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是一本圖書,作者是趙儷生
基本介紹
- ISBN:9787507833386
- 作者:趙儷生
- 出版時間:2011年1月
- 頁數:256
- 定價:42.00元
- 裝幀:精裝
- 叢書:國學經典導讀
《日知錄》是一本圖書,作者是趙儷生
《日知錄》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大思想家顧炎武的代表作品,對後世影響巨大。該書是一經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札記,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以明道、救世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學術、政治思想,...
《日知錄》是2023年古吳軒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該書為《蘇州全書》叢書甲編中的一種,以影印版形式呈現《日知錄》。《日知錄》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大思想家顧炎武的代表作品,對後世影響巨大。該書是一部經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札記,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積三十...
《日知錄》是一本圖書,作者是趙儷生 內容簡介 《日知錄》的作者,是顧炎武。有關顧氏的生平,讀者可參讀《清史稿》卷481《儒林傳(二)》中的顧傳和全祖望《鮚琦亭集》卷12中的《神道表》。近出書中,有《日知錄》著者所著《顧亭林與王山史》中的顧氏的《新傳》,可供參讀。根據叢書編委們的意見,《導言》...
《原鈔本顧亭林〈日知錄〉》是2022年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明末清初大學者、著名思想家顧炎武(世稱亭林先生)所著《日知錄》,是其本著“明道、救世”的宗旨,經年累月撰成的大型學術札記,自言“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梁啓超推崇《日知錄》為“清學之開山”,認為其中之精要實乃“四、五百...
《日知錄·日知錄之餘》是201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顧炎武、閻文儒。《日知錄》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雜記體著作。內容宏富,貫通古今。有條目一千餘條,其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本書是作者花費畢生精力而精心結撰之作,自視...
《日知錄集釋(全校本)全三冊》是2013年9月1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清顧炎武。內容介紹 顧炎武所著的《日知錄》旨在資治,"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道光年間,黃汝成收錄道光前九十餘家學者對《日知錄》的研究成果,成《日知錄集釋》一書,是為西谿草廬重刊本。此次整理校點即以西谿草廬本為底本,...
《司法觀·日知錄》是2022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劉哲。內容簡介 本書為2023年日曆,並為每個日期配有經典文摘。 這些文摘主要出自作者以往的作品,如《檢察再出發》《你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司法觀》《法治無禁區》《法律職業的選擇》等。 日曆中所配文摘短小精悍,鏗鏘有力,契合“日知...
《日知錄校注》是2007年安徽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顧炎武、陳垣。內容簡介 日知錄是顧炎武一生學問和思想的結晶,自言「平生之志輿業皆在其中」。上世紀三十年代前期,是援庵先生學術、教學與思想進一步深化的時期。在學術上,他對宗教史、元史以及歷史文獻學的幾個分支史諱學、校勘學、年代學的研究.這時都已...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顧炎武的《日知錄·正始》中的概念,背景是清軍入關。他的原句是:“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以八字成文的語型,是出自於梁啓超。意為保護一個國家政治系統不致被傾覆,是帝王將相和文武大臣的職責;而天下蒼生、民族文化的...
《黃侃日知錄校記匯本》,是2023年中西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侃。內容簡介 《日知錄校記》為黃侃代表作之一。先生治學嚴謹,以“年五十當著書”自律,惜年方五十即猝然謝世,遺稿盈篋,多無定稿。是書系其得舊鈔善本,校以黃汝成《日知錄集釋》而成,黃永年《古文獻學四講》稱其“校出潘刻為避時忌而刪改的...
《日知錄之餘》是清代顧炎武編著的一部史料筆記。內容簡介 亭林先生忠孝大儒,不專以著作傳,而著作亦為振古以來所未有。所輯《日知錄》,孤懷閎識,殫見洽聞,國史本傳稱之為“精詣之書”。然止雲三十卷。潘稼堂所刊三十二卷已溢出原數之外,此四卷又溢出於稼堂所刻之外,其故何歟?自古磊落奇偉之士,其緒論...
《初刻日知錄自序》是明代顧炎武創作的一篇散文,出自《亭林詩文集》。作品原文 初刻日知錄自序 炎武所著日知錄,因友人多欲鈔寫,患不能給,遂於上章閹茂之歲刻此八卷。歷今六七年,老而益進,始悔向日學之不博,見之不卓,其中疏漏往往而有,而其書已行於世,不可掩。漸次增改,得二十餘卷,欲更刻之,...
《日知錄選譯》是鳳凰出版的作品,類型是平裝。內容介紹 《日知錄選譯(修訂版)》為《古代文史名著選譯叢書》之一,選擇明末清初的著名學者顧炎武的《日知錄》中的精華,進行注釋和翻譯。是了解《日知錄》這一重要歷史典籍的很好讀本。作品目錄 前言武王伐紂管仲不死子糾法制省官人材關防開墾荒地紡織之利驛傳黃金銀鈔...
張志遠臨證七十年日知錄 《張志遠臨證七十年日知錄》是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志遠
《崑曲日知錄》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沈昳麗 內容簡介 著名崑劇表演藝術家沈昳麗的第一本演劇隨筆。她把演劇過成了日子,把崑曲視作有美感的生活方式,從傳統劇目《紫釵記》《牡丹亭》《長生殿》表演上的“舊中求新”,到新編劇目《紅樓別夢》《椅子》的“新中守舊” “新中創新”,從...
