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囊對蝦

日本囊對蝦

日本囊對蝦(Penaeus japonicus),又稱日本對蝦(Kuruma prawn),別名車蝦、斑節蝦、竹節蝦,原產日本、中國、菲律賓、澳大利亞等國,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地區,主要在日本列島、南非紅海、阿拉伯灣、孟加拉灣等海區,以日本的沿海數量最多。我國江蘇以南沿海也有少量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日本囊對蝦
  • 外文名:Penaeus japonicus
  • 又稱:日本對蝦
  • 分類學:甲殼綱 十足目 游泳亞目 對蝦科
  • 形態特徵:體被藍褐色橫斑花紋
形態特徵,種群分布,生態習性,其他相關,內部構造,經濟價值,人工養殖,

形態特徵

體被藍褐色橫斑花紋,尾尖為鮮艷的藍色。額角微呈正彎弓形,上緣8~10齒,下緣1~2齒。第一觸角鞭甚短,短於頭胸甲的1/2。第一對步足無座節刺,雄蝦交接器中葉頂端有非常粗大的突起,雌交接器呈長圓柱形。成熟蝦雌大於雄。
體長8~10cm體長8~10cm
體長8-10 cm。額角齒式8-10/1-2。具額胃脊,後端雙叉型。額角側溝長,伸至頭胸甲後緣附近;額角後脊的中央溝長於頭胸甲長的1/2。尾節具3對活動刺。雌性交接器囊狀,前端開口,有一圓突;雄性交接器中葉突出,並向腹面彎折。體表具土黃色和藍色相間的鮮明橫斑,尾肢具棕色橫帶。

種群分布

日本對蝦分布極廣,日本北海道以南、中國沿海、東南亞、澳大利亞北部、非洲東部及紅海等均有擺息。我國沿海1~3月份及9~10月份均可捕到親蝦,產卵盛期為每年12月~翌年3月份。蝦汛旺季為l~3月份。常與斑節對蝦、寬溝對蝦混棲。

生態習性

1、棲息與活動:日本對蝦棲息於水深10-40m的海域,喜歡棲息於沙泥底,具有較強的潛沙特性,白天潛伏在深度3cm左右的沙底內少活動,夜間頻繁活動並進行索餌。覓食時常緩游於水的下層,有時也游向中上層。在蝦塘的高密度養殖中,飢餓時呈巡遊狀態。但一般情況下很少發現其遊動,尤其是養殖前期較難觀察到。
囊對蝦囊對蝦
2、對環境的適應性
①對鹽度的適應:日本對蝦廣鹽性蝦類。對鹽度的適宜範圍是15-30‰,但高密度養殖時適應低鹽度能力較差,一般不能低於7‰。
②對溫度的適應:日本對蝦屬亞熱帶種類,最適溫範圍為25-30℃,在8-10℃停止攝食,5℃以下死亡,高於32℃生活不正常。
③對水中溶解氧(DO)的要求:日本對蝦在池養中忍受溶氧的臨界點是2mg/l(27℃時)低於這一臨界點即開始死亡。耐乾能力強,是較易長途運輸的種類。
④對海水pH值的適應:海水pH值較穩定,一般在8.2左右,但蝦塘pH值多數變化較大。日本對蝦對pH值適應值為7.8-9之間。

