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陶瓷業在中國窯瓷史上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隨著金代陶瓷資料的不斷發現,對金代陶瓷的了解認識也日漸清晰。其中白釉黑花裝飾創造性地將中國畫技發以圖案構圖方式巧妙地繪在器物的顯著部位,使其呈現白地黑花紋樣,代表了金代磁州窯裝飾藝術的高度成熟。
基本介紹
藝術特徵,重要貢獻,定窯印花技藝,金代紀年款,收藏要點,起源,種類,
藝術特徵
金代的陶瓷生產,應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是金王朝建立至金海陵王遷都燕京。金代前期的陶瓷產品,絕大部分是日用粗瓷。產品釉色單調,器型不規整,樸拙,胎骨厚重而色雜,燒結程度不高。除了少數白釉黑花瓷器,絕大部分沒有花紋裝飾。器物大多是碗,盤,瓶,壺,罐等。有黑釉,白釉,醬色釉,茶綠色釉等。釉面不均衡缺乏潤澤感,燒制工藝粗糙,製作極不規整。瓶,壺,罐常見兩系,三系,四系。裝飾簡單極少見刻花,劃花,印花,加彩的產品。只見白底黑花。根據這時期陶瓷器的情況,說明金代早期的陶瓷生產水平比起關內地區落後了一大截。比起同時代宋朝的陶瓷生產水平,更是不可同日而語。金後期是指金遷都燕京以後到金滅亡這段時期,關內廣大地區的陶瓷生產。從“靖康”之變,到金海陵王遷都近三十年之間。金兵每次南侵,都是以人口,財富,土地為戰爭目的。今河南河北省是北宋陶瓷的重要生產基地。成為戰爭的爭奪地帶,長期飽受戰亂,窯工南逃,陶瓷生產基本上處在荒廢狀態。一直到金世宗完顏雍“即位五載,南北修好”在他執政的近三十年間。宋金停止戰爭。社會安定,金朝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陶瓷業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金代中原地區在大定年間及以後發展起來的陶瓷窯,據目前發掘和調查,有河北曲陽定窯,磁縣觀台窯及河南禹縣鈞窯,陝西銅川耀洲窯等”。金代陶瓷業前期是邊陲少數民族陶瓷業的落後期。金代陶瓷業的後期是中國北方陶瓷業的停滯滑坡期。主要原因是金朝多次侵略宋朝,刼掠人口,財富,占領土地。窯工南逃,沒逃出來的窯工,成了淪陷區的亡國奴。忠君愛國的思想,自古以來在中國人的頭腦里根深蒂固。“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滯留在淪陷區的窯工,都有岳飛的愛國情結。別說積極進取,改良工藝,提高產品質量。大家都在鐵蹄下生存,消極怠工,偷工減料,甚至暗中破壞,這是人之常情。加上長期戰亂,人民生活艱苦。大家滿足於粗糙的日常生活用品,金碗,銀碗,不如一個裝滿米飯的破碗。這就注定金代中國中原的陶瓷業和陶瓷藝術要比前期北宋的滑坡,比同時期的南方落後。注定金代在陶瓷工藝和裝飾藝術上沒有創新和發展。代瓷器的器型基本上是承襲宋式,日用的盤碗為了提高產量,降低成本,適合廣大勞動人民過清苦生活的需要金代的窯工沿用唐代生產日用陶瓷的疊燒工藝。疊燒工藝就是在器物的內底,先颳去一圈釉,使其露出胎骨,讓疊燒的器物的底足置其上。這樣生產的瓷器雖然粗糙一些,但產量可以增加好幾倍。疊燒工藝一直延續到後代,明代為最盛。瓶類有各種釉色的二系,三系,四系瓶。罐類的有黑白釉雙系罐,四系罐。白釉黑花雙系罐等。瓷器的紋飾也日益簡單,以花卉,各種折枝纏枝和萱草紋為主。其次有人物,動物,水波,嬰戲等。裝飾技法上有刻花,劃花,印花,筆畫,貼塑,加彩等。但是各種技法已明顯比不上北宋的工藝和技巧。金代的日用陶瓷器以素麵的最多。與此同時,南宋偏安臨安。社會經濟得到一定的發展,浙江地區的陶瓷業也得到飛速發展。龍泉窯燒制的粉青和梅子青已經達到歷史的最高水平。修內司官窯的產品也基本達到北宋的水平。
重要貢獻
定窯印花技藝
