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昆明市“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是為推動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根據《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雲南省“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昆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編制的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昆明市“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 發布單位: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 發布時間:2022年12月6日 
  • 文號:昆政辦〔2022〕77號 
發布通知,檔案全文,

發布通知

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印發昆明市“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辦局,滇中新區管委會,各開發(度假)區、自貿試驗(經濟合作)區管委會,各直屬機構,市屬企業:
《昆明市“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已經市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昆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2月6日

檔案全文

昆明市“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為推動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高質量發展,不斷滿足人民民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根據《雲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雲南省“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雲政辦發〔2022〕29號)、《昆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昆政發〔2021〕8號),編制本規劃。
一、 發展基礎
“十三五”期間,全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鄉社區治理的重要論述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加強基層基礎工作,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基層下移,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成效明顯。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村(居)民委員會主任“一肩挑”比例達98.91%、“兩委”成員交叉任職比例大幅提高,黨的建設引領城鄉社區服務的體制機製得到加強。村(社區)減負增效工作持續推進,城鄉社區治理聯席會議制度不斷健全,多元主體參與的社區協商制度不斷規範,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聯動機制不斷創新,共建共治共享機制逐步健全。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實現全覆蓋,達標建設2187個村組活動場所,建成社區黨群服務中心676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364個、兒童之家1688個、鄉鎮(街道)社工站66個、社區學雷鋒志願服務站1114個、村(社區)公共法律服務站1687個,7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掛牌社區醫院,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布局逐步最佳化。鄉鎮(街道)、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站)全面建立運行,開展“一站式”、“一門式”服務,QQ群、微信群、一部手機辦事通、政務網等信息化手段在村(社區)服務中普及套用,逐步實現公共服務事項全人群覆蓋、全口徑集成和全區域通辦。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村(社區)專職工作者21365人,社會工作人才19442人,通過全國志願服務信息系統實名註冊的志願者118.6萬人,城鄉社區服務人才隊伍不斷最佳化壯大。
“十四五”時期,面對城鄉居民對社區服務個性化、差別化、多樣化的現實需求,昆明市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項,政府、市場、社會多方參與的制度機制還不完善;城鄉社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均衡不充分,資源整合力度不夠;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服務能力有待提升,服務的深度和廣度有待拓展;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技術套用滯後,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服務機制還不完善;村(社區)就業吸引力、崗位認同感、隊伍穩定性有待提升;醫療、養老、托育等公共服務設施仍然薄弱;社區服務精細化精準化水平不高,與人民民眾需求還存在差距。昆明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結合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要求,著力破解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資源整合和服務能力不足的難題,補齊城鄉社區服務短板弱項,努力拓寬城鄉社區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提升服務品質和服務效能。
