐翹角,樓上的磚刻有精美的花紋。墁地方磚及水磨磚牆腳均為明代遺物,明樓前面和左右均有短垣圍護。方城和明樓是明代的創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沒有這樣的建築。據孝陵考古專家判斷,寶城御河及大石橋以北應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建築單元,方城明樓就是寶城寶頂(墳頭)的大門和門樓。在寶城寶頂前面建造這樣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樓,再開一深邃的隧道式券門,增添了帝陵莊嚴神秘的氣氛,展現了帝王的無比威嚴和對寶城的絕對尊崇。
明孝陵方城和明樓
寶城
朱元璋及皇后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個大字。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歷經600餘年的風雨之後,寶城牆體曾出現局部坍塌,牆面剝落,個別地方因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縫。南京市文物部門先後投資300多萬元,採用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家的保護方案,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牆體進行了維修,如“縫合”裂縫,整平“牆面”,對變形的牆體進行修補和防水防滲漏“手術”。為方便遊客一睹“龍脈”真容,還修建了一條青石板遊覽步道,讓遊客能登上寶頂看到明孝陵全貌。考古工作者採用精密磁測技術進行勘探,證明在寶城下建有玄宮。但墓道未沿玄宮中軸線開鑿,而是偏於寶城東南一側,墓道寬約8米,長約120多米。經地表調查發現,在墓道入口處,寶城城垣明顯下陷,外口部則有石板疊砌的痕跡。
明孝陵寶城
寶頂
寶城中部為墳頭,稱寶頂,寶頂外側開挖了排水溝渠,局部地區還加砌了溝渠石岸。寶頂之上,樹木參天,其下即是朱元璋與馬皇后埋葬的地方,建有和北京定陵類似的整套地宮建築。
圖略
參考資料:

明東陵

明東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長子朱標的陵寢,位於明孝陵陵宮東垣以東約60米處。護陵御河從東陵以東流經孝陵陵宮前的金水橋下,將明孝陵和明東陵環繞在同一陵御內。明東陵陵寢由陵園、陵寢大門、享殿前門、享殿以及地宮等建築構成。明東陵陵寢格局特殊,圍牆平面前尖後方呈龜背形,但歷經戰火,現已難覓當年建築。

梅花山

民國時期,鐘山造林與園林綠化得以發展,民國十八年(1929年)園藝部成立,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陵園園林布景形成四季觀花區,梅花山成為春季觀梅景區。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加強鐘山林木管理,增補各種花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南京植梅更加普遍,鐘山每年均封山造林。1957年,創建新的四季景區,原春景吳王墳觀梅區擴大範圍,增植梅花。1958年以後,開闢10公頃左右荒山,大量栽植猩猩紅、骨里紅、宮粉、跳枝、千葉紅、玉蝶等珍貴梅花品種。1983年,梅花被確定為市花。1992年,梅花山東側開闢了一座新梅園,全園面積達7萬多平方米,新植梅樹2500餘株,與原梅花山合在一起形成了千畝園萬株梅。

梅花谷

梅花谷是在原梅花山的基礎上擴建而成。2004年梅花山南擴,把梅花山賞梅景區一直延伸至明孝陵石象路、中山陵陵園大道以及滬寧高速連線線,並與明城牆風光帶、前湖等景點接壤。明孝陵景區的賞梅區由梅花山擴充為整個紫金山西南部山谷“梅花谷”,擴容後的梅花山和梅花谷綿延相連,總面積達到1533畝,梅花總數量達3萬餘株,品種330多個,成為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梅山”。梅花谷相繼建成惟秀亭、商飆別館、台想昭明、梅花妝韻、生態濕地等文化景點和生態景觀,豐富了梅文化的研究和展示。

紅樓藝文苑

紅樓藝文苑是用植物造景來表現古典名著《紅樓夢》的一座寫意山水園林。其以《紅樓夢》為藍本,取書中最有特色的幾個場境作為對象,力圖以園林為載體表現《紅樓夢》的以美人香草作喻的文學韻味。

長生鹿苑

長生鹿苑”位於明孝陵梅花谷“台想昭明”東側、燕雀湖北岸,占地面積約5000平方米,現有8隻梅花鹿。“長生鹿苑”重現了明“深林見鹿蹤”這一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景觀。至此,南京明孝陵景區也集齊梅花山、梅花谷、梅花鹿與“梅”有關的“三寶”。

孫權墓

孫權墓別稱“蔣陵”(《三國志》記載:“夏四月,權薨,時年七十一,謚曰大皇帝。秋七月,葬蔣陵”),位於今明孝陵景區梅花山一帶,現有文保石刻碑一座。明清兩代,基本沿用“孫陵岡”的稱呼。國民時期,則習稱“吳王墳”。民國十八年(1929年)初,中山陵園主任技師傅煥光及陳宗一勘定明孝陵、吳王墳和前湖一帶土地3000畝作為園址,建造植物園。吳王墳200畝範圍內的民房、墳墓遂遷出,成為植物園的薔薇花木區,大量成片栽植梅花,以及榆葉梅、黃刺梅、櫻花、桃花、木瓜、海棠等。因為孫權沒有以帝王之威行厚葬之道,而是直接利用鐘山余脈挖穴建墓,靈柩入殮後再填平,所以地面罕有痕跡。2004年經精密磁測(GPM)勘探,大致判斷梅花山博愛閣西側山坡下有一處大型墓室,極有可能為孫權墓。