金代(1115年-1234年)前期東北地區的瓷器生產,以遼寧撫順大官屯窯和遼陽江官屯窯為代表,多為日用粗瓷。金代後期有觀台窯、鈞窯、耀州窯、磁村窯。而其中很有特色的要數定窯。金代定窯胎質細白,釉色潤澤,製作規整精巧,裝飾絢麗多姿。繼承印花與印花創新的特色:北宋中期,定窯的窯工們將金銀器的模造技法和緙絲織品的圖案,以及白瓷的燒造技術結合在一起,發展成一種獨特的技法──印花,從此印花技法對我國南北瓷業產生了很大影響。到北宋晚期,印花技法完全成熟。紋飾多在盤碗的里部,布局嚴謹,層次分明,線條清晰,密而不亂。金代定窯印花菊瓣盤正是繼承了北宋中期印花的技法,並推陳出新。其中有3點:(1)印花盤口沿創出美麗的花邊口。(2)帶有斜度的菊瓣紋飾具有新穎感,對盤中印花牡丹主題文飾起到烘托的藝術效果。(3)印花牡丹之中俯臥一隻美麗的梅花鹿,遼金時期很多藝術品時興這種動物文飾。例如秋山春水玉等,梅花鹿在印花紋飾中凸顯出了金代定窯盤的藝術特色。
繼承覆燒與加大覆燒難度的特色:北宋中期產品需求量大增,當時的窯工們為了增加窯的燒成量,並節省燃料,開始使用覆燒方法。覆燒是宋代定窯瓷器的裝燒方法之一,是把盤碗之類器皿反過來燒,因此稱為覆燒。金代定窯印花菊瓣盤正是繼承了北宋中期的覆燒方法,因此盤的器底是滿釉。同樣是覆燒,花邊口要比盤碗的圈形口難度大得多。
金代定窯印花菊瓣盤造型創新的深刻內涵:金代粗瓷較多,粗瓷的形成有一定歷史原因,然而精品的創新又具有深刻內涵。分析起來應有如下3點:(1)金代定窯印花菊瓣盤造型創新有超越宋代定窯器物的大膽追求。(2)金代定窯印花菊瓣盤展示出了高超的創造技藝,這種高超的創造技藝顯示出窯工強烈的競爭意識。(3)玩家常說字如其人,畫如其人,這隻金代定窯印花菊瓣盤也如其人,它傾注著窯工的心血,它是窯工重塑自我,超越自我的一件佳作。
金代紀年款
金代陶瓷紀年款以墨書款較為多見,另有釉下彩書寫款和刻劃款。落款的位置多在器物的外底、足部,也有落於腹部和內底的。如“時皇統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此為金代蕭窯瓷瓶紀年款,橫刻於瓶足上,瓶腹刻“白土鎮窯戶窯戶趙順謹施到慈氏菩薩花瓶壹對,供養本鎮南寺”。上海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鳥紋虎形枕的底部有墨書“大定二年六月六日口家造”款。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定窯白釉剔花蓮花紋枕的底部有墨書“金大定八年正月初四日康軍使宅置到”款。1984年陝西銅川耀州窯遺址出土的盞范上有“大定十年”款。1983年陝西黃陵縣古墓出土金代瓷枕的底部有墨書“大定十六年五月”款。1978年秋河北曲陽北鎮村出土的定窯夔龍紋盤印模內壁刻有“甲辰正月望日造”乾支款;同時出土的定窯菊花紋碗印模的內壁刻有“甲辰蕤賓十四日”款。“蕤賓”為五月。山西出土的白釉砂圈瓷碗的砂圈上有墨書“明昌三年十二月四日買了一十個”款。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霍縣窯盤的外壁露胎處有墨書“明昌四年柒月初四日三李置到”款。 秦庭域收藏的金代白地黑花詩文枕,枕面題七言律詩一首,其中有一句為“泰和三年調玉燭”。1988年12月山東成武寶峰鄉定西村出土的金代白瓷碗的外壁近足無釉處墨書“泰和三年十二口買二隻”款。1978年秋河北曲陽北鎮村出土定窯四季花紋碗模的內壁環刻“泰和丙寅辛丑二十四日畫”款。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白地黑花罐腹部釉下有以黑彩書寫的“佛光普渡大安二年張泰造”款。1959年陝西銅川黃堡鎮窯址出土刻有“大安二年”款的青瓷殘片。另見金代磁州窯瓷枕上落有“正隆元年制”款,金代磁川窯三彩花卉盆外底墨書“正大七年十二月二十七制”款。
金代瓷器上還有—種只書年號,不書具體年代的款識,見於紅綠彩瓷器的有“泰和”、“正大“等;見於耀州窯青瓷殘片上的有“貞元”。
收藏要點