二、 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城鄉社區治理的重要論述和考察雲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勵共同奮鬥創造美好生活,以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目標,強化社區為民、便民、安民功能,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增強城鄉社區服務能力,採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解決好人民民眾急難愁盼問題,為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二)基本原則
堅持黨的領導。把堅持黨的領導貫穿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始終,強化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發揮黨員服務民眾帶頭示範作用。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積極回應居民對社區服務的新期待、新要求,切實解決居民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努力做到居民有需求、社區有服務,不斷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城鄉統籌。全面、準確、系統貫徹新發展理念,融入新發展格局,強化城鄉統籌,推進社區服務制度、機制、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的城鄉銜接、要素共享、互通互融,提升城鄉社區服務水平。
堅持共建共治共享。統籌政府、社會、市場力量,整合各類資源,構建多元主體參與格局,讓城鄉居民共享發展成果。
堅持分類指導。堅持分類實施,突出問題導向、目標導向和結果導向,區分不同地區、不同類型村(社區)特點,重點突破、分層推進,全方位提升城鄉社區服務水平。
(三)發展目標
到2025年末,城鄉社區服務體系更加完善,黨建引領城鄉社區服務機制更加健全,政府作用更好發揮,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等服務主體和服務業態更加豐富,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明顯提升,社區就業吸引力不斷增強,社區服務社會化、系統化、法治化、專業化和組織化水平全面提升。
專欄1 “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主要發展指標
指標
2025年
指標屬性
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
100%
預期性
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
100%
預期性
社區商業和綜合服務設施面積占社區總建築面積的比例
≥10%
預期性
每百戶居民擁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面積
≥30平方米
預期性
居民活動區域面積占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總建築面積比例
≥60%
預期性
城市社區政務通用自助服務覆蓋率
100%
預期性
每萬名城鎮常住人口擁有社區工作者
18人
預期性
城市社區日間照料機構覆蓋率
≥90%
預期性
普惠性托育機構覆蓋率
100%
預期性
城市社區家長學校建校率
90%
預期性
農村社區(村)家長學校建校率
80%
預期性
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目標群體覆蓋率
100%
預期性
村(社區)殘疾人協會覆蓋率
100%
預期性
有集中供養意願的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
100%
預期性
三、 重點任務
(一)健全城鄉社區服務機制
1. 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完善“黨建引領、街道吹哨、部門報到”模式,健全區域化黨建協調機制,堅持社區黨建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發揮街道“黨建聯盟”和社區“大黨委”作用,推行機關企事業單位、“兩新”組織黨組織與鄉鎮(街道)、村(社區)黨組織聯建共建。完善村(社區)黨組織引領、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主導、村(社區)居民為主體,群團組織、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和駐區單位共同參與、協同開展社區服務的體制機制。推動住宅小區業主委員會或物業管理委員會實現全覆蓋,建立健全黨建引領下社區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機構協調運行機制。在昆明市託管磨憨鎮繼續實行“五級書記抓邊防”責任制和邊境線“五級段長制”,推行“五戶聯防”、“十戶聯防”鄰里守望模式。
