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日照天台山)

天台山(山東省日照市天台山)

日照天台山一般指本詞條

天台山位於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南,離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堯王城遺址約3公里。因《山海經》和《竹書紀年》中的記載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天台山
  • 位於: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
  • 出處:《山海經》和《竹書紀年》
  • 環境:奇花異草遍野,山清水秀
概述,地理,歷史,景觀,文化,人物,

概述

天台山中有湯谷,是東夷人祖先羲和祭祀太陽神的聖地,是東方太陽崇拜和太陽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東夷人祭祀先祖的聖地。山上有登天之梯,登仙之台山,仙人居舊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遺址,仙人講經台,煉丹爐,仙鶴台,仙人搗藥石臼等遺蹟,是河上公悟道之處,安期生成仙之所,是中國方仙道文化誕生地。
這裡又是中國方仙道文化的發源地。天台山有深厚的女巫崇拜,狐仙崇拜和神仙崇拜遺蹟。女巫谷中有女巫與狐仙之墓,有世上罕見的積石墓與石室聯體,人鬼同居的建築。山上有仙人台,仙人居舊址,安期祠(秦始皇立)遺址,仙人講經台,煉丹爐,仙鶴台,仙人搗藥石臼等遺蹟,是河上公悟道之處,安期生成仙之所。河上公乃河上丈人,道教崇奉為“河上真人”,流傳有《河上公章句》(為老子<道德經>作注),是黃老哲學的集大成者。安期生,一名安期,人稱千歲翁,琅琊人,師從河上公,是秦漢期間燕齊方士活動的代表人物,方仙道的開山祖師,陶弘景《真靈位業圖》稱之為北極真人。河上公與安期生冬粉無數,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戰國時的齊威王、齊宣王,以及後來的秦始皇和漢武帝。而歷史上從蓬萊過海的八仙論起來都算是他們的徒子徒孫或晚輩呢。
日照市天台山日照市天台山

地理

日照天台山位於山東省黃海之濱,山上仙蹤神跡無數,奇花異草遍野,山清水秀,自然天成,冬暖夏涼,適宜人居,史稱海上仙山,人間仙境《日照縣誌》,有“登上天台山,凡人也成仙”之說。天台山又稱扶桑山,“湯谷上有扶桑,十曰所浴”《山海經》,是東方太陽崇拜文化發源地;一作磴山 ,山上有登天之梯和登仙之台,是中國方仙道文化誕生地。
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

歷史

“海上仙山”形成於太古代,迄今已有20多億年的歷史。《竹書紀年》曰:“東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鰲背負之山也,浮游海內,不紀經年。惟女媧斬鰲足而立四極,見仙山無著,乃移於琅琊之濱”(日照古屬琅琊,離琅琊台20公里)。約20-30萬年前,遠古先民從沂源的溶洞中沿沂河沭河而下,追逐太陽而居,來到日照沿海,看到帶給人類溫暖和光明的太陽竟是神奇地從大海中洗浴之後出來的,於是天台山就成了遠古先民祭祀太陽神的地方。《山海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天台山上仍留有人們祭祀的太陽神石、太陽神陵及其它太陽崇拜遺蹟,山下則埋藏著6000-4000年前東方最大的都城堯王城遺址。春秋戰國時期,道教宗師河上公訪遍名山大川而獨愛天台並在此悟道授徒。琅琊人安期生在仙人台拜師河上公,采仙藥,煉仙丹,得道成仙。齊威王、齊宣王以至秦始皇、漢武帝,到天台山尋求仙藥和長生不老之法者絡繹不絕。魏晉竹林七賢之首嵇康遊歷天台山時曾發出“大美不言,真人間仙境也!”的感嘆。“人間仙境”之名由此而來。天台山向人們展示的是其深厚的遠古歷史文化底蘊和一個自然天成的“人間仙境”。
這裡有數萬年前的太陽部落遺址。遺址上有太陽部落用的沙髮狀石椅,石椅靠背上刻畫著光芒四射的太陽圖案;還有石砌的圖騰柱,居住用的石頭房基,生活用的石盆、石磨、石臼、石火坑以及女巫和族長等人的積石冢等。遺址上出土過石球、石斧、石鐮、石箭頭、及各類生活或祭祀用陶器等舊石器或細石器時代文物。遺址周圍的山岩上刻有反應遠古時期先民生活的岩畫。這裡是太陽崇拜文化的發源地。 天台山中有湯谷,湯谷之上有太陽神石和太陽神陵,有商王到東海來祭祀太陽時留下的石刻岩畫等遺蹟,還有大量與太陽崇拜有關的故事與傳說。這裡曾經是東夷先民祭祀祖先的聖地。天台山是堯王城古國的祭祀地。山上有帝俊的石祖像,有羲和積石冢和大羿、嫦娥、伯益的大墓,還有祭祀伯益的魁仙閣。山下湯谷中有祭祀羲和與女媧的老母洞和古莒國國君黎比公的祭祖碑,湯谷春秋大墓出土過雌雄青銅寶劍等重要歷史文物。