金代的陶瓷,歷來較少人研究。金代早期的陶瓷產品由於粗拙,古樸,陶瓷收藏界不少人把它誤認為是晉唐時期的產品。把金代後期的陶瓷歸類為宋代的雜窯產品,例如:以前我們認為是“宋加彩”的大部分陶瓷器其實就是“金加彩”的陶瓷器。雖然宋代雜窯的陶瓷器和金代的陶瓷器現市場價格相差不遠。由於金代陶瓷較少人研究,它還是一塊接近空白的園地。從學習和研究的角度來說,在收藏實踐中應認真分析和研究宋代陶瓷和金代陶瓷的不同之處,掌握金代陶瓷的器型,胎,釉,紋飾等特點。一件從各方面認同是宋代時期的陶瓷。如果是素麵或疊燒的就要考慮是不是金代後期的產品。同樣,一件從各方面認同是宋代時期的陶瓷器。如果做工粗糙,胎釉結合不牢固,紋飾簡單,也要考慮是不是金代後期的產品。應該認真學習宋金時期的陶瓷理論作品,不斷實踐,為金代陶瓷的研究做出貢獻。金代陶瓷產品在陶瓷收藏中是一個冷門藏品,收藏界經常有冷熱轉換的現象。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要同時做好收集工作,說不定在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中蘊藏著一個大機遇。
起源
用瓷土燒制精細的瓷器是漢族特長。原始瓷器從陶器發展而來,最早見於鄭州二里同商代遺址。東漢出現青釉瓷器。早期瓷器以青瓷為主,隋唐時代,發展成青瓷、白瓷等以單色釉為主的兩大瓷系,並產生刻花、劃花、印花、貼花、剔花、透雕鏤孔等瓷器花紋裝飾技巧。五代瓷器製作工藝高超,屬北瓷系統的河南柴窯有“片瓦值千金”之譽。柴窯是後周柴世宗官窯,傳說周世宗要求柴窯生產瓷器“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但至今尚未見到柴窯傳世品或發掘實物。南瓷系統以越窯“秘色瓷器”著名。宋代瓷器以各色單彩釉為特長,釉面能作冰裂紋,並能燒制窯變色及兩面彩、釉里青、釉里紅等。著名“瓷都”景德鎮因宋景德(公元1004-1007)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得名。所選瓷土必白埴細膩,所制瓷器質尚薄,色白如玉,善做玲瓏花。元代瓷器盛行印花瓷及五彩戧金。明代流行“白底青花瓷”,青瓷有“影青”,瓷質極薄,暗雕龍花,表里可以映見,花紋微現青色。又有“霽紅瓷”,以瓷色如雨後霽色而得名。窯變色從一種發展為窯變紅、窯變綠、窯變紫三種彩。清代生產“彩瓷”,圖樣新穎,瓷色華貴,以“琺瑯瓷”、“粉彩”傑出,又有“天青釉”,仿擬五代柴窯瓷色,還有霽紅瓷和霽青瓷等。著名瓷器產地有:江西景德鎮,以青花瓷、青花玲瓏瓷、顏色釉瓷和粉彩瓷聞名。河北唐山、山西長治、廣州石灣都能採用傳統工藝及現代化技術設備,燒制各種各色瓷器。此外,還有河南禹縣的鈞瓷、湖南醴陵的紅瓷、臨汝的汝瓷,浙江龍泉的青瓷等。
白陶的燒製成功對由陶器過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遺址中發現的“青釉器”以明顯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徵。它們質地較陶器細膩堅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燒結溫度高達1100-1200°C,胎質基本燒結,吸水性較弱,器表面施有一層石灰釉。但是它們與瓷器還不完全相同。被人稱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從商代出現後,經過西周、春秋戰國到東漢,歷經了1600-1700年間的變化發展,由不成熟逐步
到成熟。
東漢以來至魏晉時製作的瓷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多為青瓷。這些青瓷的加工精細,胎質堅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層青色玻璃質釉。這種高水平的制瓷技術,標誌著中國瓷器生產已進入一個新時代。
我國白釉瓷器萌發於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經發展到成熟階段。至唐代更有新的發展。瓷器燒成溫度達到1200°C,瓷的白度也達到了70%以上,接近現代高級細瓷的標準。這一成就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發展打下基礎。