2. 創新多元主體參與機制。創新“五社聯動”機制,推動社區與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聯動開展服務。加快發展生活服務類、公益慈善類和居民互助類社區社會組織,推動家庭服務、健康服務、養老服務、托育服務等領域的社區社會組織主動融入城鄉社區便民利民服務網路;實現鄉鎮(街道)社工站全覆蓋,穩步推進村(社區)社工站建設,引導社會工作者面向村(社區)開展專業服務;完善村(社區)志願服務站點建設,有效對接志願服務組織(者)、服務對象和服務項目,開展鄰里互助、互動交流、社區公益等活動,重點為特殊困難群體開展志願服務;探索實踐“社工站+慈善超市”聯建試點,有效連結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社區志願者、社會慈善資源,為困難群體提供幫扶救助。發動“格線長”、“樓棟長”、“十戶長”、志願者、企業、社會組織等各方力量,持續做好社區服務相關工作。支持社區服務企業發展,積極引導市場主體進入社區服務領域,鼓勵開展連鎖經營。支持引導駐區單位向社區居民提供停車、文體活動等服務。發揮行業規範、社會組織章程、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等積極作用,激發基層治理新動能。
3. 強化保障和服務機制。強化社區服務供給保障機制,推動各類資金、資源下沉,改善村(社區)基礎設施,最佳化村(社區)服務功能布局。加大社會組織承接政府購買服務支持力度,鼓勵社會組織參與社區服務。創新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運行機制,採取居民民眾協商管理、委託社會組織運營等方式,提高設施利用率。全面推行“全科化社工”,在村(社區)便民服務站設定綜合視窗,實行“一窗”受理、“一站”辦理,實現政務代辦服務村(社區)全覆蓋。完善即時回響機制,推廣接訴即辦等經驗,社區服務設施開放和服務時間每天不少於8小時,鼓勵工作日延時開放和周六、周日常態化開放,民眾關切事項應開展24小時線上服務,並保留必要線下辦事服務渠道,及時回響居民需求。
(二)完善城鄉社區服務設施
4. 最佳化服務設施布局。將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最佳化空間布局,促進醫療衛生、教育文化、體育健身、養老托育、物流配送等各類服務設施功能差異互補、內容銜接配套。推進新建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標準化規範化建設,到2025年,每百戶居民擁有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面積不低於30平方米。積極開展完整社區試點建設工作,加快補齊社區服務設施短板。加強基層衛生服務設施建設,在每個街道範圍或按照每3萬—10萬居民規劃設定1所政府舉辦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鄉鎮辦好1所鄉鎮衛生院、標準化設定村衛生室。推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與社區養老服務機構毗鄰建設,推進社區設施適老化、適兒化和無障礙改造。新建居住區配套建設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達標率100%,城市社區日間照料機構覆蓋率達到90%以上。已建成居住區逐步補齊社區養老服務設施,街道級綜合養老服務機構和農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覆蓋率達65%以上。合理規劃建設完善民眾舉辦紅白喜事等活動的公共場所,統籌考慮布局公益性安葬服務設施建設。
5. 完善服務設施功能。加快補齊生活服務場地設施短板,統籌做好基本公共服務設施規劃建設,建立健全社區生活服務體系。提升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水平,統籌利用社區各類存量房屋資源增設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和便民商業服務設施,有條件的地方可通過租賃方式開展社區服務。完善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網路,建設和完善服務站點、物流配送網點等電商公共服務平台,推進智慧型快件箱(信包箱)和郵政快遞末端綜合服務站等設施建設。完善大型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各類配套設施建設,到2025年基本實現安置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全覆蓋。按照“辦公空間最小化,服務功能最大化”的要求,在城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便民服務站推進親民化改造工程。鼓勵有條件的地方開展城市社區綜合服務體建設,促進公共服務、便民服務、休閒娛樂等集群發展。依託社區綜合服務體和交通轉換站點,培育發展24小時社區便利店、社區電子商務、社區配送和無人超市等新業態新模式,打造“15分鐘便民生活服務圈”。
6. 提升老舊小區服務效能。實施城市更新改造行動,探索在政府引導下工商資本與原居民合作共贏的城市更新開發模式。加大老舊小區改造力度,基本解決城鎮老舊小區建築物破損、公共服務設施缺失、物業管理服務不健全等問題。實施路面修繕、節能改造、充電設施改造、樓棟改造、公共服務設施改造等工程,打造“乾淨、宜居、平安、有序”的小區居住環境。加快城中村、舊廠區、舊住宅區整合打包、連片開發,創建各具特色、各有主題的未來社區。利用老舊小區公共資源,統籌建設社區養老、醫療、殘疾人以及教育文化體育公共服務設施。藉助現代信息化、智慧型化技術,健全完善社區公共安全防控和便民生活服務設施。
(三)培養城鄉社區服務人才
7. 加強社區人才隊伍建設。規範村(社區)“兩委”換屆選舉,全面落實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資格聯審機制。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實行縣級備案管理,建立後備人才庫,依法選優配強村(社區)“兩委”班子成員。綜合考慮服務居民數量等因素,合理配備社區工作者。通過選派、聘用、招考等方式,選拔優秀人才充實社區工作者隊伍。實施鄉村人才“歸雁”工程,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到村(社區)就業創業。深化“領頭雁”培養工程,推進村(社區)幹部專業化管理。注重培養選拔基層優秀女幹部,到2025年,村委會成員中女性比例達到30%以上,社區居委會成員中女性比例達到50%左右,社區居委會主任中女性比例達到40%以上。重視培養和用好少數民族幹部,民族宗教工作任務較重的村(社區)可設1名民族宗教幹事。依託鄉鎮(街道)、村(社區)社工站,引進、培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探索建立社區志願者招募、使用、激勵等制度,鼓勵和動員社區居民參與組織化、規範化、常態化的社區志願服務。挖掘和培育社區能人,提升社區服務能力。