日知社公益學習社團是2011年11月28日由中南民族大學的陳虎副教授發起,並由學生自行管理的學術性組織,是全國性的新型網路公益學習平台。社團簡稱“日知社”,社名取自明末名士顧炎武《日知錄》之“日知”二字,倡導學員不只是學知識,更要學習智慧,做到“日知為智”,“苟日知,日日知,以修己立身,以學問入世...
《大數據叢書大數據日知錄:架構與算法》是2014年9月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俊林。內容簡介 大數據是當前最為流行的熱點概念之一,其已由技術名詞衍生到對很多行業產生顛覆性影響的社會現象,作為最明確的技術發展趨勢之一,基於大數據的各種新型產品必將會對每個人的日常生活產生日益重要的影響。《大數據日知錄:...
日知社公益學習社團是2011年11月28日由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陳虎副教授發起,並由學生自行管理的學術性組織,是全國性的新型網路公益學習平台。日知社公益社團通過YY教育、法律部落格、新浪微博等平台組織學術交流,並定期與律師事務所合作舉辦講座 。名稱來源 社團簡稱“日知社”,社名取自明末名士顧炎武《日知錄》之“日...
《廉恥》是顧炎武所作的散文,出自《日知錄》。顧炎武(1613- 1682)漢族,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崑山)人,原名絳,字忠清。原文 《五代史·馮道傳》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
《寒柏齋言》是師復所著作品,出自於《師復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作品原文 《日知錄》逸書未出 顧亭林先生抱故國之痛,無所舒其憤,乃著《日知錄》以貽後世。其與友人書曰:“所著《日知錄》三十餘卷,平生之志與業皆在其中,惟多寫數本以貽之同好,庶不為惡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
1.同姓的人互認為同族。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四:“ 常瓌字子然,河朔人,本農家。一村數十百家皆常氏,多不通譜。”清代袁枚《隨園詩話》卷十三:“宛平袁明府增,字保侯,宰江寧時,與余通譜。”參閱清顧炎武《日知錄·通譜》。2.異姓人相約結為兄弟。宋代朱熹《奉同都運直閣張文哭敬夫張兄》詩之二...
著作繁多,以畢生心力所著為《日知錄》,另有《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作品體裁:散文 字詞注釋 1、選自 清代 顧炎武 《與友人書》2、為學:做學問。3 、孤陋:學問和見識淺薄。4、方;地方。指某地。5、習染:染上某種的習氣。染:沾染。6、窮僻之域:形容貧困偏僻的地方。域:地方 7、資:資費...
承詢《日知錄》又成幾卷(3),蓋期之以廢銅,而某自別來一載,早夜誦讀,反覆尋究。僅得十餘條,然庶幾采山之銅也(4)。作品注釋 (1)纂輯:撰寫編輯。(2)舂:搗碎。銼(cuò)折斷。(3)《日知錄》:書名,三十二卷,顧炎武撰。(4)庶幾:表示實現某種希望之詞。作品賞析 一種是買舊錢充鑄,依傍...
後在太原與傅山探討學術,還結識了顧炎武,並為其所著《日知錄》勘誤,“改定數條,炎武虛心從之。”康熙十七年(1678年),參加朝廷舉辦的博學宏詞科考試,名落孫山。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被徐乾學請到北京,成為座上賓,後徐乾學歸里,奉命修《一統志》,歷遷洞庭湖東山、嘉善、崑山等地,閻若璩都參與其中...
都是一個漢語漢字,拼音為dū,指古代行政單位,出自《日知錄》。出處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提到,《蕭山縣誌》曰:“改鄉為都,改里為圖,自元始。” 康熙《漳浦縣誌》說“都、圖”為明制,曰:“明制,城中曰坊,在鄉(指鄉村)曰都,每十一戶為一甲,十甲為一里,每里一圖”,並說“都、圖”為賦役...
一生著述豐富,著有《日知錄》《音學五書》《天下郡國利病書》《肇域志》《亭林詩文集》等書。人物生平 早年求學 顧炎武於明萬曆四十一年五月二十八日(1613年7月15日)生於崑山千燈鎮,原為顧同應之子,曾祖顧章志,顧氏為江東望族。顧炎武過繼給去世的堂伯顧同吉為嗣,寡母是王逑之女,十六歲未婚守節,白天紡織...
明 會試、 清 會試及鄉試,十八名同考官分房批閱五經試卷,故稱“十八房”。史料記載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十八房》:“今制會試用考試官二員總裁,同考試官十八員,分閱五經,謂之十八房。”《文獻通考·選舉》:“ 順天 鄉試,仍照舊例,其外省鄉試……大省十八房。”清 趙翼 《陔餘叢考·十八房》:“...
康熙三十四年(1695),在福建建陽將顧炎武《日知錄》三十二卷本刻版行世,潘耒在《日知錄》原序曰:“當代文人才子甚多,然語學問者,必斂衽推顧先生”,並謂此書“惟宋、元名儒能為之,明三百年來殆未有也”。康熙四十二年(1703)春,康熙南巡,復耒原官,越三年,皇帝又南巡,大學士陳廷敬欲薦起耒,耒曰...
顧炎武《日知錄》姜紹書《韻石齋筆談》余懷《板橋雜記》余懷《東山談苑》尤侗《艮齋雜說》王弘撰《山志》曹家駒《說夢》劉鑾《五石瓠》屈大均《廣東新語》宋起鳳《稗說》王士稹《池北偶談》王士稹《居易錄》王士稹《香祖筆記》王士禛《分甘餘話》王士稹《古夫於亭雜錄》宋犖《筠廊偶筆》鈕璘《觚剩》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