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意動心理學的創始人。1838年1月16日生於馬林貝格,1917年3月17日卒於蘇黎世。16歲時開始受神父的訓練。以後在柏林、慕尼黑和蒂賓根大學學習哲學。186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被任命為神父。1866年任維爾茨堡大學講師,教哲學、寫作和講授亞里士多德的哲學。1873年梵蒂岡委員會接受了教皇無過失的教義,布倫塔諾不同意這一點,便辭退了神父的職務。1874~1894年擔任維也納大學教授。1894年退休,在義大利和瑞士從事研究和寫作。他在心理學方面最著名的著作是:《亞里士多德的心理學》(1862)、《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1874)、《論心理現象的分類》(1911)。他的學生,如C.施通普夫、C.von埃倫費爾斯和S.弗洛伊德在心理學史上都是重要人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布倫塔諾
- 出生地:馬林貝格
- 出生日期:1838年1月16日
- 職業:哲學家、心理學家
正文,
正文
德國哲學家、心理學家,意動心理學的創始人。1838年1月16日生於馬林貝格,1917年3月17日卒於蘇黎世。16歲時開始受神父的訓練。以後在柏林、慕尼黑和蒂賓根大學學習哲學。1864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被任命為神父。1866年任維爾茨堡大學講師,教哲學、寫作和講授亞里士多德的哲學。1873年梵蒂岡委員會接受了教皇無過失的教義,布倫塔諾不同意這一點,便辭退了神父的職務。1874~1894年擔任維也納大學教授。1894年退休,在義大利和瑞士從事研究和寫作。他在心理學方面最著名的著作是:《亞里士多德的心理學》(1862)、《從經驗的觀點看心理學》(1874)、《論心理現象的分類》(1911)。他的學生,如C.施通普夫、C.von埃倫費爾斯和S.弗洛伊德在心理學史上都是重要人物。
布倫塔諾是天主教徒,他的思想深受經院哲學的影響,以為靈魂就是心理現象,研究靈魂也就是研究心理現象。他認為心理學的對象不是感覺、判斷等的內容,而是感覺、判斷等的活動。他稱這種活動為心理的活動或意動。但是意動不是離開客體和內容而獨立存在的;它一定要指向一個客體,涉及一種內容。譬如看必有所見,聽必有所聞,思維必有所思及的對象。所見、所聞和所思之物是內容,見、聞、思維等就是意動。並認為內容不是心理學的對象而是物理學的對象,意動才是心理學的對象。他指出,意動也要有內容,無內容的意動是不存在的。意動必有所指向,它指向著一定的對象。而這個對象不存在於外在世界而存在於內在世界,所以稱作“內在的對象性”。布倫塔諾以為心理現象就是以內在對象性為它的特徵的。心理現象和物理現象的區別就在於此。他把意動基本上分為三類:表象的意動、判斷的意動和愛憎的意動。三類之中以表象的意動最為根本。其他的兩類是在這一類的基礎上形成的。而當意動本身成為意動的對象時,心理現象的研究就越來越為複雜,越來越看出意動心理學的思辨性了。
布倫塔諾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內省,即自我觀察。內省是把經驗回憶起來加以觀察。他認為這種觀察不必要實驗室,雖然他不反對在實驗條件下進行內省。另外,他還主張利用對別人的言語、動作和其他表現進行觀察,並對動物、兒童、變態的人以及不同階段的文化進行研究。
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對後來的哲學家,如A.von邁農、E.胡塞爾和M.海德格爾等人的影響相當大。他的學說為英國的J.沃德和G.F.斯托特所利用,成為抗衡聯想主義心理學的武器。20世紀以後,符茲堡學派的思維過程的研究以及以後C.E.斯皮爾曼的“認識原理”的研究都受到了他的影響。
布倫塔諾是天主教徒,他的思想深受經院哲學的影響,以為靈魂就是心理現象,研究靈魂也就是研究心理現象。他認為心理學的對象不是感覺、判斷等的內容,而是感覺、判斷等的活動。他稱這種活動為心理的活動或意動。但是意動不是離開客體和內容而獨立存在的;它一定要指向一個客體,涉及一種內容。譬如看必有所見,聽必有所聞,思維必有所思及的對象。所見、所聞和所思之物是內容,見、聞、思維等就是意動。並認為內容不是心理學的對象而是物理學的對象,意動才是心理學的對象。他指出,意動也要有內容,無內容的意動是不存在的。意動必有所指向,它指向著一定的對象。而這個對象不存在於外在世界而存在於內在世界,所以稱作“內在的對象性”。布倫塔諾以為心理現象就是以內在對象性為它的特徵的。心理現象和物理現象的區別就在於此。他把意動基本上分為三類:表象的意動、判斷的意動和愛憎的意動。三類之中以表象的意動最為根本。其他的兩類是在這一類的基礎上形成的。而當意動本身成為意動的對象時,心理現象的研究就越來越為複雜,越來越看出意動心理學的思辨性了。
布倫塔諾認為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是內省,即自我觀察。內省是把經驗回憶起來加以觀察。他認為這種觀察不必要實驗室,雖然他不反對在實驗條件下進行內省。另外,他還主張利用對別人的言語、動作和其他表現進行觀察,並對動物、兒童、變態的人以及不同階段的文化進行研究。
布倫塔諾的意動心理學對後來的哲學家,如A.von邁農、E.胡塞爾和M.海德格爾等人的影響相當大。他的學說為英國的J.沃德和G.F.斯托特所利用,成為抗衡聯想主義心理學的武器。20世紀以後,符茲堡學派的思維過程的研究以及以後C.E.斯皮爾曼的“認識原理”的研究都受到了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