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漢斯-于爾根·施通普夫
- 外文名:Hans-Jürgen Stumpff
- 地區:德國
- 任職:空軍參謀長
早期經歷,空軍總長,挪威上空,本土防空,
早期經歷
生於科沃布熱格,於1907年加入布蘭登堡第12“普魯士親王”步兵團,官拜少尉,並於1908年升至中尉。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施通普夫一直服務于軍方參謀部。在戰爭結束時,施通普夫已是上尉軍銜。在威瑪共和國時期,施通普夫以參謀軍官的身份繼續待在魏瑪國防軍中。1933年9月1日,以上校軍銜從陸軍轉入空軍,成為了當時還未公開的空軍人事部長。
阿爾貝特·凱塞林辭職以後,赫爾曼·威廉·戈林考慮的空軍總參謀長繼任人選,首先是陸軍中將弗朗茨·哈爾德(後來二戰初期的陸軍總參謀長),其次陸軍上校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後來的最高統帥部作戰部長) ,但是兩位陸軍軍官都知道空軍機構複雜權力鬥爭嚴重,一口拒絕來趟這渾水。於是空軍人事部長施通普夫少將出任第三任總參謀長,並於兩個月後晉升中將軍銜。當時,空軍人事部跟總參謀部一樣也是直屬戈林的獨立部門。施通普夫算是平行調動。他也知道米爾希不好相處,最初也不願意當這個總參謀長。而在戈林心目中,施通普夫本來也是個過渡人物,主要原因是兩個:一,戈林內心對凱塞林,施通普夫,施佩勒這樣精通空軍業務資歷又深的下屬,潛意識上也存有一份自卑心理,因為他很少過問空軍具體事務,在技術層面已經落伍了,因此怕這些資深下屬不好控制。戈林真正希望的,是一位年輕資歷淺能力強的總參謀長,比較聽話。第二個原因,戈林已經開始感覺到精力充沛的米爾希對他的寶座構成威脅,想方設法分去一部分米爾希的權力。所以空軍總參謀長跟副總司令米爾希越敵對越好。而施通普夫呢,老好人一個,雖然對米爾希的強勢作風不滿,但是仍然努力與其合作,這方面很難合乎戈林的理想。
空軍總長
施通普夫任內,德國空軍又經過幾次改組。空軍總參謀部正式從帝國航空部獨立出來,取得跟米爾希平行的地位。烏德特的裝備研製採購部也平行於航空部和總參謀部。1937年後半年和1938年,有一度空軍人事,訓練,通訊三個部門也獨立出來,直接向戈林匯報。這都是戈林採取的逐步削弱米爾希權力的步驟。不過戰前1939年的改組,這三個部門仍舊還是劃歸米爾希的航空部管轄。
施通普夫當總參謀長的這幾年比較平穩,在任上於1938年11月1日晉升航空兵將軍。他也試圖儘量跟米爾希合作,把德國空軍內部這些林立的山頭理出頭緒,但是並不十分成功,空軍的軍政軍令仍然不統一,而且有越來越亂的趨勢。 1939年1月施通普夫卸任,還感到輕鬆愉快。他卸任以後去當了米爾希手下的空軍防空部部長,在這個位置上呆到戰爭爆發並渡過了波蘭戰役期間。
挪威上空
1940年法國戰役之前,因為西線第2航空隊的兩名少校搭乘飛機誤降在比利時境內,泄露了德軍西線進攻計畫,希特勒大發雷霆,撤了第2航空隊司令Felmy將軍的職,從波蘭占領區調來第1航空隊司令凱塞林將軍繼任第2航空隊司令。施通普夫調往波蘭接替凱塞林任第1航空隊司令。就在法國戰役開始之前,希特勒決定入侵北歐丹麥和挪威,進攻挪威的部隊,是由陸軍第21軍升級而來的第21集群,後來改稱挪威集團軍,司令官是尼古拉斯·馮·法爾肯霍斯特 ,負責支援的空軍是蓋斯勒(Geisler)的第10航空軍,直屬最高統帥部。挪威戰役一開始德軍進展順利,直到4月份英國派出強大艦隊,護送陸軍在挪威登入,並重創德國海軍,奪回戰役主動權,包圍了北部城市納爾維克(Narvik) ,德軍第3山地師師長愛德華·迪特爾死守納爾維克,一度形勢十分危急。為了更有效地指揮在挪威的行動,德國空軍新組建第5航空隊,施通普夫出任航空隊司令,直接統一指揮挪威的德國空軍,並負責從空中補給迪特爾的被圍部隊。隨著西線法國戰役全面展開,英國已經顧不上挪威作戰,6月從僵持的挪威戰場撤軍。6月8日,挪威戰役以德軍的勝利正式告終。
法國戰役勝利之後,1940年7月19日第5航空隊司令施通普夫晉升為四星上將。在隨後進行的不列顛空戰中,施通普夫的第5航空隊擔任助攻。他手下只有一個蓋斯勒的第10航空軍,總共4個聯隊,其中還有一個Me109戰鬥機聯隊,因為航程太短飛不到英國,無法參與進攻。施通普夫其餘3個聯隊總共有138架He111和Ju88轟炸機,由37架雙發動機的Me110戰鬥機提供護航,轟炸蘇格蘭和英格蘭北部。不列顛之戰的主戰場在英格蘭東南,主角是西歐的凱塞林第2航空隊和胡戈·施佩勒第3航空隊。而施通普夫的第5航空隊只在8月15日進行過一次大規模出擊,結果笨重的Me110根本無法有效護衛轟炸機,一下子損失了7架Me110,16架He111和6架Ju88轟炸機,占出動總數的16%。此後第5航空隊再也沒有參加不列顛戰役。
