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學三論(太白文藝出版社)

性學三論(太白文藝出版社)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性學三論》是2004年10月太白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圖書,作者是 [奧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 [奧地利] 弗洛伊德。

基本介紹

  • 書名:性學三論
  • 作者:(奧)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 ISBN:9787806802007
  • 定價:22.00
  • 出版社:太白文藝
  • 出版時間:2004-10-1
圖書簡介,作者簡介,內容介紹,書籍解讀,本書目錄,

圖書簡介

《性學三論》主要研究人類性慾的本質及其發展過程,這是弗洛伊德繼《夢的解析》之後對人性探討中最富創見和最永恆的貢獻之一。弗洛伊德透過精神分析的技巧,運用治療病人的實際資料,對性的問題作了一番有系統的分析、研究,並闡明了他的性學學說。他把性的問題分為性的對象、性的目的、性的表現方法等幾個方向來探討,大膽開闢了性研究的新領域,並且強調在學校加強兒童的性知識、性觀念的教育,提出了許多至今仍值得我們借鑑的精闢見解。

作者簡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奧地利精神分析學家。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稱為“維也納第一精神分析學派”以別於後來由此演變出的第二及第三學派。1856年5月6日,他出生在奧地利帝國摩拉維亞(今捷克)弗萊堡(Příbor,Czech Republic)一個猶太人家庭。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其父是一名毛織品商人,母親是家庭主婦。其母共生了三兒五女,他是長子;但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弗洛伊德的早年生活很少為人所知,因為他至少兩次銷毀他的個人紀錄,一次是1885年,第二次是1907年。可以知道的是,他在中學時代就顯示出非凡的智力,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7歲考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1876年到1881年在著名生理學家艾內斯特·布呂克的指導下進行研究工作。1881年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1886年與馬莎·伯萊斯結婚,育有三男三女,女兒A·弗洛伊德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1938年因遭納粹迫害遷居倫敦,於1939年9月23日因口腔癌在倫敦逝世。
弗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J·布洛伊爾合作期間產生的,他們合作治療一名化名“安娜·歐”的21歲癔症患者。他先從布洛伊爾那裡學了宣洩療法,後又師從J·沙可學習催眠術,繼而提出了自由聯想療法,1897年創立了自我分析法。他一生中對心理學的最重大貢獻是創立了精神分析學,揭示了人類無意識(即“潛意識”)過程,提出了人格結構理論,人類的性本能理論以及心理防禦機制理論。其著作有《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等。在這些著作中,弗氏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原欲(Libido)等概念,認為人類男性天生具有弒父娶母的欲望和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參見伊底帕斯(Oedipus)),女性天生具有弒母嫁父的欲望和戀父情結(又叫伊賴克綴情結(Electre complex)),兒童也具有性慾。
其學說長期以來飽受爭議,但影響深遠,對哲學、心理學、美學甚至社會學、文學等都有深刻的影響。
《性學三論》主要研究人類性慾的本質及其發展過程,這是弗洛伊德繼《夢的解析》之後對人性探討中最富創見和最永恆的貢獻之一。
弗洛伊德透過精神分析的技巧,運用治療病人的實際資料,對性的問題作了一番有系統的分析、研究,並闡明了他的性學學說。他把性的問題分為性的對象、性的目的、性的表現方法等幾個方向來探討,大膽開闢了性研究的新領域,並且強調在學校加強兒童的性知識、性觀念的教育,提出了許多至今仍值得我們借鑑的精闢見解。
Everything you and I do is out of sex urge or the desire to be great.(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其動機都來自性慾和虛榮心。)----弗洛伊德

內容介紹

《性學三論》是弗洛伊德對人性了解最具創意、最永恆的貢獻之一,其革命性與重要性足與《夢的解析》等量齊觀。在本書中弗氏道出了對人性與人類行為動機的主要看法。
第一篇:《性變態》
詳論性錯亂、及心理症患者的性衝動。
第二篇:《幼兒性慾》
詳細分析幼年兒童的性慾來源、目的及其表達方式。
第三篇:《青春期的改變》
包含弗氏著名的原欲理論。
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是獨一無二的性學理論的經典。它不但是變態心理學學者們的瑰寶,而且,由於它對人性發展作了有系統和完整的探討,也是心理學家、人類學家、社會學家以及一般知識分子所不可不讀的名著。《愛情心理學》包含三篇文章,其中對男人戀愛的畸形心理,性無能的原因,以及處女的謎樣的含意,都有極精闢的分析,讀來令人回味無窮。

書籍解讀

弗洛伊德的《性學三論》於1905年發表,該論文分三個階段,分別解釋人類“幼兒性行為、性本能、性變態。”該論文的發表後,獲得渾號:“泛性論者”。除“性學三論”外,弗洛伊德以精神分析法研究人生存在的意義,這比以往哲學中所見的任何有關精神理論是一項進步。
《性學三論》之《少女杜拉的故事》通過治療一個患歇斯底里症的病歷,論證幼兒性行為觀點,闡述器官性行為與精神上的關係,得出潛意識中的幻想是歇斯底里症直接致病因素,而潛意識幻想多半內容是有關性方面的,就此進一步推論其產生演變過程追溯到童年時代的性動力。
封面圖封面圖
《性學三論》之《性本能》論證潛意識與性動力之間存在重要聯繫,他“性學”概念集生理學、解剖學、心理學、病理學的綜合理論體系,而他的精神分析體系居於關鍵地位,因此與當時國際精神病分析協會專家阿德勒、榮格等人產生根本性分歧乃至決裂。
《性學三論》之《性變態》論證“性”心理的某一特定因素不協調、膨脹造成精神性疾病,“性”心理因素逃脫意識的控制而宣洩的結果,也是未經正常意識心理加工改造的最原始性動力暴露,並通過精神分析和強制治療中獲得各種“性變態”症狀。他闡述各種心理病的推動力量都以“性”本能為根基,強調這是他二十多年逐日累積出的歇斯底里症和其他心理症的經驗,就是他最佳的佐證。對於“同性戀”的論斷在3~5歲男女童各自羨慕對方的“性”器官,由於“性”狀態差異,則產生有不同的心理效果,男性產生“閹割情結”,而女性產生“陽具嫉妒”
這位大師的論斷富於想像力,對心理學產生了重要影響。

本書目錄

性學三論
引言
作者原序
第一篇:性變態
1、關於“性對象”的變異
2、性目的的方面的變異
3、所有性錯亂現象之通則
4 、心理症患者的性衝動
5 、部分衝動和快感區
6、何以在心理症里性錯亂現象如此盛行
7、幼兒期性慾之提示
第二篇:幼兒性慾
1、緒言
2、童年的性潛伏期及其中斷
3、幼兒性慾的表現
4、幼兒性慾的“性目的”
5、自慰(手淫)的性表現
6、幼兒性慾的研究
7、性體系的民展階段
8、幼兒性慾的來源
第三篇:青春期的改變
1、生殖區的首要性與前期快感
2、性興奮的問題
3、原欲理論
4、男女之間的分化
5、對象尋找
6、摘要
愛情心理學
第一篇:畸戀——男人的對象選擇之一異型
第二篇:性無能——情慾生活里最廣泛的一種墮落
第三篇:處女之謎——一種禁忌
文明的性道德與現代人的不安
附錄一:談性異常
附錄二:專門用語譯名對照
附錄三:弗氏有關性學之書書籍與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