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離解性學說

新離解性學說(Neodissociation Theory)的主要倡導者是希爾加德(1973a,1973b,1974)。它事實上是對流行於本世紀初期的離解學說(dissociation theory)的修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離解性學說
  • 外文名:Neodissociation Theory
  • 倡導者:希爾加德
  • 意義:對本世紀初期的離解學說的修正。
觀點,研究,

觀點

希爾加德指出,每個人都具有一系列認知系統,它們按級別排列著。催眠術具有使各個系統互相離解的作用。這樣,被催眠的人可以報告說他們感受不到疼痛;但另一方面,也還有希爾加德稱之為“隱蔽觀察者”(hidden observer)的認知系統在起作用,因而他們又可報告說自己感受到了疼痛。按照他的看法,在催眠過程中,通過適當的指令,催眠師可能和隱蔽觀察者取得聯繫。例如其指令可以是這樣的:“當我將手放在你肩膀上時,我即能夠與你體內隱藏著的、仍在執行感知任務的系統對話;而當我將手拿開時,這一隱蔽系統又會從正在與我對話的部分再隱藏起來.”
催眠師也可以在催眠過程完成之後,通過指令讓受術者說出其隱蔽觀察者在催眠過程中的感受。由此看來,當受術者被催眠時,受影響的只是部分認知系統,而其它則未有涉及。所以,當一個受水者僅僅體驗到模糊的放鬆感時,被影響的就只是極少數較低級的認知系統;而一旦出現上肢飄浮感或痛覺消失,這就涉及到了更多的系統。我們尚不清楚一個人有多少從知系統;甚至也不知道提這樣的問題是否有任何意義。

研究

塔特(970,1972)用自陳量表對催眠深度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有些受術者可以區別出20多個催眠深度。可以推想,人們具有多少認知系統,以及能夠區分多少認知系統,這些都可能因人而異。
催眠深度和認知系統之間的關係如如何?雖然我們可以推測它們可能是正性相關。但這一問題尚無肯定答案。不過,二者所包括的都不可能是互相分離的、不同級別的層次。而有可能是按順序排列的、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層次。
希爾加德的學說與把催眠狀態看作是一種變換意識狀態的說法並不矛盾。實際上,如果受術者的某些認知系統被彼此分離,他們就會反映自己的感覺格外異常,這是很容易明白的。希爾加德(1975)還認為,這些認知系統還可能受到除催眠誘導方法以外的因素如疲勞、藥物等的影響。這種學說把人的認知控制系統視為多重的、按順序排列著的,這是關於認知組合的一般性學說,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甚為廣泛。正加瓦格斯塔夫(1981)所說,人們尚未得到有關這一學說的結論性的實驗證據。不過,它是解釋催眠行為以及認知組合的重要學說。毫無疑問,它將引發更大量的研究和激起更多的爭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