隨後東線德軍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駐挪威的第5航空隊只是部分參與:施通普夫的參謀長尼爾森上校(Nielsen)兼任空軍Kirkenes指揮部司令,負責支援挪威集團軍(後改稱第20山地集團軍)出兵攻擊蘇聯北海港口。1941年6月,整個第5航空隊只有10架轟炸機,30架斯圖卡俯衝轟炸機,10架Me109戰鬥機和20架偵察機,總共70架作戰飛機,處於非常次要的地位。在1942年的戰爭中,施通普夫第5航空隊的主要任務,是從挪威出發,攔截由英國與蘇聯北海港口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之間往來的護航運輸船隊。為此,施通普夫擁有一個大隊福克沃爾夫FW200“兀鷹”式遠程偵察轟炸機,主要基地在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Trondheim),整個戰爭期間,這種飛機也只生產了276架。另外,施通普夫還擁有60架Ju88反艦轟炸機,30架斯圖卡,30架Me109戰鬥機。
北海航線絞殺戰的高潮在1942年。2月份,盟軍PQ12護航隊得以毫髮無傷地抵達蘇聯。之後PQ13護航隊過早地分散,結果被容克88擊沉2艘運輸船,潛艇和驅逐艦擊沉3艘,後來在蘇聯港內,德軍轟炸機又擊沉2艘商船。PQ14護航隊運氣不佳,撞入北海浮冰群,16艘商船受損返回英國,德國潛艇擊沉1艘。PQ15出發時德軍早已偵知,可是正好大部分容克88飛機飛返德國整修,僅用魚雷機擊沉3艘商船。1942年5月的PQ16船隊損失慘重,7艘商船沉沒。真正的災難是7月份著名的PQ17船隊,當35艘商船在冰島編組護航隊時,第5航空隊僅容克88已經擁有103架,正虎視眈眈嚴陣以待。7月4日在德軍飛機的轟炸之下,在倫敦的海軍大臣達德利·龐德元帥命令PQ17護航隊分散,結果8艘貨輪被空軍擊沉,9艘被潛艇擊沉,7艘由潛艇和飛機聯合擊沉,33艘商船僅11艘到達目的地,外加兩艘醫院船。總共擊沉噸位達到14萬4千噸,送到海底的物資中包括259架飛機和430輛坦克。這個重大損失使北海運輸線停頓3個月之久。當護航隊恢復的時候,盟軍充分吸取教訓,派遣護航航空母艦提供空中掩護。PQ18船隊的40艘商船損失了13艘,但是第5航空隊也被擊落40架飛機。此後,第5航空隊大量飛機被抽調去地中海戰場,實力急劇下降,盟軍加強了護航兵力和航母空中掩護,挪威的德國空軍漸漸無所作為。
本土防空
施通普夫在平靜的次要戰場挪威呆到1943年秋,夜間戰鬥機司令約瑟夫.卡姆胡貝爾(Kammhuber,戰後西德空軍司令)中將前來接替他的職務。為了對付越來越嚴重的英美對德戰略轟炸,施通普夫出任新成立的“帝國航空隊”司令一職,主力是施密特(Schimd)的第1戰鬥機軍(原第12航空軍) ,有第1,2,3,7四個戰鬥機師。當時帝國航空隊在施魏因富特和柏林等地曾經重創英美重型轟炸機群,但是從1944年2月,美軍投入新式野馬P51戰鬥機,這種戰鬥機的航程足夠為轟炸機群提供全程護航,德軍戰鬥機必須同時面臨轟炸機編隊強大的自衛火力和性能更優異,數量占優勢的護航戰鬥機,損失開始直線上升,直至消耗殆盡。`
戰爭最後階段,1945年4月,德國空軍作戰序列再次大改組,東線羅伯特·里特爾·馮·格萊姆上將(Greim,最後一位德軍元帥和空軍總司令)的第6航空隊合併了由原第4航空隊縮編而來的空軍第4指揮部,原第3航空隊縮編的西線指揮部,和第7航空軍。而施通普夫的帝國航空隊合併了空軍東北指揮部(原第2航空軍),第14航空師,第1第2戰鬥機師。基本上,德國空軍全軍由施通普夫和格萊姆分別指揮,格萊姆負責對付東線,施通普夫面對西線。1945年5月德國投降,施通普夫作為空軍代表,跟海軍代表漢斯·格奧爾格·馮·弗雷德堡上將,最高統帥部長官威廉·凱特爾元帥一起,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施通普夫戰後在盟軍戰俘營里呆到1947年10月,釋放之後活到1968年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