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雄性腺(androgenic gland)是雄性甲殼動物特有的內分泌腺(葉海輝 2001)。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促雄性腺
- 外文名:androgenic gland
- 提出者:Charniaux-Cotton
- 提出時間: 1954年
- 套用學科:生物
促雄性腺 androgenic gland,形態分類:,細胞分類:,發現由來:,
促雄性腺 androgenic gland
自從1947年Cronin報導了優遊蟹( Call-inectes sapidus ) 具有該腺體, 1954年Charniaux-Cotton命名並闡明跳鉤蝦( Orchestiagammarellus) 該腺體的功能以來, 軟甲亞綱(Malacostraca) 有關該器官的報導日益增加(Fingerman, M 1987)。十足類的促雄性腺一般位於第五步足肌肉之間,不同種類位置略有變化。如後紋蟹的促雄性腺呈索狀,纏繞在輸精管上(King 1964)。溪蟹的促雄性腺由4-5股細胞索呈線狀(Joshi 1987)。而克氏原螯蝦的促雄性腺則呈葡萄串狀,乳白色。中國對蝦的促雄性腺則為片狀結構,其細胞類型與克氏原螯蝦類似。
形態分類:
根據不同季節,十足類促雄性腺的形態結構可分為四個期:1期,促雄性腺僅由少數細胞組成,貼在輸精管;2期促雄性腺呈片狀,細胞呈團或呈索狀,腺體擴展如周圍結締組織;3期,促雄性腺沿著輸精管伸展;4期,促雄性腺呈索狀,體積變小。
細胞分類:
也有人根據細胞組織學的特徵,促雄性腺可分為六期:1期(A型細胞)性腺未成熟,正在增長,細胞不易觀察;2期(B型細胞)細胞活躍,胞核呈盤狀,無液泡3期(C型細胞)胞核膨大,呈卵形,液泡出現;4期(D型細胞)特徵與3期相似,但液泡增加;5期(E型細胞)性腺萎縮,鞘膜增厚,胞核膨大,形狀不規則;6期(F型細胞)細胞很少,胞核固縮。
發現由來:
科頓(H.Charniaux Cotton1954)在甲殼類跳鉤蝦屬的Orchestia gammardla中發現而命名的內分泌腺。附著在雄性輸精管末端,由數個細胞構成。如果把這個腺移於雌性個體,則卵巢機能逐漸衰退,開始產生精子,每次蛻皮,顎足的形態變成雄的,第一腹足貼近交尾器,抱卵囊暫不消失。糰子蟲和鼠婦有同樣機能的腺體,位於精巢上端部。同樣腺體在甲殼類中亦廣泛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