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石斧殘件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石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石斧殘件
- 館藏地點: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
- 所屬年代:新石器
- 類別:石器、石刻、磚瓦
- 材質:石
- 文物來源:採集
- 藏品編號:113885
- 完殘程度:基本完整
- 質量範圍:0.01-1kg
- 入藏時間:1977年-2000年
- 文物級別:一般
- 規格尺寸:6.2cm×5.4cm
新石器時代石斧殘件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石器。
新石器時代石斧殘件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石器。...
新石器時代殘石斧 新石器時代殘石斧是新石器時代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南京博物院。文物特徵 長4.6,寬3 厘米
1983年12月,在新津縣鐵溪鄉順南河邊發現了一些繩紋夾砂粗灰陶碎片,繩紋夾砂粗紅陶碎片以及一件穿孔石斧。(圖)石斧通體長9.8厘米,上端寬3.8厘米,刃口部分寬5.8厘米,刃口已使用殘缺,孔大1.2厘米。這次發現有孔石斧,是新津繼修覺山發現新石器時代石石斧(見《文物》1982年第4期82頁)之後的又一新發現。
新石器時代河姆渡文化石斧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器形較大,基本對稱的雙面刃,但刃面一面磨製較精,另一面殘留有打制痕跡,刃口有破損。石斧是河姆渡文化出土石器中最主要的器形,主要用於木材的砍伐和加工,那些被加工成榫卯結構的木材用於建築乾欄式房屋。
新石器時代穿孔石斧 新石器時代穿孔石斧是新石器時代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縱20.6,橫16.3,高1 器形較規整,中部厚於四緣,磨製光滑,中孔對鑽而成,殘留明顯的旋轉痕,孔口較圓正。雙面弧刃,但未開鋒。
新石器時代石斧坯件 新石器時代石斧坯件是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收藏的石器。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穿孔石斧 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穿孔石斧是良渚文化時期的一件文物,現收藏於浙江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縱21.7 橫15 高1.5 整器製作較規整,中間厚,四緣收薄,平視呈舌形。平頂。弧刃,雙面刃。上部中間有一對鑽孔,孔徑4.1cm,孔壁殘留有對脊痕。器表磨製較精細。刃口不甚鋒利。
據了解,當地牧民放牧時在此處發現了一些零散的、造型奇特的石器。考古專家通過對牧民撿回的石斧、石磨板、石磨棒、石鏃、石核及各種形狀的刮削器的了解和調查,初步確認此遺址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文物處處長王大方表示,這一遺址的發現對研究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廟底溝階段的...
中亞、南亞和東南亞中亞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該文化分布於土庫曼斯坦境內。石器大多繼承當地的中石器時代傳統而多細石器,同時也新出現磨製石斧和磨谷器。已種植小麥和大麥,飼養山羊。陶器均為手制,胎中多摻草末,除素麵外還有一些彩陶。從總體文化面貌來看明顯受到西亞新...
“東園村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江蘇阜寧縣施莊鎮東園村(現改名為雙園村)。遺址方位及認定 遺址東西長約90米,南北寬約33米(經過1999年以後的新發現,遺址的範圍有待進一步明確,可以確定的是遺址分布範圍遠遠不止這些。)。1978年發掘,出土有石斧、石錛、石環、石鑿等百餘件屬新石器時代的遺物,其中較珍貴的是一...
遺址時代 新石器時代 發現經過 東園遺址發現經過是:1985年5月21日《鹽阜大眾報》以《新石器時代石斧——出土於阜寧縣施莊鄉東園村》為題記述:“1978年10月,阜寧縣施莊鄉東園村民眾挖沙時,在面積約70平方米、深1米左右的黃沙中,挖出了石斧、石錛、石玦等石器近百件。其中1件穿孔石斧通長24.5公分,口闊11...
