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轄10個
村民小組,有
農戶499戶,共有
鄉村人口2123人,其中男性1217人,女性906人。其中
農業人口2123人,
勞動力1220人(其中從事
第一產業人數1146人)。該村以
傣族、
佤族為主,是傣族、佤族、漢族、
布朗族混居地,其中傣族980人,佤族890人,布朗族145人。到2007年底,全村參加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人,占人口總數的0.24%;參加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772人,參合率83.47%;享受
低保146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
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7公里。
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國土面積10.43平方公里,有
耕地總面積2,484.00畝(其中:田720.00畝,地1,764.00畝),人均耕地1.20畝,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720.00畝,有效灌溉率為28.99%,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50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4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
林地8,074.5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9.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3畝,主要種植核桃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2.00畝,其中養殖面積1.30畝;草地10.00畝;荒山、荒地0.00畝,其他面積5,064.50畝。無礦藏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7年底,該村有64戶通
自來水,有435戶飲用
井水;有435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87.17%;有499戶通電,有25戶通
有線電視,擁有
電視機農戶15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5.01%和31.66%);安裝
固定電話或擁有
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11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75戶(分別占總數的42.28%和35.07%)。該村到鄉道路為彈石路;進村道路為硬板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3.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7.00公里。全村共有
拖拉機16輛,機車24輛。
到2007年底,全村建有
沼氣池農戶36戶;裝有
太陽能農戶12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36戶。全村有2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0個自然村已通路燈。有6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46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43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2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4所,校舍建築面積2,390.00平方米,擁有教師17人,在校學生248人,距離勐板中學7.00公里,農村
義務教育在校學生324人,其中小學生248人,中學生76。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
黨支部1個,下設8個黨小組,共有黨員72人,少數民族黨員61人,其中男黨員62人、女黨員10人。 2005年,該村黨支部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0年,被評為第二批村建工作先進集體等。村委會由支書、主任、副主任組成。該村建有
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41人。
農村經濟
該村2007年
農村經濟總收入357.0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21.00萬元,占總收入的61.9%;
畜牧業收入92.00萬元,占總收入的25.77%,其中出欄肉豬631頭,肉牛92頭,肉羊60頭;
漁業收入1.30萬元,占總收入的0.36%;
林業收入10.00萬元,占總收入的2.8%;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收入26.70萬元,占總收入的7.48%;
工資性收入29.00萬元,占總收入的8.12%。農民人均純收入1,008.9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2.7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91人(占勞動力的7.46%),在省內務工23人,到省外務工68人。
地圖信息
地址:臨滄市永德縣賽後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