宋代瓷器,在胎質,釉料和製作技術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燒瓷技術達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藝技術上,有了明確的分工,在我國瓷器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宋代聞名中外的名窯很多,耀州窯、磁州窯、景德鎮窯、龍泉窯、越窯、建窯以及被稱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汝、官、哥、鈞、定等產品都有它們自己獨特的風格。耀州窯(陝西銅川)產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層勻淨;磁州窯(河北彭城)以磁石泥為坯,所以瓷器又稱為磁器。磁州窯多生產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鎮窯的產品質薄色潤,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龍泉窯的產品多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麗光亮;越窯燒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細緻,光澤美觀;建窯所生產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為主色,色清潤;官窯是否存在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一般學者認為,官窯就是卞京官窯,窯設於卞京,為宮廷燒制瓷器;哥窯在何處燒造也一直是人們爭議的問題。根據各方面資料的分析,哥窯燒造地點最大的可能是與北宋官窯一起生產;鈞窯燒造的彩色瓷器較多,以胭脂紅最好蔥綠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錯;定窯生產的瓷器胎細,質薄而有光,瓷色滋潤,白釉似粉,稱粉定或白定。
我國古代陶瓷器釉彩的發展,是從無釉到有釉,又由單色釉到多色釉,然後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並逐步發展成釉下與釉上合繪的五彩,鬥彩。
彩瓷一般分為釉下彩和釉上彩兩大類,在胎坯上先畫好圖案,上釉後入窯燒煉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後入窯燒成的瓷器再彩繪,又經爐火烘燒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種。
明代精緻白釉的燒製成功,以銅為呈色劑的單色釉瓷器的燒製成功,使明代的瓷器豐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樣化,標誌著中國制瓷技術的不斷提高。成化年間創燒出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的“鬥彩”,嘉靖、萬曆年間燒製成的不用青花勾邊而直接用多種彩色描繪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起來的,制瓷技術達到了輝煌的境界。康熙時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時的粉彩、琺瑯彩都是聞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輪廓線內添加釉上彩而燒成的一種瓷器,由於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繪爭奇鬥豔,故名“鬥彩”。
清代仿銅胎畫琺瑯效果的一種瓷器。琺瑯彩又稱“料彩”。
種類
陶器種類中的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