下馬坊遺址公園

下馬坊遺址公園南至寧杭公路,東臨博愛路、博愛園,西接前線文工團東圍牆,往北延伸至大金門,在原有下馬坊公園及南京手錶廠基礎上修建而成,占地面積約200000平方米。包含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明孝陵博物館、大金門以南的神道、下馬坊公園等。

紫霞湖

紫霞湖由新加坡華僑、著名的虎牌萬金油製造商胡文虎捐款興築。面積約67畝,常年蓄水量達22萬立方米。鐘山主峰南麓風景中紫霞湖為其一,湖在中山陵與明孝陵之間的紫霞洞一帶,故紫霞湖因紫霞洞而得名,而如今洞已無尋。

燕雀湖

燕雀湖也稱梅花湖。梅花山南擴工程形成梅花谷公園,在梅花谷公園內西側古城牆東側新增了一個人工湖泊,名“燕雀湖”,湖區蓄水面積達到了80畝。燕雀湖是在綜合文物、歷史方面多位專家的意見基礎上命名的。由於整個鐘山景區為缺水區域,所以景區的技術人員便將東邊霹靂溝的水調入西邊形成燕雀湖。在建了“燕雀湖”以後,借用現有的植物,在保護好原生態、對霹靂溝一側保留原有植物的前提下,建立了一個生態植被地區(明孝陵生態濕地區)。明孝陵景區在“燕雀湖”的邊上還增加了諸如“燕雀亭”“台想昭明”等景點,為湖景增加文化含量。隨著紫金山生態環境不斷提升,更多的禽類被引進到燕雀湖“安家落戶”,2020年燕雀湖迎來了4隻黑天鵝和3隻白天鵝,吸引了眾多遊客來打卡拍照。

景區科普場館

明孝陵景區的科普場館
場館名稱
場館介紹
場館圖片
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
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位於明孝陵景區大金門入口處,由南京手錶廠老廠區改建而成,2011年5月建成開園。園區占地面積350畝,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現有展館區、文化經營區、商務辦公區、戶外景觀區4個功能區域,其中展館區有南京十朝歷史文化陳列館、明孝陵博物館,戶外景觀設施分布在園區入口處、中心廣場、大草坪邊緣及明孝陵神道周邊等區域,由十朝鼎立、佛光塔影、成語長廊、文苑英華等四個部分組成。
十朝歷史文化園
明孝陵博物館
明孝陵博物館2009年遷址至明孝陵大金門南側,南京十朝歷史文化園內,明孝陵博物館面向公眾免費開放。主要承擔明孝陵的學術研究、宣傳展示以及社會教育等工作,接待遊客300多萬人次。明孝陵博物館注重挖掘明代廉政文化元素,有效運用明代廉史廉吏資源,推進鐘山景區廉政文化建設。兩年來舉辦過《鐘山廉韻——朱元璋與明初廉政》《鐘山廉韻——明代廉政故事展》等系列廉政展覽,並配合展覽同期舉辦“愛蓮說,播撒一顆“蓮”的種子”“以銅為鑑,發現生活用品的藝術美”等面向廣大市民和青少年的文化體驗活動。該館重視發揮廉政教育陣地作用,強化送展進社區的社教功能,充分利用博物館社會教育平台,與周邊社區、高校等開展社會共建,把明初廉政歷史故事融入到送展、送課的內容中去,啟發、教育大眾。該館還自主開發40餘種廉文化藝術品和30多冊圖書、連環畫等廉文化讀物。2019年被評為南京市廉政教育基地。
明孝陵博物館
東吳大帝孫權紀念館
東吳大帝孫權紀念館占地7650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其設計採用漢代江南民居建築風格和院落形式,館內的陳列展示由“英雄少年”“三國爭雄”“建都立業”“魂系鐘山”4部分內容以及3D影視《東吳大帝》組成。
東吳大帝孫權紀念館
紫金山森林科普館
紫金山森林科普館位於梅花谷原春攝滿園攝影驛站,總占地面積1170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積超過500平方米。科普館分為“印象紫金山”“植物王國”“動物世界”“綠色行動”和“森林課堂”。通過實物、圖文、現代多媒體展示及互動展教,帶領市民開啟紫金山森林生態之旅。
紫金山森林科普館
中國梅花藝術中心
中國梅花藝術中心位於明孝陵景區梅花谷,是國內規模較大、展示內容最豐富的梅花主題館。館內有300多件梅花展品,如描寫梅花的書籍,以梅花為主題的字畫、瓷器、紫砂、郵品、刺繡、觀賞玉石、根雕及民俗工藝品等。該館集梅花藝術品展示、科普教育、研發、銷售於一體,多次舉辦梅花藝術沙龍、插畫盆景製作、書畫筆會、工藝品展覽、學術研討會等活動。該藝術館除了陳列主題書畫及現場盆栽表演,館內還收藏紫砂茶壺、古玩、玉石、根雕等展品300餘件。
中國梅花藝術中心