景觀

天台山東南兩面向海,西北兩面環山。南可見海上飄渺前三島(或許是海上三仙山的原型),北可望歷史古港琅琊台,碧海藍天,大美不言,山清水秀,靈氣自生,四方清靜,八面臨風,山海天一覽無餘,大千之美盡收眼底。所以有“登上天台山,凡人也成仙”之說。天台山是沿海日出的最佳觀測點。日出初光先照,是為日照。泰山日出,可謂大觀,但那是一種霧裡看花式的景象。海灘日出,會讓你看得真真切切,但是平地日出,視野有限,總是缺少了一種雄渾和大氣。天台山日出則既有海灘日出的真切, 又有泰山日出的壯觀。極目遠眺,或是海天一色,紅霞漫天,或是雲蒸霞蔚,光芒四射,或是吞雲吐霧,朱盤銀浪,變幻莫測,蔚為壯觀。沐浴東方第一縷陽光,欣賞海上最新紅日,美不勝收,妙不可言。
要是炎炎夏日,這裡是世外桃源、清涼世界、空氣氧吧,足以使你心曠神怡,寵辱皆忘,頓生羨慕陶翁歸隱之心。如若霪雨霏霏,則又是一幅夢幻般的畫卷。從海上吹來的水汽像雲、像霧、又像風,雲霧在山谷中涌動,山峰在雲霧中潛行,給你一個虛幻無常,飄飄欲仙的感覺,那或許就是人們理想中的仙界,仙人們成仙得道時的體驗和秦始皇渡海求仙時追求的夢境吧。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而古人選擇在天台山修道成仙也絕非偶然。你看那那海天相連,星空璀璨,海上仙山若隱若現,天上海市飄渺虛幻,這為人們感知自然體會人生提供了極大的誘惑力和廣闊的想像空間。面向汪洋,可吸海上之靈氣,背靠大山,可得日月之精華。古莒國歷來尚夷風,用夷禮,信鬼神,這又為修仙講道提供了肥沃的社會土壤和寬鬆的政治環境。天仙天仙,天台山之仙,磴山磴山,羽化登仙之山,二者自古以來就結下了不解之緣。
正是由於它的文化和優美,天台山成為歷代達官顯貴文人墨客尋仙訪道,返樸歸真,抒發情懷的勝地。大荒居士在這裡揮毫寫下“湯谷湯湯湯湯湯谷東海外羲和祀日石為神”的對聯,可惜下聯失落,至今無人能補。天台山上有石龍,人稱東方神龍,龍頭上有二泉,壽星彭祖飲此泉水後曾留下“登斯山斷七情身已是三界之外,飲此水淨六欲心不在五行之中”的對聯,橫批竟是“再來一瓢”。龍頭上兩泉又形似龍眼,一隻圓睜,一隻微閉。曾有東方文殊寫到:“睜一隻眼看破紅塵乃知煩惱自從心中出四大皆空萬事需隨緣,閉一隻眼參透禪機方能平常之心對世界三省其身六根得清淨”。而南郭先生認為:“睜一隻眼看斗轉星移綠水青山風花雪月世上無限美好事,閉一隻眼聽松濤海浪鶯歌燕舞男唱女和人間多少天籟音”。可見對同一事物從不同的角度去看會得出多么不同的景象。

