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通普夫

施通普夫(1848年-1936年),德國人,音響學家、音樂學家,代表作《音響心理學》、《音樂的起源》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施通普夫
  • 出生地:德國維森特海德
  • 出生日期:1848年 4月21日
  • 逝世日期:1936年12月25
基本資料,職業生涯,

基本資料

姓名:施通普夫
籍貫: 德國
職業: 音響學家、音樂學家
生卒:1848~1936

職業生涯

Shitongpufu
施通普夫,C.
Carl Stumpf (1848~1936)
德國音響學家、音樂學家。1848年 4月21日生於維森特海德,1936年12月25日卒於柏林。會6種樂器,自學和聲與對位法。從1865年起在維爾茨堡大學學哲學和神學,在哥廷根大學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獲博士學位。1870年取得大學授課資格,曾任維爾茨堡、布拉格、哈雷、慕尼黑各大學的哲學教授。1893年任柏林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所長,同他的弟子E.M.von霍恩博斯特爾和O.亞伯拉罕創建音響資料館。他是《音響和音樂學文獻》、《比較音樂學彙編》的主編。1928年獲勳章,並為柏林科學院院士。施通普夫在1883年論述了“音響心理學”的概念,系統地探討了這一問題。他的主要著作《音響心理學》(2卷,1885,1890)繼承了H.von黑爾姆霍茨從心理學的角度對物理和生理方面的研究,把重點從聽覺器官移到對音響的聽覺體驗和它的功能。並提出了協和是由於“溶合”的現象所產生的,這一點與黑爾姆霍茨的觀點相對立。他對各民族民間音樂的研究採用比較科學的方法,用錄音來收集原始素材,作調查分析,寫成了《音樂的起源》(1909)一書,成為比較音樂學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帶領下,霍恩博斯特爾與亞伯拉罕也各有成就。施通普夫晚年企圖將物理學、生理學、心理學、人類學、哲學以及美學融為一體,形成一種自成體系的音樂學,這在他的遺著《認識論》(1939~1940)中有所反映。他的主要著作除上述外,還有《關於空間觀念起源的心理學》(1873)、《暹羅的音體系及音樂》(1901)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