8. 強化人才教育培訓。實施村(社區)幹部教育培訓行動,將村(社區)幹部培訓納入幹部教育培訓規劃,健全完善分級培訓制度,實現培訓全覆蓋。所有村(社區)幹部原則上每年要輪訓一遍,每人每年集中培訓不少於3天。發揮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傳幫帶作用,常效常態組織村(社區)幹部到省外或我市“名書記工作室”跟班學習,全面提升村(社區)幹部能力。實施村(社區)幹部學歷提升行動,支持和鼓勵村(社區)幹部參加成人教育、遠程教育、自學考試等,不斷增強本領,提高能力。
9. 完善管理激勵措施。建立健全社區工作者能力指標體系,完善工作目標管理考評制度。加強對村(社區)幹部特別是“一肩挑”人員管理監督,推進村級事務“陽光工程”,完善村務公開、民主評議,加強公眾監督評估。全面推行村級組織“大崗位制”,落實村幹部崗位補貼長效機制,逐步提高村幹部待遇。加快推進社區工作者職業體系建設,健全薪酬體系並完善動態調整和職業成長機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落實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等社會保險及住房公積金。城市社區工作者月平均收入不低於上年度全口徑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月平均工資。健全從優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領導班子成員、考錄鄉鎮公務員、定向招聘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常態化機制。鼓勵城鄉社區工作者參加全國社會工作者職業資格考試,獲得社會工作者職業證書的,按照政策給予適度獎勵。
(四)擴大城鄉社區服務供給
10. 服務民生保障。聚焦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和文體服務有保障,實施新時代新社區新生活服務質量提升行動,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資源向村(社區)下沉。強化養老托育、衛生健康、教育科普、文化體育以及就業、法律、應急、物業等服務。
專欄2 服務民生保障實施項目
1.社區養老服務。加強街道養老服務中心和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建設,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助餐助行、緊急救援、精神慰藉等服務,特殊困難老年人月探訪率達到100%。建成一批城鄉老年友好型社區,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多方面的需要。在城市社區全面啟動建設新時代“老年幸福食堂”,有條件的地方要將新時代“老年幸福食堂”建到居民小區,農村地區可依託敬老院、村級綜合服務設施、互助養老設施等開辦“老年幸福餐桌”。
2.社區托育服務。加快鄉鎮(街道)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站建設,依託社區綜合服務設施拓展社區托育服務功能。促進發展多種形式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支持從實際出發,綜合考慮城鄉差異與區域發展特點,興辦主體多元、層次多樣、優勢互補的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支持建設兒童友好社區。
3.社區助殘服務。加強殘疾人康復工作,做好家庭醫生簽約、康復訓練、輔助器具適配、支持性服務等。為符合條件的殘疾人提供日間照料、居家服務等多種形式的托養和照護服務,推進社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和改造。
4.社區教育服務。統籌村(社區)教育協調發展,搭建終身教育服務平台,融合權威、準確的科普教育資源,提供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支持服務,滿足居民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優先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針對家庭需求提供多元化、多類型、選單式的服務,加強親子閱讀指導,完善社區兒童閱讀場所和功能,鼓勵社區圖書室建立親子閱讀區。完善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的政策法規,推動親職教育健康發展和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在村(社區)推廣建立家長學校或親職教育服務站點並發揮作用。開展科技活動周、科技下鄉、社區科普設施流動巡迴、流動科技館、科普大篷車進村(社區)等活動。
5.衛生健康服務。推進醫防融合、醫養結合,深入開展“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和社區醫院建設,持續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健全村(居)民委員會下屬公共衛生委員會,推進健康社區建設,建立“平戰結合”的基層公共衛生服務機制。支持各類專業組織、機構在村(社區)開展社會心理服務,完善疏導機制。
6.社區就業服務。依託城鄉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加強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在有條件的村(社區)設立就業創業空間。穩步開發養老、托育、物業、健康、家政、餐飲等服務崗位,重點為村(社區)居民中的失業人員、就業困難人員、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農村轉移勞動力、殘疾人、易地扶貧搬遷戶等群體提供就業服務。依託公共就業服務信息系統,搭建人力資源供需對接平台。
