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明代是大量使用瓷製禮器的朝代,以儒學為本的禮制思想不斷得到強化是主要原因。明太祖朱元璋在天下初定之時,曾告諭禮部尚書
牛諒:“禮者,國之防範,人道之紀綱。朝廷所當先務,不可一日無也……宜更與諸儒參詳考議,勘酌先王之典,以復中國之舊……”經三十餘年,明朝先後修成了《孝慈錄》、《洪武禮制》、《禮儀定式》、《諸司職掌》、《國朝製作》 、《皇朝禮制》、《大明禮法》等書籍。永樂時,頒發《文公家禮》。至嘉靖,又有《明倫大典》、《祀儀成典》等問世。由此可見,明代的禮制已很完備。除此之外,明代的禮制活動亦名目繁多,在宮廷
祭禮就有
大祀、
中祀、
群祀之分。在諸多的祭祀活動中,明朝對瓷製禮器的用色、數量、形制、紋飾等都有明確的規定。
“洪武二年定,祭器皆用瓷”,“洪武九年定,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造解京。”“宣宗始遣中官
張善之往饒州造奉先殿几筵龍鳳文白瓷祭器。磁州窯造趙府祭器。”“萬曆十一年,工科都給事中王敬民等……今據該監所開如碗、碟、鐘、盞之類,皆上用所必需,而祭器若籩、豆、盤……等項,尤有不可缺者,是豈容以不造耶?”從上述有關禮制用瓷的諭令來看,明代生產了大量的瓷製禮器。在明代帝王尚古、禮教、禮制思想的指導下,這一朝代的瓷製禮器極力追求古風、古韻。於是,瓷製禮器的造型、紋飾、色彩在這樣的氛圍中,也就顯露出一種有別於以前的時代
風格和
藝術水準。
特點
明代的瓷製禮器中的
鼎、
觚、
壺、
尊、
簋、
鬲、
爵等器皿,在造型上與商周時期的青銅禮器中的同類器物相同或相近、相似;在紋飾和裝飾上,多採用錦地開光花卉、纏枝蓮、纏枝牡丹、雲龍、團龍、螭龍、饕餮、麟鳳、八卦、雲鶴、魚藻、海水和獸耳銜環、獸耳活環、獸鈕、出戟、鼓釘、扁足、暗花、立耳等;在色彩上,通常採用白釉、琉璃墨綠、黃綠、霽藍、
黃釉紫彩、茄皮紫釉金彩、黃釉金彩、霽
藍釉金彩、白釉綠彩和青花、琺花等。
明代瓷製禮器在嘉靖、萬曆時期燒造的數量最多。從釉色看,尤以青花最多,其次分別為龍泉釉、德化白釉、
五彩、
鬥彩、
三彩、
孔雀綠、
琺花、白釉黑彩等;明代瓷製禮器的器形以鼎為最多,其次為尊、觚、瓶、爵、簋、鬲等;此時的紋飾圖案或仿商周的夔龍紋、饕餮紋、雲雷紋、回紋、乳釘紋、蕉葉紋;在裝飾手法上也採用了商代的“二層花”的手法。明代瓷製禮器在禮教、禮制思想的高度政治化的過程中表現出高度的藝術化;而高度藝術化的瓷製禮器在以禮教、禮制的明代社會中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明代帝王對祭祀活動的高度重視,以及景德鎮御器廠瓷器製作水平的空前提高,都為瓷製禮器的高度藝術化提供了條件。
評價
明代瓷製禮器是我國傳統藝術的
結晶,在中國陶瓷史具有特殊的美學價值——它既體現著高超的造型
藝術之美,也體現著高超的裝飾之美。明代瓷製禮器的原形來源於商周,製作與裝飾手法由景德鎮御器廠提供,比陶器、青銅器更富於個性化和多樣性。明代瓷製禮器的生產,也使景德鎮御器廠的製作瓷器的水平大為提高,並且為整個明代和後代的制瓷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瓷器在世界上贏得聲譽,在很大程度上應當歸功於明代,尤其應當歸功於明代瓷製禮器。
背景
禮器之名始見於
司馬遷的《史記》,指禮樂、祭祀中所用的器皿。禮器在我國製作和使用的時間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禮器經歷了由陶器到銅器,再到瓷器的演變過程,最後以瓷器占據主體。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和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皿中,鼎、鬲、豆、簋、尊、觚等器皿都在古代貴族進行的祭祀、喪葬、朝聘、征伐、宴享和婚冠的活動中當作禮器來使用過。到了春秋時期,出現了仿製青銅禮器的陶製品。秦漢時期,原始青瓷仿製青銅禮器也常有見及。據朱琰在《陶說》中的記載,唐代郊祀宗廟用了瓷尊祭祀,這是文獻中有關瓷製禮器在祭祀中出現的最早記錄。從南宋起,瓷製禮器使用已經有了一定的數量。