其他相關

內部構造

外骨骼,既蝦的外殼、觸鬚和步足等。
肌肉為橫紋肌,由許多肌肉束組成,分布於胸腹部,並以腹部最發達。
消化系統
位於兩大顎之間,食道呈短管狀,膨大的部分為胃。胃分為前後兩部,前部較大呈囊狀,避薄,稱賁門胃或前胃;後胃較小,在賁門胃之後,稱幽門胃,胃避較厚。賁門胃避上有幾丁質齒,形成胃磨,能磨碎食物,然後送入幽門胃。幽門胃內前端有無數剛毛交織如篩,可過濾食物以免大塊食物進入幽門胃。幽門胃後接一條管狀的腸子,自胸部末端向腹部背面延伸。腸分為兩部,即中腸和後腸。後腸或稱直腸,位於第六腹節內,開口於尾節的腹面,即肛門中腸前端兩側有1對大的消化腺,稱中腸腺或肝胰臟。肝胰臟由小管及分泌盲管組成,呈塊狀,分泌消化酶,消化澱粉、蛋白質及脂肪等營養物質。中腸與中腸腺之間有管相通。
循環系統
對蝦的循環系統為開放式。心臟為扁平囊狀物,位於胸部背面後端的圍心腔內。心臟的跳動可從甲殼外清晰地看到。心臟上有3對心孔,2對位於心臟背面,1對位於心臟的腹側面。心孔內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主要動脈有眼動脈1條,觸角動脈2條,肝動脈2條,腹上動脈1條,胸動脈1條,腹胸動脈1條,腹下動脈1條。由心臟壓迫的血液經動脈及其分支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各個組織中去。對蝦的血液無色,血漿內含血藍素,可攜帶氧氣到組織中去。血液進入組織後,由組織間的空隙--血竇,匯集流入胸血竇,然後進入鰓,經氣體交換後,新鮮的血液經出鰓血管流回圍心竇,再經心孔進入心臟。
呼吸系統
對蝦的呼吸器官是鰓,位於胸部兩側的鰓腔內。鰓由於其著生倍位不同可分為胸鰓、節鰓、足鰓及肢鰓。鰓為枝狀物,每個鰓上具有1個鰓軸及許多分枝的鰓絲。鰓軸內有入鰓血管及出鰓血管,兩種血管都有細血管通入鰓絲。鰓絲內具有分枝很細的血管,構成血管網。第二小顎的外肢(顎舟片)不停地擺動,使水流入鰓腔與鰓絲接觸,通過擴散作用進行氣體交換
神經系統
對蝦的神經系統為鏈狀神經系統,包括位於食道前方的腦、食道側神經節食道下神經節及縱貫全身的腹神經索。腦神經節位於兩眼基部之後方,由3對神經節癒合而成。由腦引出5對神經,即視神經、第一觸角神經、第二觸角神經、皮膚神經、圍食道神經。視神經由腦前側引出通入眼柄,其末端為終髓,終髓周圍分布著多個細胞群,具有內分泌作用,稱X器官。第一觸角神經由腦的前腹面引出,各分為2支,一支到觸角,另一支到平衡囊。第二觸角神經由腦的後側緣引出,進入第二觸角。皮膚神經由腦後側角引出,分布於頭部皮膚。圍食道神經由腦的後側引出,與食道下神經節相連。食道下神經節位於食道的下方胸部腹避上,由它引出5對神經,通至大顎、第一小顎、第二小顎、第一顎足和第二顎足。
在圍食道神經節的中後部各有一食道神經節,由此引出2對胃神經,胃神經在胃磨前方膨大為胃神經節,而後分為兩支分布於胃磨肌肉和胃壁。
食道下神經節相連的為腹神經索,它由兩支神經合併構成,沿身體腹面中線向後延伸,直到腹部第六節炎止。相當於胸部和腹部的每一體節處,均有1對神經節,各神經節發出神經通至相對應的附肢和肌肉上。第一對神經節發出的神經通至第三顎足,以後依次類推,第五對神經節是由2對癒合而成,發出2對神經,分而到第四、第五步足上。
雌性對蝦有2對卵巢,貫穿於身體背面,未成熟時為白色,成熟時為暗綠色,左右兩卵巢相併呈葉狀,各葉分別向前、後、側方延伸。向前伸的2葉達胃區背面,稱作前葉,其頂端折向背面呈屈指狀;向側面延伸的7葉覆蓋在肝胰臟的兩側,稱作側葉;還有2葉比較長,向後沿腸的背面延伸,直達腹部的末端,稱作後葉。後葉伸入第六腹節處左右分開,後腸由分開處穿過。由左右卵巢第六側葉上方各發出二條細的輸卵管,向腹面延伸,穿過第三對步足和胸部的肌肉束,在第三對步足基部內側的生殖乳突上開口,即雌孔(或稱產卵孔)。在生殖期間生殖乳突明顯易見。
雄性對蝦的精巢也是1對,所在部位相同於卵巢位置。未成熟的精巢無色透明,成熟後為乳白色,包括1對前葉和1對短小的後葉,8對側葉。由後葉各伸出1條細而短的前段輸精管,而後膨大成粗大半透明的儲精囊。儲精囊位於肝胰臟的後方,呈橫"S"形,其後部變為細管狀的後段輸精管,伸入第五對步足基部而後膨大成球狀精莢囊。精莢囊下方通1第短的射精管,其開口即雄性生殖孔(或稱雄孔)。雄孔位於第五對步足基部內側的乳突上,成熟雄蝦的每一精莢囊記憶體有一個精莢;精莢連一薄膜狀精莢栓。精莢內裝有大量成熟精子。雌雄蝦交尾時,精莢傳送到雌蝦的納精囊內,精莢栓留在納精囊外,數月後精莢栓脫落。
排泄器官為1對觸角腺,位於食道的前面、腦的背面,觸角腺伸入大觸角基部,由1個多血管的整狀腺體、1個薄壁的膀胱及1條短的排泄管組成,該管開口於大觸角基部內側的薄膜上,即排匯孔。
蝦類的內分泌系統由神經內分泌系統和非神經內分泌系統組成,前者包括腦和中樞神經的神經分泌細胞,位於眼柄內的x-器官、竇腺以及後接索器、圍心器組成;後者包括y-器官、大顎器官一級促雄性腺等。

經濟價值

日本對蝦是日本最重要的對蝦養殖品種,在日本養到25克左右出售價格最高,主要銷售活蝦。我國福建、廣東等南方沿海近幾年來也已開始養殖。養殖180天體重可達20~25克。產卵群體體長為12~20厘米,體重為20~95克。該蝦甲殼較厚,耐乾露,適於活體運銷,利潤較高。營養價值與其他主要蝦類相近。