7.社區文體服務。村(社區)普遍建立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引導各類文化資源向城鄉基層傾斜。實施全民閱讀工程,每箇中心城鎮至少建成一個不少於200平方米的實體書店。整合社區體育服務資源,在社區設立健身活動站點,支持社會力量建設“百姓健身房”,鼓勵有條件的企事業單位利用自有資源建設共享健身空間,推動學校體育設施向社區居民開放,實現全民健身基礎設施行政村以上全覆蓋,打造“15分鐘健身圈”。新建居住區要按室內人均建築面積不低於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於0.3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公共健身設施。實施社區健身設施夜間“點亮工程”。引導體育社會組織下沉社區組織健身賽事活動。
8.社區法律服務。推進村(社區)法律顧問工作全面提升,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法律服務,培育村(社區)法律明白人,發展壯大法律服務志願者隊伍,持續加強“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一村(社區)一支人民調解員隊伍”建設。
9.社區應急服務。健全完善村(社區)應急管理組織體系、突發公共事件監測預警機制和應急管理制度,加強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強化物資儲備保障。將消防管理納入村(社區)職責內容,建立微型消防站(點),100戶以上村莊實現消防水源、消防管網建設全覆蓋。定期開展防災減災、消防安全知識宣傳培訓和應急演練活動,廣泛發動居民自防自救,引導社會力量有序參與應急處置。每個村(社區)設定災害信息員1名。
10.生活便利服務。支持盤活較分散社區的空間資源,最佳化商業網點布局,推動便民商業設施進社區。加快推進農村生活服務便利化,提升公共事業服務水平。推動物流配送、快遞、資源回收商業網點向村(社區)延伸。鼓勵發展特色休閒、社區物業、維修、家政、餐飲、零售、美容美髮等村(社區)生活服務,滿足城鄉居民多樣化需求。
11.社區物業服務。探索在社區居民委員會下設環境和物業管理委員會,建立健全社區黨組織、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和物業服務機構議事協調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引入專業化物業服務,建立健全業主和物業服務機構雙向選擇機制。探索在老舊小區、農村社區引進物業管理。
11. 服務民族團結進步。深入持久地開展民族團結進步示範社區創建,力爭每年創建10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社區)。加快構建互嵌式社區,創造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社會環境。落實民族政策,統籌公安、司法、民政、社會團體、愛心企業等力量,及時化解和處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糾紛。培育社區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國家、國民、國土、國門、國防意識教育,唱好“黨的光輝照邊疆,邊疆人民心向黨”主旋律。全面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切實維護民族團結和社會穩定。
12. 服務綠美社區建設。著力推進公園城市建設,發動居民參與“綠美社區”、“綠色生態小區”創建,開展“植綠護綠”、“綠化家園”活動。聚焦主街道小區、社區單位、新建小區、老舊小區,挖掘社區綠化空間資源,採取“後院前置、後綠前移”思路,增加社區公共綠化區域。發揮社區規劃師作用,因地制宜打造社區景觀,充分挖掘立體綠化潛力,最佳化綠地植物配置,提升社區綠化美化的景觀效果和品質,推進社區生態空間共享。培育社區綠色文化,增強居民生態意識、環保意識、節約意識,提升生態文化素養,鼓勵居民共建共管,引導居民推進臨街陽台的綠化美化,營造全民參與、全民支持、全民共享的良好局面。結合地域特點和人文歷史,注重整體風貌打造、社區歷史古蹟和文物保護,建築與景觀統一協調,彰顯城市協美、人文醇美、建築韻美、社區和美、生態恬美,使城鎮鄉村融入大自然,更加宜居宜業宜游,讓春城花都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景更美、人更富,不斷提升人民民眾的感知度、認可度、滿意度。
13. 服務平安建設。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進一步做實城鄉社區警務工作,形成問題聯治、風險聯控、平安聯創的工作機制,不斷增強社會治安防控的整體性、協同性、精準性。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矛盾風險防控、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確保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鄉鎮(街道)。加強村(居)民委員會下屬治安保衛、人民調解委員會建設。進一步完善城鄉社區格線化治理體系,推動建立實有人口管理、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疫情防控、社會治安防控巡查、法治宣傳等綜合性管理格線,實現“多網合一”。加強村(社區)反邪教工作能力建設。加強特殊人群重點人員服務管理,強化對社區矯正、社區戒毒、刑滿釋放人員幫扶和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為遭受家庭暴力的居民提供應急庇護救助服務。
(五)提升城鄉社區服務品質
14. 強化數字賦能。探索在“城市大腦”總體框架內建設“社區小腦”,搭建社區基礎資料庫和社區管理平台、市民服務平台、社會參與平台。加強民生領域科技創新,統籌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社區服務深度融合,依託大數據、區塊鏈、雲計算和5G等新技術,拓展“雲社區”、“微生活”等社區智慧場景向鄉鎮(街道)、村(社區)延伸覆蓋。實施“網際網路+社區服務”行動,科學編制智慧社區建設規劃,為社區服務提供統一套用和擴展支撐,為居民提供實時線上的個性化服務。推動社區協商議事、志願服務、專業社工服務以及養老、家政、衛生、托育等服務項目線上線下融合,堅持為社區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供傳統服務。推進數字家庭信息資源同智慧社區、智慧物業管理互通共享。
