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角樓(京城古樓)

轉角樓(京城古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北京的樓多有獨到之處,其中,城垣的角樓、街市上的轉角樓很有特色和歷史來歷。所謂角樓意為城角的建築,故宮有四個角樓,北京的外城、內城城牆上也有角樓,此類角樓是真正的轉角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轉角樓
  • 地理位置:北京城
故宮角樓,外城角樓,西四轉角樓,地安門轉角樓,朝陽地區,

故宮角樓

故宮有四座角樓,角樓造型古樸典雅,建築精巧。作為樓,它有三層,檐角翹起,層層疊立,高低起伏,而且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條脊”之說。除北京故宮外,在全國各地找不到這樣的建築。故宮的角樓是別具一格、蔚為壯觀的景致。此類角樓是真正的轉角樓。
東便門角樓成為北京地標性建築,在幾十年前有四座這種形制一模一樣的角樓。據《明北京》一類史料記載,在明正統四年(1439年),北京城門“每門均有箭樓、城樓、瓮樓及閘樓,內城四角設有角樓”。城牆上的角樓不像故宮角樓那樣是裝飾性建築,它有軍事目的,故被稱為角箭樓,俗稱為角樓了。
以西便門角樓為例,學者蔡青所著《百年城跡》中記錄:“角樓為七檁轉角樓,歇山式屋頂,鋪灰筒瓦綠剪邊,綠琉瓦脊獸,屋頂兩條正脊相交處,起西南兩個歇山山花,十字脊中間裝火焰琉璃寶頂,寶頂高13米,西南角箭樓,樓身高17米,連台座通告29米,角箭樓西、南長面各闢箭窗四層,重檐以上一排,重檐以下三排,每排14孔,全樓共設箭窗144孔。”西便門角樓是1905年被拆的,拆後僅存城台,1969年城台亦被拆去。雖然內城西南和西北、東北角樓看不到了,但倖存的東南角樓經過多次修葺至今完好。
轉角樓
故宮角樓

外城角樓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加修了外城,同樣“城垣四隅設有角樓”。外城角樓的規模略小於內城角樓,但同樣是界定城郭位置的重要建築物。如今雖已不存在,留下的外城西北角樓的資料可供參考。西北角樓為灰筒瓦單檐歇山十字形屋脊建築,灰瓦件檐脊,樓頂正中為圓形灰瓦寶頂,通高15米,面闊一間,進深一間,均為6米,南、北兩側箭窗兩層,每層3孔,共12孔。不只規模小,在形制上與內城角樓也有所不同。其他三個外城角樓與它相同。為改善首都交通狀況,外城角樓全部拆了。

西四轉角樓

城牆上有角樓,城市街道中也有,因是L型,人們更習慣稱之為轉角樓。保存比較完整的是西四轉角樓。樓高兩層,系磚木結構,是明清建築風格。此類轉角樓不只西四有,東四、東單、西單、菜市口等地也曾有,大致的格局一樣。有人說西四轉角樓是為慶祝慈禧六十大壽而建,其實它在明代就存在了,可能慈禧慶壽時曾重新修葺而已。此類轉角樓與牌樓一樣是點綴街頭風景,使帝都更加雄偉整齊和富麗堂皇。同時,轉角樓還可駐紮保全部隊,保衛帝王的安全。

地安門轉角樓

地安門的轉角樓,亦稱雁翅樓,在地安門內大街東西兩側,這兩座樓在清代確實駐紮過八旗兵,用來保衛地安門和皇城安全。清廷垮台之後,路西的樓一度是流民救濟所,其中以收留孤苦無依、無家可歸被驅逐出紫禁城的太監為主。近年,此處“舊貌換新顏”,東、西兩座樓略作修葺後,改作書店使用。

朝陽地區

《朝陽區地名志》稱轉角樓“該地原為牛房村西新農田,(上世紀)30年代末侵華日軍占領北平期間,曾於此修築一座磚結構角樓,40年中期形成一居民集居點後,取名轉角樓。”原來的轉角樓在1960年代拆除,否則這裡曾駐紮過的日本“貓眼司令”、“豬頭小隊長”的房子會成為日本侵略的罪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