文化活動

人文歷史

孫權的故事
據傳明孝陵以南的梅花山藏有東吳大帝君主孫權,明初在修建明孝陵的時候,主持工程的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曾經向朱元璋進言,將位於明孝陵南邊,正對孝陵大門的小山(梅花山)上東吳大帝孫權的墓移走。可是朱元璋就是不予準奏,他大度地說道“孫權也是條好漢,留著給陵寢看門吧”。
壽陽公主的故事
相傳南朝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一日與宮女們在庭院遊玩,臥於含章殿檐下。其時臘梅盛開,有花瓣落到壽陽公主額頭上,花痕拂拭不去,壽陽公主更顯嫵媚動人。此後,她便經常取梅花花蕊之粉塗飾額頭。宮女們見了,個個稱奇,並跟著仿效起來。不久,這種被人們稱為“梅花妝”的妝容,便在宮中流傳開來。後來,“梅花妝”又進一步流傳到民間,並受到了女孩子們的喜愛。到了隋唐時期,梅花妝還在流行。而這種裝飾流傳到民間的妝容,人們稱之為“梅花妝”“梅妝”“壽陽妝”。世人傳說壽陽公主是梅花的精靈變成的,因此壽陽公主被傳為正月的花神。
明孝陵景區
壽陽公主雕像

景區活動

2022年1月,明孝陵景區舉辦“2022年文化冬令營”活動。
2023年2月,明孝陵景區舉辦“梅花山定向尋梅與科普研學”活動。
2023年7月,明孝陵景區舉辦“明博少年行·暑期紅領巾”活動。

所獲榮譽

1961年3月4日,明孝陵景區的核心區域明孝陵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編號位列第一批177號古墓葬類,分類編號則為第一批古墓葬類16號。
1982年11月8日,明孝陵景區所在的鐘山風景名勝區整體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44個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
2003年7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7屆會議將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7年,明孝陵景區所在的鐘山風景名勝區—中山陵園風景區被評為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18年6月8日,明孝陵景區被評選為十大最受歡迎中國世界遺產景區。

旅遊信息

開放時間

明孝陵景區開放時間
明孝陵景區開放時間
明孝陵景區東吳大帝孫權紀念館開放時間
2月—11月:6:30—18:30
12月—次年1月:7:00—17:30
9:00—17:00
(16:30停止入館)
參考資料:

門票價格

明孝陵景區票價一覽
明孝陵景區門票
鐘山風景名勝區套票
優惠政策(半價票)
70元/人
100元/人
6周歲(不含6周歲)至18周歲(含18周歲)未成年人、持本人有效證件全日制本科以下在校學生(不含成人院校學生)
持本人有效身份證件60周歲(含60周歲)至70周歲(不含70周歲)老年人
免票政策:
1、6周歲(含6周歲)以下或者身高1.4米(含1.4米)以下兒童免費入園,但需要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成年人陪同。
2、70周歲(含70周歲)以上老年人、離休幹部。
3、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人、軍隊離退休幹部、革命傷殘軍人、殘疾人。
4、在江蘇省獲得國家無償獻血奉獻獎、無償捐獻造血幹細胞獎、無償獻血志願服務終身榮譽獎的個人。
5、消防救援人員,獲得江蘇省見義勇為稱號的人員,持本人有效證件免費入園。
參考資料:

交通信息

捷運出行
乘坐南京捷運2號線苜蓿園站下車,換乘景區觀光車或沿木棧道步行進入景區。
市內公交:
南京市區乘坐南京公交20路南京公交315路至明孝陵站下車。

景區路線

景區內部觀光車信息
線路名
途徑站
鐘山風景區觀光車1號線
苜蓿園↔明孝陵景區四方城↔美齡宮↔海底世界↔中山陵南廣場
鐘山風景區觀光車2號線
明孝陵景區下馬坊↔中山陵停車場↔中山陵南廣場
鐘山風景區觀光車5號線
明孝陵景區7號門↔中山陵博愛牌坊西廣場
鐘山風景區觀光車6號線
明孝陵景區7號門海底世界美齡宮↔苜蓿園
鐘山風景區觀光車8號線
靈谷景區↔中山陵南廣場↔明孝陵景區7號門
票價:10元/人·次
服務時間:7:30—17:30
參考資料:僅列出與明孝陵景區相關線路。

景區服務

明孝陵景區遊客服務中心
地址:明孝陵景區1號門(西大門)。服務項目:向遊客提供預約服務、諮詢求助服務;景區導覽圖取閱;充電寶、雨傘、輪椅、童車、拐杖租賃;小件暫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