中亞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該文化分布於土庫曼斯坦境內。石器大多繼承當地的中石器時代傳統而多細石器,同時也新出現磨製石斧和磨谷器。已種植小麥和大麥,飼養山羊。陶器均為手制,胎中多摻草末,除素麵外還有一些彩陶。從總體文化面貌來看明顯受到西亞新石器文化的影響。
飛鵝嶺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龍眼洞華南植物園內。遺址包括飛鵝嶺及附近青山崗、菱塘崗等8個山崗。飛鵝嶺海拔為62米,其餘山崗為30-40米。車陂溪水從東南面流過,注入珠江,溪水寬約15米。1956年暑假,中山大學地理系學生到此處測量實習,拾獲有肩石斧等石器數十件。11月25日,中山大學歷史系會同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隨著磨製技術的產生,磨製石器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中的一些磨光石器,就表現出了很高的磨製工藝水平。最早的彭頭山遺址已有了形式規整,通體磨光的石斧,以及小石管、小石棒形墜飾等。然而最有代表性的,卻是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的磨光石磨盤和磨光鋸齒石鐮。當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被發現以後...
石器有圓柱式石斧、石刀和殘破的石環。探溝2 探溝1的東南第二層台地上,相距不過50米。東西長10米,寬2米,深1.3米。西部有小台,深為4米。出的彩陶片多於探溝1,另外還有加過工的、形狀多為橢圓形和方形的石器:有淺紅色扁形狹式的殘石鏃,有大件的獸骨,多為關節骨,特別是頭骨,好像牛頭。遺址多骨器。...
遺址地表上散布著大量的陶片,其面積約3萬平方米。1956年調查發現,壁頭村村西斷壁上暴露有灰色泥質夾砂繩紋和藍紋陶片,採集到鬲口沿、鼎足、石斧、石鐮、石刀等人類生活用品和石制生產工具。為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類型。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長治市區西北10千米處郊區壁頭村西400米處的台地上。東西長300...
1 新石器時代石鉞 2 新石器時代石鉞 3 新石器時代石鉞 4 新石器時代石鉞 5 新石器時代石鉞 6 新石器時代石鉞 7 新石器時代石鉞 8 新石器時代晚期有孔石斧 9 新石器時代有孔石斧 10 新石器時代石斧 11 新石器時代石斧 12 新石器時代石斧殘件 13 新石器時代石錛 14 新石器時代石錛 15 新石器時代晚期石錛...
方柱形石斧在東北地區史前遺址中少見。此外,還有較多的刮削器以及少量的顏料石、石核等。從石器的使用功能看,生產工具占絕大多數,日用裝飾品數量較少。石鏃是典型的狩獵工具,石鏟和石鐮分別為掘土和收割工具,石葉應嵌粘在骨梗之上作為複合工具使用。石管應是通過穿繩等方式佩戴的裝飾品。這裡需要說明,石鏟、...
杏花村遺址,位於汾陽市杏花村鎮東堡村北約100米。遺址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約300米,分布面積約15萬平方米。為一處新石器時代、東周時期的文化遺存。遺址南部斷崖上暴露有房址1處、石斧1件及少量殘陶片。房址為白灰底,灰層厚約0.3cm,寬約1.4米;石斧長約16cm,寬約6cm,厚約3cm;採集有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
遺址下層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半坡類型,上層可延至漢代。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禮賢莊遺址 位於西安市戶縣城澇店鎮禮賢莊西北眉塢嶺。東從磚廠起,西與魯家寨遺址相接,東西長約250米,南北寬約70米,面積約1.75萬平方米。修建四號公路時橫切遺址斷面,發現灰坑和窖穴,為古人類居住區。出土有殘石斧、石刀、...
進入新石器時代 遺址中發現的石刀和石斧說明人類學會用石頭製作生產工具便進入了石器時代。最初人們只能製作打制石器,當人類掌握了磨製石器的技術以後,人類社會就由舊石器時代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中:石刀為石質,黑色,橢圓形。長11.5厘米,寬5.8厘米。磨製而成。四邊圓角,器形較規整。刃面比較粗糙,刃部鋒利,...