人工養殖

-趙利田
一、蝦池條件:日本對蝦養殖池池底以沙泥底質為最好,水深應在1米以上,鹽度要求在15%以上。
二、放苗準備
1.蝦池消毒。在蝦池進水前15天~20天,用生石灰對蝦池徹底消毒,殺滅池中全部野雜魚類和有害病菌、病毒,生石灰用量為75公斤/畝~100公斤/畝。也可用30ppm~50ppm漂白粉進行清塘消毒。
2.蝦池進水。放苗前10天左右,經過水濾網向蝦池內注水。濾網用60目網片製成,水位應視天氣狀況而定,如果天氣穩定,宜進水50厘米~60厘米,便於水溫上升,促進蝦的生長,如天氣不穩定,則應深一些,減少水溫波動。
3.蝦池施肥。一般應在放苗前7天~10天選擇晴天進行施肥,蝦池進水50厘米~80厘米,每畝施氮1ppm、磷0.1ppm。如果是新塘可適當混用一些雞糞等有機肥,加速浮游藻類的繁殖,雞糞用量為3公斤/畝~5公斤/畝,以後每周視池水肥度情況進行追肥。天然基礎餌料繁殖較好的蝦池,對蝦在養殖前期體長3厘米以內時基本可以不投飼料。
三、選苗及運輸 :投放蝦苗應在水溫穩定在13℃以上時進行。蝦苗以就近購買為宜,如果是必須空運的蝦苗,應在運苗前做好充分準備,要求快裝、快運、快放,儘量控制運輸時間在10小時以內。就近購買的蝦苗體長在1厘米以上為好,空運的蝦苗體長在0.8厘米左右為好。蝦苗的體質應健康活潑、規格整齊。
四、蝦苗投放:放苗時儘量選晴天無風的日子。風不大時也可放苗,但必須在上風處放苗,育苗池水鹽度和蝦池水的鹽度差不大於3‰,水溫差不大於2℃,如大於上述數值,應經過緩苗處理後再將蝦苗放池中。放苗密度在1萬尾/畝~1.5萬尾/畝。
五、養成管理:
1.水質管理。養殖初期以肥水為主,視水質肥度情況和水色的變化,逐日向池內添水,每日添加3厘米~5厘米或3日~4日加水15厘米~20厘米,保持池內生態平衡。到蝦體長達到5厘米以上時,將池水添到1米以上,養殖中期由前期的“肥水”轉為“活水”,一般日換水量15%~20%。養殖後期視水質污染情況,可適當加大換水量。
2.投餌。 蝦苗前期生長主要靠池內的天然餌料來維持,中、後期投料以人工顆料餌料為主,無論是自製還是外購的餌料,其蛋白質含量均應高於中國對蝦用配合餌料,最好在50%以上,以確保日本對蝦正常生長。投餌時間應在晚上,以每晚8時和凌晨1時為最佳。一般情況下可在晚上8時投日投餌量的70%,凌晨投30%。
養殖前期可用小吊網,中、後期可用旋網定量法測定池中蝦的總重量,然後確定日投餌量。一般情況下,蝦體重1克~5克時投餌量為體重的7%~10%;5克10克時為4%~7%;10克~20克時為3%~4%。
3.日常觀測。日常觀測是日本對蝦養成過程中的基本工作,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1)對蝦攝食情況:攝食情況反映餌料是否適當,底質和水質是否正常,將直接影響對蝦的生長與健康。
(2)對蝦生長情況:生長情況的觀測主要有成活率和平均體重的估測、體重測定和蛻殼情況等。
(3)對蝦活動情況 :根據日本對蝦生活習性觀察其活動情況,發現異常,如對蝦不潛沙,活動力下降,反應遲鈍,浮頭或在水面打轉等,應及時採取措施進行處理。
(4)蝦池底質和水質情況 :包括池底顏色和氣味,水質指標和日常檢測等。
4.防病 。日本對蝦養成中後期,每10天~15天用生石灰化水全池潑灑1次,改善池水的理化因子。預防病害發生,生石灰用量為15ppm~20ppm。在餌料中添加土黴素製成藥餌,可預防細菌病,添加量一般為配餌的1‰。近幾年來,在日本對蝦的養成過程中病毒性白斑病也時有發生,對病毒性疾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手段,只能通過預防的手段來減緩發生,如投餵優質餌料,增強對蝦體質,在餌料中添加維生素C維生素E人參皂苷等免疫增強物質,提高對蝦的免疫能力。
六、收穫: 蝦長到80尾/公斤~100尾/公斤時,可以出蝦。收穫的方法採用插陷網的方法收蝦,陷網插入池內後,應及時檢查陷網內蝦的密度,防止蝦密度過大造成死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