文化

“五嶽尋仙不辭遠, 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在任城(今濟寧)居住期間更是多次遊歷天台山。他在《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中寫到:
我昔東海上,勞山餐紫霞。
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
中年謁漢主,不愜還歸家。
朱顏謝春暉,白髮見生涯。
所期就金液,飛步登雲車。
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
此詩為唐天寶三年(744年)李白同杜甫在遊歷東海之後遇到友人孟大融而作。詩中介紹了他遊歷嶗山和天台山 (親見安期公,食棗大如瓜)的經歷以及他“願隨夫子天壇上,閒與仙人掃落花”的出世思想。詩中“仙人”即河上公和安期生,“天壇”就是指的天台山上的天台或仙人台。
李白的另一首詩則是這樣寫的:
五古? 古風其七
五鶴西北來。飛飛凌太清。
仙人綠雲上。自道安期名。
兩兩白玉童。雙吹紫鸞笙。
去影忽不見。迴風送天聲。
我欲一問之。飄然若流星。
願餐金光草。壽與天齊傾。
詩人對仙人安期生的羨慕之情溢於言表。 天台山有仙鶴台,台上留有仙鶴的腳印,據說就是安期生駕乘的仙鶴所留。李白的好友,詩人任華在《雜言寄李白》中也記載了李白遊歷天台山的情景:“我聞當今有李白……,登天台,望渤海,雲垂大鵬飛,山壓巨鰲背(一作“波動巨鰲沒”),斯言亦好在”。
宋代文學大家蘇東坡在京受排擠外任密州 (當時日照屬密州) 知州期間,經常到天台山小住並為嵇康的故事所感動,寫下了“行香子”一詞,表達了他政治上的失意和對返樸歸真的追求:
清夜無塵,月色如銀。
酒斟時、須滿十分。
浮名浮利,虛苦勞神。
嘆隙中駒、石中火、夢中身。
雖抱文章,開口誰親。
且陶陶、樂盡天真。
幾時歸去,作個閒人。
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雲。
到了清初,我國清代著名文學家,小說家,寫鬼寫妖的集大成者蒲松齡先生更是對天台山以及天台山女巫與狐仙的傳說情有獨盅。他在三十一歲那年到江蘇寶應縣給知縣孫蕙當幕賓期間曾多次到天台山遊歷,向當地人了解女巫與白狐的故事與傳說,而女巫墓和墓側的石房 (人鬼同居)更是給他以心靈上的震撼。並依此刻畫出一個個外表漂亮,心地善良,極富魅力的狐仙藝術形象,成為世界文學史上不可逾越的藝術豐碑。
天台山有魁仙閣,是古人為東夷贏姓祖先,《山海經》的作者,文曲星伯益所建,是歷代達官貴人文人墨客莘莘學子嚮往的地方。據說解放前每年到魁仙閣許願,到鰲頭石上香者絡繹不絕。日照宋代狀元張行簡,明代狀元焦弘都是這裡的常客。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祖居山下濤雒鎮,而天台山自明朝起就是丁姓和秦姓兩大家的私人山場。丁秦兩家歷史上人才輩出,達官顯貴進士舉人不計其數,應該是與魁星的庇護有關吧。
天台山(日照天台山)
濤雒清代進士丁泰在《游磴山》一詩中是這樣讚頌他家的這座仙山仙境的:
鳥道崎嶇策小筇,薜蘿深處覓仙蹤。
層巒隱現山藏寺,遠樹迷離雨到峰。
野鳥常驚黃葉落,樵蹊時破白雲封。
翠薇如隔人間世,靈異探來處處峰。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台山的美麗集山、海、天、仙、古於一體,更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物

商周之交, 姜太公在山中避紂時苦心研究兵法,並寫出太公兵書,成為我國古代八大兵書之一。天台山中太公台尚在,太公崖猶存。道教宗師河上公在登仙台留下“雲自天出天然奇石天下無,日照台前台後勝景台上有”的對聯,聯中隱含三個“天台”,暗指羽化登仙之台,可謂用意獨到、匠心奇特。其中的“日照“二字或許還是日照地名的真正來歷呢。河上公之前的黃老學家以理論研究和修身養性為主,而安期先生在全面接受了黃老哲學的基礎上,與東海地區的狐仙和神仙文化相結合,采仙藥,煉仙丹,創出一條得道成仙的新路,成為方仙道的創始人。安期先生在天台山留有一副對聯“探幽谷深淵覓太古之蹤才知道人生苦短淡泊寧靜中自有神仙勝境,登高山極頂攬群星之勝方曉得長空無涯蒼茫無垠里不乏福地洞天”,可能是他對成仙悟道過程的體會和總結吧。晉皇甫謐《高士傳》記載:“安期生者,琅琊人也,受學河上丈人,賣藥海邊,老而不仕,時人謂之千歲公。秦始皇東遊,請與語三日三夜,賜金璧直數千萬”。能與秦始皇長談三晝夜,足見安期先生的知識之淵博。據說秦始皇第二次到訪時已經見不到安期生,天天遠眺東海,派徐福出海尋找,可謂是望眼欲穿,找不到安期先生便“立祠阜鄉亭並海邊十數處”,並將天台山中的湯谷改名為望仙澗。天台山上安期祠已不在,但遺址猶存。
漢代司馬遷先生多次到天台山遊歷,對河上公和安期先生的事跡最為熟悉。他在《史記?樂毅傳》中記載:“樂巨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巨公,樂巨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以《桃花源記》聞名的陶淵明先生在寫《讀<山海經>》十三首期間遊歷天台山,其中第六首寫的就是羲和在山中祀日的情景:“逍遙蕪皋上,杳然望扶木。洪柯百萬尋, 森散覆煬谷。靈人侍丹池, 朝朝為日浴。神景一登天, 何幽不見燭?”。當他看到這海天遼闊,大氣天成的仙人之境時,對比他那藏在山谷之中的小家碧玉式的桃花源會產生何感想,我們是不得而知了。
魏晉藝術大師,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嵇康曾夜宿仙人台,憑弔河上公和安期先生,後來編錄在他的《聖賢高士傳贊》中。據說嵇康還在這裡以琴會神巫,獲贈《孤館遇神》與《廣陵散》古琴曲,傳為千古佳話。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其著名的《長恨歌》中曾這樣描述天台山,"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表達了詩人對天台山人間仙境的美好嚮往。日照市投巨資在天台山建設日照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該風景區北距日照港30公里,南去嵐山港10公里,距劉家灣趕海園、金沙灘海水浴場、國家級歷史文物保護單位堯王城遺址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故居均在5公里範圍之內,與同三高速公路、204國道和濱海大道相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