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太陽文化的起源地在東海之濱的“湯谷”。
湯谷即“暘谷”,神話傳說中太陽升起之處。與虞淵相對,虞淵指傳說中日落之處。
日照天台山(湯谷所在地)
---=--
根據史料記載,湯谷位於山東東部沿海地區,是上古時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陽神的地方,是東夷文明的搖籃,也是我國東方太陽文化的發源地。
《山海經.海外東經》曰:“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
《山海經.大荒南經》寫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
晉人郭璞在為《山海經》“甘淵”作注時說:“水積則成淵也。”珂案:大荒南經云:“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據宋本改)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經文“東南海之外”,北堂書抄卷一四九引無南字,無南字是也。大荒南經此節疑亦本當在此經“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之下,乃簡策錯亂,誤脫於彼也。此經甘淵實當即大荒南經羲和浴日之甘淵,其地乃湯谷扶桑也。海外東經云:“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鳥國建都之地。尸子(孫星衍輯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謂此也。則所謂甘淵、湯谷(扶桑)、窮桑,蓋一地也。
根據史料記載,湯谷位於山東東部沿海地區,是上古時期羲和族人祭祀太陽神的地方,是東夷文明的搖籃,也是我國東方太陽文化的發源地。
《山海經.海外東經》曰:“下有湯谷。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齒北”。“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孽搖頵羝,上有扶木,柱三百里,其葉如芥。有谷,曰溫源谷。湯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載於烏”。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儒帝顓頊,棄其琴瑟。有甘山者,生甘淵,甘水出焉”。
《山海經.大荒南經》寫道:“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
晉人郭璞在為《山海經》“甘淵”作注時說:“水積則成淵也。”珂案:大荒南經云:“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原作日浴,據宋本改)於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經文“東南海之外”,北堂書抄卷一四九引無南字,無南字是也。大荒南經此節疑亦本當在此經“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之下,乃簡策錯亂,誤脫於彼也。此經甘淵實當即大荒南經羲和浴日之甘淵,其地乃湯谷扶桑也。海外東經云:“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即此,亦即少昊鳥國建都之地。尸子(孫星衍輯本)卷上云:“少昊金天氏邑於窮桑,日五色,互照窮桑。”謂此也。則所謂甘淵、湯谷(扶桑)、窮桑,蓋一地也。
湯谷在山東省日照地區。==
據《尚書.堯典》記載,羲和浴日的湯谷(暘谷)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孔安國注云:“東夷之地稱嵎夷。”
嵎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尚書.禹貢》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
根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那時膠東半島尚屬於海島。因此嵎夷包括濟南、淄博、濰坊、日照、青島等地區,而東部沿海只有日照和青島地區。
莒縣博物館蘇兆慶先生在“夷人崇日與秦始皇東巡琅琊”一文中說:“特別是東夷民族對太陽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歷史傳承,不少有關太陽來歷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於民間”,“主要崇拜太陽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湯谷(亦稱暘谷)一帶,是太陽神賜福下民的聖地”。“用史跡和考古資料對這些古代神話進行印證,可能湯谷就在東海之濱的琅琊一帶。這裡的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用日出方向判斷四時,並將這種原始曆法用於發展農業和航海事業”。
古時的琅琊包括臨沂、日照、青島和濰坊的部分地區。但日照似乎與太陽崇拜有著更密切的聯繫。日照在大汶口時期和龍山時期有當時最大的都城凌陽河、段家河、兩城和堯王城古國,夏代為九夷之一,商代稱人方,屬青州姑幕國。春秋時屬莒國,贏姓少昊、伯益之後。《春秋左傳正義》隱公二年下注曰:“《譜》云:“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於期於莒,初都計,後徙莒,今城陽莒縣是也”。《漢書。地理志》載“莒,故國盈姓,三十世為楚所滅,少昊之後”。王青教授在《從大汶口到龍山:少昊氏遷移與發展的考古學探索》一文中說:“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於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期間經歷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縣陵陽河一帶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兩城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朐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少昊氏的遷移過程是不斷發展壯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經歷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到龍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東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權實體取代”。
