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巴金著散文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日》是現代作家、詩人巴金於1941年創作的一篇散文詩。此詩通過飛蛾撲火和夸父追日兩個事例,讚美了追求光和熱而英勇獻身的精神,火熱象徵了光明的崇高信念,表達了作者寧可轟轟烈烈地戰死,也不願寒冷寂寞地偷生。全篇樸實無華,充滿詩意,富含哲理,給人很深的教誨與啟迪。

此詩後被選入《語文·八年級·下冊》教科書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日
  • 創作年代:1941年
  • 作品出處:《龍·虎·狗
  • 文學體裁:散文詩
  • 作者:巴金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創作背景,作品鑑賞,名家點評,後世影響,巴金簡介,

作品原文

為著追求光和熱,將身子撲向燈火,終於死在燈下,或者浸在油中,飛蛾是值得讚美的。在最後的一瞬間它得到光,也得到熱了。
我懷念上古的夸父1,他追趕日影,渴死在暘谷2
為著追求光和熱,人寧願捨棄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
沒有了光和熱,這人間不是會成為黑暗的寒冷世界嗎?
倘使有一雙翅膀,我甘願做人間的飛蛾。我要飛向火熱的日球3,讓我在眼前一陣光、身內一陣熱的當兒,失去知覺,而化作一陣煙,一撮灰。

作品注釋

1.夸父:中國古代神話人物。他立志追趕太陽,趕到太陽入口處,感到焦渴,便喝乾了黃河和渭河的水,但是,仍然不解渴,終於渴死在暘谷。他臨死時扔下的手杖,變成了一片茂密的桃林,讓後來追尋光明的人們在途中解除口渴。關於夸父的神話故事,在中國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經》里有記載。
2.暘(yáng)谷:古書上指日出的地方。暘,日出。此處或為作者誤記。據《列子·湯問》:”夸父不自量,欲追日影,逐之於隅古之際。“夸父渴死之地應為隅谷。隅谷,日落之地。
3.日球:即太陽。

創作背景

《日》寫於1941年,當時的中國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國主義的蹂躪,抗日戰爭正進入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光明被黑暗所取代,和平被屠殺浸淫。為了中華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千千萬萬不甘做亡國奴的人們,拿起武器,走上戰場,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企盼勝利的到來。
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裡,作者懷著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寫下了此篇。

作品鑑賞

這篇散文詩是巴金先生眾多散文詩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樸實無華,充滿詩意,富含哲理,給人很深的教誨與啟迪。
全詩共含四層意思,內容層層深入,情感逐步抒揚。先寫飛蛾撲火的英勇壯烈;接著通過夸父追日的神話,讚揚偉大的獻身精神;第三層通過對生與死的議論,疾呼人間需要“光和熱”;最後寫自己的志向:“為著追求光和熱”,“我甘願做人間的飛蛾”。表現了作者為追求人類光明和真理而獻身的崇高理想。《日》中有敘述,卻很少靜態描寫,其主要表現手法是誇張、比喻和神話的運用。
首先,作者寫“日”,卻用主要的篇幅來讚美飛蛾撲火,因為這裡的飛蛾已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生物,它寄託了作者的理想,它成為了一種象徵,是為了追求光明不惜犧牲自己生命的美好人格的象徵。作者寫的雖然是“日”,但主要寫的卻是飛蛾努力追求“日”,追求光和熱的行為。聯繫時代背景人們可以知道,當時抗戰已經進入到了一個比較艱苦的階段。全國人民包括巴金都在翹首企盼勝利的到來,因此可以理解巴金為什麼歌頌光明,讚美那些為了追求光和熱不惜犧牲自己的人。
在《日》中,作者讚美飛蛾,歌頌光明,讚美那些為追求光和熱而不惜犧牲生命的人。同時,作者主要寫光和熱,同時提到了冷;冷和熱是一種及強烈的對比,而事物在對比之下,特徵才會更加突出明顯,這就是為什麼作者會在同一篇文章中提到不同的兩樣東西。正因為對光和熱的嚮往和追求,對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更要遠離寒冷和冰冷,遠離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別有深意地這樣寫。將文章貫通起來,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這樣一個特定的年代裡,作者熱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無論是撲向燈火的飛蛾,還是渴死在暘谷的夸父,他們都代表著一種力,一種向上的、不屈不撓的力,是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名家點評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黃修已《中國新詩名篇鑑賞辭典》:太陽在中國新詩中頗受詩人們的偏愛。“五四”時期郭沫若在《太陽禮讚》中表示:“太陽喲!你請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鮮紅的血流!喲!你請把我全部的詩歌照成些金色的浮漚?”到了抗戰初期,艾青又在《向太陽》中描寫自己向太陽賓士而去,“感到了從未有過的寬懷與熱愛/我甚至想在這光明的際會中死去……”。巴金的《日》,與這些詩里所表現的感情,實是一脈相通的。
杭州師範學院中文系主任李標晶《中國現代散文詩藝術論》:對光明的嚮往和對真理的探尋就成為中國現代散文詩經常表現的主旨之一……巴金的《日》、《月》、《星》、莫洛的“葉麗雅”系列等,都是這方面有代表性的篇章。
福建師大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汪文頂《汪文頂講現代散文》:“日”代表著光和熱,這眾所公認的。巴金據此聯繫世間萬物,著眼於生命本質需求的視點,來歌頌飛蛾撲火、夸父逐日的生命壯舉,體悟“生命是可愛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卻不如轟轟烈烈的死”的生命哲理,表達“甘願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的日球”的生命追求,即使“化做一陣煙,一撮灰”也在所不惜。這是作者一貫追求光和熱、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精神人格的詩意表現,也是這篇僅兩百來字的散文詩有新意耐咀嚼的根本所在。

後世影響

《日》被選為《語文·八年級·下冊》教科書的第8課課文。

巴金簡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漢族人。現代作家、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文藝月報》、《收穫》、《上海文學》主編。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1983年獲法國榮譽勳章;1985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授予國外名譽院士稱號。巴金是第一、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七、八、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主要著作收入《巴金文集》。
日(巴金著散文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