多孔玉璧一件,略作圓角方形,一端近外緣處鑽有六個小圓孔,孔邊殘壞,現呈齒狀,其相對一端鑽一個小圓孔,以便系佩。此外還收集了部分人體碎骨,如肢骨、下顎骨、頭蓋骨、牙齒等。文物價值 刀背山墓地是黑龍江省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墓葬,屬於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中較為獨特的類型,對研究此一帶積石冢文化、...
雙肩石斧主要流行於江西省的贛西北地區,在其他地區比較少見。其石器製作技術又源於贛西北地區,是本地區文化新的現象。隨葬品基本不見鼎類器,與江西省史前時期的埋葬習俗迥異;初步推斷,上層文化遺存可能是江西省一支新的文化類型,其時代距今約5000~4500年左右。研究價值 2009年~2011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興隆窪氏族先民使用的生產工具以石器為主,其中主要是用於掘土的打制的有肩石鋤。很多房址中都放置著這種先進的生產工具,還有石鏟、石斧、石錛、石磨盤、石磨棒和圓餅形石器等等。由石片嵌入骨柄凹槽的刮刀很有特色,是北方細石器工藝傳統的產品。加工獸皮用的石刀和漁獵工具也比較多。骨器有錐、鏢、針等,磨製...
螺絲墩遺址位於宜興市楊巷鎮楊巷居委,為新石器時代遺址。2009年5月,宜興市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12月19日,江蘇省人民政府將其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螺絲墩遺址範圍南至廣通路,東至安前路,北至清泉路,楊巷中學1954年春新建校舍,出土磨製石斧、石錛、石鑿、石刀、有孔石斧等多件...
2010年1月1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北京舉辦的年度考古學論壇上正式對外發布了2009年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江蘇張家港市東山村新石器時代遺址、內蒙古赤峰市二道井子夏家店下層文化聚落遺址、山東高青縣陳莊村西周遺址、河南安陽縣西高穴曹魏高陵、陝西藍田縣五裡頭北宋呂氏家族墓地、江西高安市華林宋元明時期造紙作坊遺址等六項...
從出土的器物和遺蹟看,生產工具中磨製石器有孔石斧、弧背石錛;生活用具中的夾砂紅陶素麵腰沿釜、牛鼻式雙耳罐、帶嘴平底盉,以及地面木構建築住房、公共墓地和俯身直肢葬式等等,都是馬家浜文化時期的主要特徵,是一種與黃河流域原始文化不同的文化形態。馬家浜遺址的發掘,引起了國內外考古界的重視。1959年5月...
下馮塘遺址 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富堨馮塘村。出土舊石器時期器物有:砍砸器、尖狀器、盤狀器、船形器、刻鐫器、石矛等;新石器有石斧、半月形掛飾、柳葉形石鏃、硸石、石鑿、刮削器、雕刻器及陶器殘件。地理位置 位於歙縣富堨鎮下馮塘村南200米,新石器時代、周代遺址,1988年發現。分布於高約5米的二階台地...
皂市遺址出土了大批石器,石斧、石錛、石鏃、石核、石片、刮削器、尖狀器、砍砸器等,以及大批陶器,即釜、罐、缽、盤、器座、支墊等,其陶器的製法、器形、紋飾均顯示原始性。遺存中有大量的野豬、野牛、鹿等10多種動物骨骼,反映出狩獵在經濟生活中有很大的成份。研究價值 皂市遺址是澧陽平原向武陵山區過渡...
南宅遺址俗稱“小土墩”,位於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耿圩鎮郭圩村,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文物特徵 遺址東西長140米,東西寬120米,面積約15000米。文化層厚度1.5米。第二次文物普查採集遺物有夾砂紅陶缽、鼎、甑、泥質紅陶缽、罐、盤、石斧、鏟等殘件,陶器紋飾有指甲紋、附加堆紋、斜方格紋等,並發現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