明代青花瓷
青花瓷即白底
藍花瓷。它始創於唐代河南省鞏縣窯,以氧化鈷為著色劑。元代時,景德鎮的青花瓷已臻成熟。
景德鎮的青花器在明代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進入了一個繁榮期。無論是官窯或民窯的生產都達到了高峰。官窯青花瓷的生產不惜工本,製作講究,從造型到紋飾都顯得十分精美。青花料的使用大致可分三個
階段。明初特別是早期的永樂、宣德時期以花色濃艷的進口料“蘇泥勃青”為主;從成化到正德的明代中期,則以發色淡雅幽藍的國產料“平等青”為主;嘉靖後以發色藍中泛紫藍的“回青料”為主。
明代時,
景德鎮和各地
民窯生產了大量青花瓷器。圖案紋飾突破了歷來規範化的束縛,出現了大量的寫意花鳥、人物、山水以及各種動物題材的畫面,構圖奇巧,線條灑脫,時而逸筆草草,自然逼真;時而率意勾勒,形神皆備。天啟、崇禎年間常見的“吹簫引鳳”、“達摩面壁”、“秋江晚渡”、“枯石寒禽”、“
荷花鷺鷥”等圖案,有的用筆秀潤,有的簡勁含蓄,力求在人物、動物的個性上用心,令人遐想聯翩。
明代的民間青花瓷中,還常常見到畫面生動、逗人喜愛的
嬰戲圖,如“捉迷藏”、“放風箏”、“鬥蛐蛐”等,色澤雅麗,筆調奔放而優美。
在明代民間青花瓷的創作中,繪瓷藝人還常常將繪畫、書法巧妙地融為一體。
象徵吉祥的“福”、“祿”、“壽”、“喜”本不是繪畫題材,但古代繪瓷藝人經過巧妙構思,亦將其表現在瓷器上,並使其升華為具有裝飾美的形象。如嘉靖、隆慶、萬曆時期常見用松枝組成的“福”、“壽”字圖案;萬曆、天啟年間的靈芝托“壽”,靈芝托“喜”的畫面,甚至不用襯托物直接書寫在瓷上的書法“壽”字,看來亦飽滿、流利,給人藝術享受。
永樂甜白瓷
永樂年間,景德鎮所制半脫胎
白瓷,胎體輕薄,釉色瑩潤,如脂似玉的白,迎光透視呈肉紅色,給人甜甜糯糯的感覺,故稱“甜白”,也叫“填白”,指白色器物表面可以繪上色彩。溫潤如玉、光照見影的甜白瓷,反映了永樂皇帝朱棣特有的審美情趣以及當時工匠的高超制瓷技藝。
從中國歷史看,
統治者的喜好往往會影響制瓷業的走向。明代永樂年間(1360-1424),經濟發展,政局穩定。皇帝朱棣遷都北京,南京作為陪都,兩京宮廷所需用瓷大增,客觀上推動了制瓷業的發展。朱棣為朱元璋第四子,打敗侄兒建文帝後稱帝位,當政22年,親征漠北返師途中病死,終年65歲。
永樂年間出產“甜白瓷”,以薄胎而有暗花者為佳。在白瓷的發展進程中,甜白瓷的出現,讓人耳目一新,它比唐宋時期的白瓷、元代的卵白瓷更純潔更滋潤更剔透,因此,更令人愛不釋手。
永樂甜白瓷之所以與其他白瓷不同,是因為工匠們在瓷胎時增加了高嶺土的比重,以固定造型;精洗原料,以增加白度和透光度;配料中增加鋁氧含量,提高燒制溫度與瓷胎強度;改進裝匣支燒方法,提高成品質量。工藝的改革,讓白瓷面目一新。又甜又白的甜白瓷,其足邊和折角積釉處還常常閃爍灰青色的光澤,讓人觀之叫絕。
德化白瓷
明代德化白瓷有其獨特的
風格,它不僅與唐、宋時代其他地區的白瓷不同,而且與景德鎮同時期生產的白瓷也
異樣。它們之間不同點主要有:
(1)瓷胎緻密,透光極其良好,為唐宋其他地區白瓷所不及。唐宋北方白瓷,是用氧化鋁含量較高的粘土燒制的,粘土內含助熔物質少,故器胎不夠緻密,透光度較差。而
德化白瓷則用氧化鉀,含量高達6%,燒成後玻璃質較多,因而它的瓷胎緻密,透光度特別良好。
(2)從釉面上看,德化白釉為純白釉,而北方唐宋時代的白瓷釉則泛淡黃色。元、明時代
景德鎮生產的
白瓷卻白里微微泛青,與德化白瓷有明顯的區別。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不僅與原料的化學組成,特別是
氧化鐵、