日照在西周時屬青州。《周禮》曰:“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在秦時屬琅琊,漢代為海曲,取其海隅之意。在宋時設日照鎮,明嘉靖《青州府志》載:“以瀕海日出處故名”。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3年)《日照縣誌》載:“日出初光先照”。隨後,元、明、清皆因之。蘇兆慶先生說在“夷人崇日與秦始皇東巡琅琊”一文中說“祭日活動,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
據《尚書.堯典》記載,羲和浴日的湯谷(暘谷)在一個叫做嵎夷的地方。“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孔安國注云:“東夷之地稱嵎夷。”
嵎夷在中國東方的青州。《尚書.禹貢》曰:“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濰、淄其道”。
根據南宋或者清乾隆年間編寫的《四庫全書》中的禹貢九州圖,以泰山、蒙山到羽山一線為界,其北為青州,其南屬徐州淮夷,那時膠東半島尚屬於海島。因此嵎夷包括濟南、淄博、濰坊、日照、青島等地區,而東部沿海只有日照和青島地區。
莒縣博物館蘇兆慶先生在“夷人崇日與秦始皇東巡琅琊”一文中說:“特別是東夷民族對太陽神的崇拜更有其悠久歷史傳承,不少有關太陽來歷的神話故事廣為流傳於民間”,“主要崇拜太陽的少昊羲和族,居住在湯谷(亦稱暘谷)一帶,是太陽神賜福下民的聖地”。“用史跡和考古資料對這些古代神話進行印證,可能湯谷就在東海之濱的琅琊一帶。這裡的先民早在5000年前,就已掌握了用日出方向判斷四時,並將這種原始曆法用於發展農業和航海事業”。
古時的琅琊包括臨沂、日照、青島和濰坊的部分地區。但日照似乎與太陽崇拜有著更密切的聯繫。日照在大汶口時期和龍山時期有當時最大的都城凌陽河、段家河、兩城和堯王城古國,夏代為九夷之一,商代稱人方,屬青州姑幕國。春秋時屬莒國,贏姓少昊、伯益之後。《春秋左傳正義》隱公二年下注曰:“《譜》云:“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於期於莒,初都計,後徙莒,今城陽莒縣是也”。《漢書。地理志》載“莒,故國盈姓,三十世為楚所滅,少昊之後”。王青教授在《從大汶口到龍山:少昊氏遷移與發展的考古學探索》一文中說:“少昊氏是史前東夷人的重要支系,考古發現的陶文和大墓證明,少昊氏不僅存在於大汶口文化時期,而且還延續到龍山文化時期,期間經歷了不斷遷移和發展的過程.其中大汶口晚期以莒縣陵陽河一帶為中心,到大汶口末期遷到五蓮丹土一帶,龍山早中期又遷到日照堯王城、兩城等地,在濱海地帶形成超大規模的中心,龍山中期之末遷到了臨朐西朱封一帶,到龍山晚期又遷到曲阜一帶.少昊氏的遷移過程是不斷發展壯大和文明化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經歷了從古國到方國的社會轉變.到龍山文化末期,少昊氏走向衰亡,被東夷新崛起的皋陶、伯益等政權實體取代”。
日照在西周時屬青州。《周禮》曰:“正東曰青州,其山鎮曰沂山,其澤藪曰望諸,其川淮、泗,其浸沂、沭……”。在秦時屬琅琊,漢代為海曲,取其海隅之意。在宋時設日照鎮,明嘉靖《青州府志》載:“以瀕海日出處故名”。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3年)《日照縣誌》載:“日出初光先照”。隨後,元、明、清皆因之。蘇兆慶先生說在“夷人崇日與秦始皇東巡琅琊”一文中說“祭日活動,解放之初,莒地依然流行”。
湯谷在日照市東港區濤雒鎮南的天台山一帶。
天台山因《山海經》中的記載而得名。《山海經》記載:“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東南海之外,泔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於甘淵”。
天台山主峰海拔258米,面臨大海,是觀東海日出的最佳位置。風景區環繞在群山之中,山巒起伏,鬱鬱蔥蔥,山下河流交錯,稻田縱橫。天台山上有羲和部落遺址、太陽神石、太陽神陵遺址、女巫墓、祭祀羲和與女媧的老母廟和老母洞、老祖像、大羿陵和嫦娥墓、女媧補天台與神鰲、天然東方神龍、魁星閣遺址與獨占鰲頭石刻、忘憂谷、秦始皇賜名的望仙澗、東方朔記載的東方玉雞等眾多遺蹟與傳說。天台山歷來有天台八景之說:八景分別是東海日出、太陽神石、獨占鰲頭、東方神龍、女媧補天、老祖象、太公避紂處和秦皇望仙台。
天台山作為著名的歷史文化聖地,曾經吸引無數歷史人物和文人墨客到此駐足。天台山主峰南側留有姜太公避紂時的太公台和太公崖。秦始皇東巡琅琊時曾三次到天台山祭祖求仙,並將湯谷南側的山谷賜名為望仙澗。大荒居士應東海居士之邀前來天台山湯谷做客,酒後雅興大發,曾揮毫寫下上聯:“湯谷湯湯湯湯湯谷東海外羲和祀日石為神”的上聯,東海居士隨聲和之寫出下聯。可惜下聯失落,至今無人能補。天台山主峰北側的東方神龍總長約100米,其頭20米,身65米,尾15米。龍頭上有泉二,深不過半米,徑不足5尺,但即使大旱之季,泉水也常年不涸,世人異之。壽星彭祖遊歷天台山飲此泉水後留下“登斯山斷七情身已是三界之外,飲此水淨六欲心不在五行之中”的對聯,橫批是“再來一瓢”,並賜名神龍泉。龍頭上兩泉形似龍眼,一隻圓睜,一隻微閉,引無數文人墨客為之動情。昔有東方文殊寫到:“睜一隻眼看破紅塵乃知煩惱自從心中出四大皆空萬事需隨緣,閉一隻眼參透禪機方能平常之心對世界三省其身六根得清淨”。而南郭先生則曰:“睜一隻眼看斗轉星移綠水青山風花雪月世上無限美好事,閉一隻眼聽松濤海浪鶯歌燕舞男唱女和人間多少天籟音”。
據《山海經》、《尚書》和《史記》記載,羲和族人在湯谷祭太陽,在天台山觀天象。帝堯“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羲和後裔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曾在山下堯王城遺址一帶建立強大的東夷古國,現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