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明北京外城
- 地理位置:中國北京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
- 範圍:西城區、東城區之南部
- 建立年代:明永樂十八年(1420)
- 建立過程:分期進行
- 主要景點:城牆城門 瓮城箭樓 城坊街道
- 建立朝代:明
- 主要作用:防禦侵略
明北京外城舊稱北京城宣武門、正陽門、崇文門一線以南為外城,其範圍即今西城區、東城區之南部。明永樂十八年(1420),明成祖朱棣下詔興建的北京宮殿城池告成。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正式遷都北京。歷史前沿明永樂十八年(1420),...
外城則是到了明嘉靖年間才新修建的,主要原因是加強北京城防衛的需要。清代北京內外城垣沒有進行大的修建工程,有所改建的是皇城和宮城。元朝時期 元朝建國,元大都堪選在此,是必然的。元大都由規劃家、天文學家、水利家劉秉忠、...
北京城池是——京師順天府的城防建築的總稱,由宮城、皇城、內城、外城組成,包括城牆、城門、瓮城、角樓、敵台、護城河等多道設施,曾經是中國存世最完整的古代城市防禦體系,被譽為:“地球表面上,人類最偉大的個體工程。北京城經歷五百...
北京外城西南角樓 又稱右安門角樓,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單檐歇山頂一層的城樓,灰筒瓦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南側、東西側分別面辟兩層箭窗。1958年完全拆除。背景介紹 北京的外城始建於明...
龍鬚溝,是北京市外城的一條主要排水河道,源自虎坊橋,流經天橋、金魚池、紅橋,又折向南,注入永定門外護城河。開挖於明代,原稱“郊壇後河”。清代始稱“龍鬚溝”。1950年代,治理時,將該河大部分河段埋入地下成為下水道。幹流概況 ...
營建北京三階段與殿宇建築總量 遷都盛典萬國來朝 第二章 城垣宮廷壇廟規制布局與功能 永樂、正統期間的城垣建設 嘉靖增築外城 中軸線殿宇布局及其功能 宮城與宮廷制度要聞 皇城與三海西苑 國家壇廟及其祀典功能 第三章 通衢胡同與衙署倉...
20世紀60年代末,明北京城城牆相繼拆除,僅餘局部遺存。1988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整修明北京城城牆遺存—西便門段,並在外城相接處修復了城樓,同時保留了7處斷面遺蹟。1996年10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將明北京城城牆遺存—東便門段全部...
北京的外城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在內城城牆外加建一圈外城,意在增強城池安全,抵禦外敵入侵。由於資金不充足,1564年,北京外城建成,總長只有14公里,開有7座城門,包括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安門、廣渠門、東...
北京外城共有七門,南面三門,東西各一門,此外還有兩座便門。外城的城樓都比內城矮小。最高大的是位於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城樓約高20米,為重檐歇山頂,面闊7間,進深3間,於正陽門遙相呼應。其次是廣寧門(現名廣安門),該...
1988年市政府將緊靠城樓東側殘存的195米內城牆予以整修,在於外城相接處修復城樓,共用新制城磚13萬塊,同時保留7處斷面遺蹟,即“明北京城城牆遺蹟”,並立碑以示紀念,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66年修建環線捷運,拆除附近的部分城牆。...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兵部尚書聶豹等聯名提出修築外城。先修城的南側,用半年時間即告竣工,從而使北京城垣的形狀變成凸字形。外城以內城南端東西兩側為起點,寬於內城一里余圍起內城的南端。外城的北端為凸字形的兩肩,兩肩各設...
外城角樓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加修了外城,同樣“城垣四隅設有角樓”。外城角樓的規模略小於內城角樓,但同樣是界定城郭位置的重要建築物。如今雖已不存在,留下的外城西北角樓的資料可供參考。西北角樓為灰筒瓦單檐歇山十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