氧化鈦的含量有關,也與燒成氣氛的性質有關。北方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Tio、Aio含量比較高,燒成時採用氧化氣氛,故瓷器呈現白中泛黃的色調;景德鎮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Fe、Tio、Aio含量均較適中,燒成時採用還原氣氛,故瓷器呈現白里泛青的色調;德化白瓷的特點是胎釉中的Feo含量特別高,燒成時採用中性氣氛,所以德化白瓷就比唐宋北方白瓷和景德鎮同期生產的白瓷釉色更純淨。從外觀上看,明代德化白瓷色澤光潤明亮,乳白如凝脂,在光照之下,釉中隱現粉紅或乳白。因此有“豬油白”、“象牙白”、“少女白”之稱。流傳歐洲後,外國人又稱之為“鵝絨白”。直到現在,法國人還以“中國白”直呼德化窯白瓷。
鑑定
在歷代燒制的德化白瓷中,明代的藝術水準最高。從產生至今,明代的德化白瓷一直為收藏家們所重視。如今在每次拍賣會上,也格外受到重視。隨著德化白瓷市場價值的逐漸提高,一些仿品也出現在市場上。那么在
鑑別明代的德化白瓷時一般要從哪些方面入手呢?
在鑑別一件德化白瓷是否為明代的作品時,重要還是從造型和釉色上入手。首先在釉色上,明代晚期至
清代早期釉面白中微泛象牙白,猶如豬油凝固時之白。如果我們在光照下察看,會發現釉中隱現乳白或粉紅。而康熙以後燒制的德化白瓷中,金屬鉀等成分增多,所以在釉色上不再那么柔和,而是白中泛青,白度更高。而在做工方面,明代的作品人物塑造逼真,衣紋和底部線條自然。而後期的仿品則線條過度比較
僵硬,和真品相比有較大的差距。所以掌握了這些
要點,還是可以發現很多仿品中存在的破綻。
瓷權相關記錄
權,是最早
中國古代度量衡中的
衡器,是稱重量的器物,俗稱“秤砣”,是懸掛秤桿之上可以移動的砝碼。衡為桿,權為砣。權衡這個詞就是這般引申出來的。是最原始的物物交換工具,在封建社會為了徵收賦稅,稱量財物,支付黃金以及鑄造錢幣等,就需要各種權衡器。從現有出土和傳世的各種權來看,我國最早的權是戰國時期流傳較廣的秦權和楚權。權的材質有鐵、銅、瓷、石等,造型有圓形、方形、瓜棱形、葫蘆形、銀錠形及動物形等,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它是考證、研究歷史、政治、經濟、文化、計量的珍貴實物,還具有藝術鑑賞價值,可佐證我國古代度量衡的發展史。
這件瓷權,它離現在四百年左右了,那是明朝的真品。這件上面也有款識,是萬曆辛丑年制的,相當於公元1601年。這件權的重量是599克,明朝一斤的重量,相當於現在的596.8克,這個權就相當於明朝的一斤重。我們說古代的權多半是銅製的和鐵制的,瓷權很少,這件是瓷權 所以比較少見的。就我個人來看,我所見到的比較有價值的瓷權,過去見到是三件,一件是隋朝的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兩件是明朝的,一件是天津市文物商店收藏的;還有一件是原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跟前面的兩件瓷權比較的話,這件瓷權沒有前面兩件瓷權那么精美,款識也沒有前兩件顯得那么清楚,所以這個權從它的精美程度來看的話,我們把它的價錢估得低,因為它是日常用品,就估得比較低。
拍賣
2007年10月28日,由遼寧國際商品拍賣有限公司組織舉辦的2007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一款明嘉靖時期的五彩魚藻紋大罐從500萬元的起拍價經過激烈競拍,最終以2700萬元成交出手,這是東北地區迄今為止成交價最高的瓷器藝術品。
這款明嘉靖時期的五彩魚藻紋大罐,高35厘米,底部有“大明嘉靖年制”楷書款,直口,鼓腹,下腹漸收,淺挖足。頸部光素,頸部飾一周蓮葉紋,近足處飾一周蕉葉紋,腹部繪魚藻蓮花紋,水草隨波而動,蓮花綻放,各式肥魚穿梭於蓮花水草間,怡然自得。
整個畫面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厚重不失細膩,粗獷不乏傳神,器形碩大,隱有元代遺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