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產品特點,生產情況,產品榮譽,產地環境,歷史淵源,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 感官特徵
旌德黃牛毛色以黃色、褐色為多;體型偏小、細緻清秀,頭較狹長而輕;體質結實均勻;體軀短而高,四肢較細,瘤峰顯現,垂皮發達,背線明顯。
成年公牛體長133~149厘米,體高114~123厘米,體重301~371千克;
成年母牛體長116~132厘米,體高107~121厘米,體重234~301千克。
36月齡屠宰的旌德黃牛肉質呈深紅色,脂肪呈白色或微黃色,纖維清晰,有韌性,切面濕潤,指壓後凹面立即恢復,細滑多汁,香味濃郁。
- 品質指標
生產情況
2009年8月,旌德縣畜牧獸醫局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縣黃牛存欄量為7000頭左右,能繁母牛有2300頭左右,“中國肉牛一號”雜交肉牛存欄不到600頭。
2018年,旌德黃牛飼養量達2.92萬頭,年出欄0.9萬頭,年產牛肉900噸。
產品榮譽
2019年1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農村部正式批准對“旌德黃牛”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產地環境
旌德黃牛的生產地域位於安徽省東南部、黃山北麓的旌德縣境內,地貌複雜,分為中山、低山、丘陵和山間盆地4種類型,地形為東西向長方形呈畚箕狀向北開口。
旌德縣常年平均氣溫15.5℃,無霜期年平均232.3天,年平均日照時數1719.5小時,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全域無酸雨,屬北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
旌德縣森林覆蓋率達66%,草山草坡面積約13.6萬畝,林地面積91萬畝,可放牧林地面積達50萬畝。草場植被豐富,主要以灌木草叢類、草叢類、疏林草叢類、灘涂草甸類為主。
旌德縣土壤類型以紅壤、黃壤為主,土壤中礦物質和有機質含量高,適宜常綠闊葉林和落葉闊葉林、人工杉松林、灌草叢等植被的生長。
旌德縣境內有四條自然水系,徽水河、玉水河往北匯入青弋江,俞村河、山壩河往東匯入水陽江,均屬長江流域,總流域面積904.8平方千米,年均徑流量7.8億立方米。境內水域歷來自淨能力強,自然污染源少,污質含量低,還有終年不斷的山泉水,地表水成份為低礦化度極弱水,水質良好。
旌德縣溫暖適宜的氣候、豐富的天然草場資源和優質的水源為旌德黃牛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自然環境。
歷史淵源
旌德縣農民素有飼養牛羊等草食動物的習慣,在獨特的地理環境下,經過長期自然選擇,逐步形成了一個役肉兼用的黃牛品種——皖南黃牛。由於多年來飼養管理粗放,近親繁殖現象嚴重,旌德縣黃牛體型一度越來越小,產肉率逐漸下降。
1979年7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鄧小平考察遊覽黃山途經旌德,和當時的徽州地委負責人談到,旌德縣可以利用資源優勢,大力發展小黃牛,讓老百姓儘快富起來。
2000年8月開始,旌德縣畜牧局從安徽省家畜品種改良站引進日本和牛凍精對該縣皖南黃牛進行改良,實施牛的人工授精。2001年7月,第一條雜交肉牛成功產下,培育的雜交肉牛新品種被安徽省科技廳命名為“中國肉牛一號”。經過十年不懈地努力,“中國肉牛一號”推廣項目越做越大,已經成為旌德縣肉牛養殖的主要品種。
2003年及2007年,旌德縣分別邀請安徽農業大學的王志根教授和安徽省畜禽品種改良站王恆博士指導開展肉牛育肥試驗,根據該縣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飼料配方和飼養方式,兩次試驗都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牛肉的大理石花紋有了明顯的提高,眼肌面積和淨肉率分別提高了10個百分點和5個百分點。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旌德黃牛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宣城市旌德縣所轄雲樂鎮、廟首鎮、旌陽鎮、俞村鎮、三溪鎮、興隆鎮、白地鎮、孫村鎮、版書鎮、蔡家橋鎮總計10個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18°15′11.14″~118°44′13.22″,北緯30°07′37.54″~30°29′28.28″之間。
質量技術要求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要求
旌德黃牛產地滿足GB/T18407《農產品安全質量 無公害畜禽產地環境要求》標準。
2、品種範圍
主要為保護區範圍內的山地類型皖南牛,屬役用或役肉兼用型黃牛地方品種。
3、旌德黃牛飼養及管理
長期放牧飼養
(1)放牧牛的選擇:健康母牛、犢牛、後備牛和架子牛。
(2)驅蟲防疫:定期注射倍硫磷防牛皮蠅、定期藥浴,驅除體外寄生蟲,定期防疫程式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
(3)採食:白天在有牧草的山坡、草地、田間,自由活動、採食。
(4)飲水:自由飲用天然優質的山泉水。
(5)補飼:視天氣、飼草質量或夜間補飼混合精料,並備有舔磚。
(6)補鹽:放牧牛一定要補充食鹽,以2至3天補一次為好,一般每頭牛20至40克。
- 質量安全規定
旌德黃牛的生產執行國家畜產品質量安全相關標準。
專用標誌使用
旌德黃牛地域範圍內的地理標誌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已獲登記保護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須向旌德縣畜牧獸醫局提出書面申請,並按照相關要求規範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旌德黃牛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