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戰鬥性

新聞的批判功能。要求新聞作品旗幟鮮明地揭露、批評不良現象與錯誤傾向,宣揚、扶持健康因素與新生事物。

新聞戰鬥性,是西方資產階級在與封建勢力、殖民主義作鬥爭時提出的。1721年,美國J.富蘭克林于波士頓出版的《新英格蘭新聞報》在反對殖民主義的鬥爭中,主張採取“討伐”式的報導方式。許多報紙都仿效這一做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聞戰鬥性
  • 性質:戰鬥性 
  • 屬性:新聞
  • 時間:1721年
國外,國內,內容,

國外

無產階級報刊十分注意新聞戰鬥性。馬克思認為,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恩格斯在回憶他和馬克思一起辦《新萊茵報》的時候談到,你會親眼看到每一個字的作用,看到文章怎樣真正象榴彈一樣地打擊敵人,看到打出去的炮彈怎樣爆炸。列寧認為,報紙應當成為巨大的革命鼓風機的一部分,這個鼓風機能夠使階級鬥爭和人民義憤的每一點星星之火,燃成熊熊大火。

國內

新聞戰鬥性在中國近代報刊上也有反映。1903年的《蘇報》案及後來的《大江報》、《京報》等被封,報人邵飄萍林白水被殺害,都與報紙上發表戰鬥性的新聞有關。
中國無產階級最早闡明新聞戰鬥性的是鄧中夏。他於1920年11月7日,在《我們為什麼出版〈勞動音〉》一文中指出,《勞動音》是排斥那班不勞而食的人的武器,是階級戰爭的工具。1942年 3月16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在為改造黨報的通知中提出,“黨報要成為戰鬥性的黨報”。同年4月 1日,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延安)在《致讀者》的社論中又指出,報紙要“洋溢著戰鬥性”,並把黨性、民眾性、戰鬥性、組織性並列為黨報所必須具備的品質。1948年毛澤東提出,中國共產黨所辦的報紙、所進行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應當是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這是革命無產階級應有的戰鬥風格。

內容

揭露和批判敵對的思想和言行;②宣揚真理,申張正義,駁斥謬誤;③揭露內部矛盾,批評錯誤傾向;④提出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引起人們的重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