專欄3 社區服務數位化建設試點行動
1.“網際網路+社區服務”行動。以智慧黨建、智慧政務、智慧健康、智慧物流等不同場景營造和黨員雙報到、雲黨課、助老送餐服務等綜合套用平台開發為重點,支持建設一批智慧社區。
2.“網際網路+居民服務”行動。鼓勵以縣(市)區為單位,逐步打造建設一批集政務服務、生活服務、社區服務為一體的城市社區數字生活集成系統。
3.“網際網路+智慧安防”行動。推進以居民小區、學校、醫院為重點的智慧型安防小區建設,通過智慧型安防小區建設,實現信息自助採集、數據分類管理,智慧型高效、防範嚴密,精準提升社區警務智慧型化水平和預測預警預防能力。
15. 辦好民生實事。以社區居民民眾為主體組織實施“民生小實事”,充分賦權於居民,以自治為核心,以共治善治為方向,以減少糾紛為重點,真正實現居民事“自己議、自己管、自己辦”的社區治理模式。堅持多方發動,提升民眾主體意識,建立民生小實事發動徵集機制。發揮社區能人作用,積極培育居民參與“小平台”。明晰範圍搭建共同參與空間,明確黨委政府、社區、物業服務機構、社會組織、駐區單位以及居民之間的功能定位。分級保障層層落實,一級問題居民自治解決,二級問題街道社區協助解決,三級問題縣(市)區人民政府協助解決。推進“項目建庫”,做實問需問效,實行“動態管理”,確保順利實施。健全監管機制,對民生小實事項目建設管理、實施進度、經費支出情況進行通報公示,全程接受民眾監督。推動過程民眾參與、成效民眾評判、成果人民共享,不斷提升居民生活質量和自治意識。
16. 提升居民素質。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的引領作用。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廣泛開展先進典型學習活動,評選“昆明好人”、“昆明道德模範”。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持續開展文明社會風尚行動。注重家庭、家教、家風,培育家國情懷。開展以“勞動創造幸福”為主題的宣傳教育。加強網路文明建設,倡導積極健康的網路文化。建立全國文明城市建設常態長效機制,全面鞏固和拓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推動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邁進。深入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等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四、 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全面加強黨的領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本規劃實施提供堅強保障,推動將本規劃主要任務指標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列入議事日程,定期研究、謀劃和推動落實。縣(市)區人民政府要落實主體責任,做好資金統籌、推進實施工作,鄉鎮(街道)要做好具體落實工作。各有關部門要強化責任意識,把支持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予以落實,形成上下貫通、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組織領導機制,共同推進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民政、發展改革部門負責建立健全規劃的相關推進機制,並制定年度工作任務清單,做好工作的督促落實。
(二)落實保障措施。切實履行基層建設財政保障主體責任,建立多元投入的保障機制,按規定落實經費保障,由縣(市)區做好各條塊資金的統籌使用,引導村(社區)實現自主造血,支持以社區為平台的服務項目建設和設施改造,實現可持續發展。鼓勵依託慈善組織,探索慈善捐贈、設立社區基金會等方式,引導社會資金投向城鄉社區服務領域,助力社區服務產業發展。落實新建及改建住宅小區預留社區組織工作用房和居民公益性服務設施建設用地的規定,保障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用地。完善“以場地換服務”、優惠租賃等政策,支持駐區企事業單位、個人捐贈或興辦社區服務事業產業,形成社區設施效能提升、服務供給充足、居民廣泛參與的良好格局。保障公用事業收費、用工保險、社會組織登記等優惠政策落實到位。社區服務網點的水電氣熱按照居民生活類價格標準執行。
(三)健全完善制度。按照任務項目化、項目清單化、清單具體化的要求,健全完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相關配套制度。嚴格落實規範村級組織工作事務、機制牌子和證明事項工作的有關要求,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全面落實村(社區)協商制度,建立居民需求、服務資源、民生項目“三項清單”工作制度,實現資源與需求有效對接、治理成果共享。探索建立社區服務質量綜合評價體系,推廣社區服務“好差評”評價激勵制度,普遍建立精準匹配村(社區)居民需求的評價機制,實現社區服務民眾滿意度調查覆蓋所有城鄉社區。完善社會工作專業服務、村(社區)志願服務制度。落實容錯糾錯辦法,保護基層幹部積極性。探索建立養老、托育、家政、物業等領域社區服務信用管理體系。鼓勵因地制宜制定社區服務標準。提高村(社區)檔案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強數據安全管理和對居民的隱私保護。
(四)抓好工作落實。各縣(市)區要依照本規劃,結合實際研究制定本縣(市)區“十四五”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方案,明確目標任務,細化政策措施,推進規劃落實。大力推進作風革命、效能革命,運用項目工作法、一線工作法、典型引路法,努力探索符合昆明實際、體現時代特徵、順應民眾需求的基層社會治理新路子,形成一批“昆明治理”品牌。縣(市)區民政、發展改革部門牽頭,會同有關部門建立健全規劃實施監測機制,重大事項及時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