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時代小口鼓腹平底彩陶罐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小口鼓腹平底彩陶罐口徑11.2厘米,高21.4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石器時代小口鼓腹平底彩陶罐
- 館藏地點:南京博物院
- 所屬年代:新石器時代
- 高:21.4厘米
新石器時代小口鼓腹平底彩陶罐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
新石器時代小口鼓腹平底彩陶罐口徑11.2厘米,高21.4厘米。
新石器時代小口鼓腹平底彩陶罐是一件新石器時代文物,現藏於南京博物院。新石器時代小口鼓腹平底彩陶罐口徑11.2厘米,高21.4厘米。...
新石器時期彩陶罐是收藏於酒泉市博物館的文物。文物歷史 口徑12厘米,底徑8.6厘米,腹徑17厘米,高13.6厘米,重656克。文物特徵 器表及口沿內施紅褐色陶衣,敞口,尖圓唇,短頸,圓鼓腹,口沿至腹部附有兩耳,平底圓足。口沿內繪橫帶紋,共三道;口沿外繪菱形格線紋,繞頸部一周;腹部繪豎帶紋、格線紋...
漩渦紋彩陶四系罐是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高50厘米,口徑18.4厘米。文物介紹 1956年甘肅永靖三坪徵集,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為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時期作品。高50厘米,口徑18.4厘米,底徑15.9厘米。此彩陶罐採用泥質紅陶製作,斂口,鼓腹,腹以下漸收,平底,整體呈瓮狀。口沿外側有四個鉤狀泥突形成四系...
彩陶蓋罐是一件文物,1992年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出土。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約公元前3500年)通高40.2厘米 1992年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遺址出土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半圓形器蓋上有一小紐,器小口,圓肩,鼓腹下收,小平底,腹部兩側各有一小耳。紅陶胎,由器蓋至腹下部繪黑彩渦紋,線條均衡、流暢。
陝西西鄉李家村、滑縣老官台、元君廟、寶雞北首嶺和甘肅泰安大地灣等地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址出土的陶器,雖然也有深腹罐、圜底缽、三足缽和碗等器類,但小口壺卻比較少見。陶罐的底部除為平底外,多加有三矮足,或口沿作鋸齒狀,另有小口瓮、杯和盂等器表紋飾以劃紋與繩紋居多,並有錐刺紋、附加堆紋與多少...
四耳矛形帶蓋彩陶罐是收藏於酒泉市博物館的文物。文物尺寸 口徑14cm,底徑11cm,腹徑26cm,通高34cm。文物特徵 平口,鼓腹,帶蓋,平底圓足。器表及口沿內施紅褐色陶衣;蓋頂端為矛形樣式,罐身口沿至腹部兩側附四耳,頸部附有6顆乳釘;蓋上繪有螺旋紋與折線紋,由弦紋分隔為上下兩塊;罐身口沿處則繪有...
新石器時期雙耳彩陶罐 新石器時期雙耳彩陶罐是收藏於酒泉市博物館的文物。文物尺寸 直徑13.5厘米,高9.3厘米,重384克。文物特徵 撇口,尖圓唇,短頸,鼓腹,平底圓足,器身兩側口沿至腹部附有兩耳。器表及口沿內施紅褐色陶衣,陶衣脫落嚴重;器身口沿腹部繪六組菱形紋飾,每組各三道,內外嵌套分布。
彩陶罐 口部已殘,鼓腹平底。口徑不清,腹徑13.6厘米、殘高12.5厘米、底徑7.5厘米。夾砂粗陶,手制。器表敷紅色陶衣,施黑彩。隨葬前曾經使用,器表下部見煙炱。彩陶圖案因煙炱覆蓋和器形殘破難見完整形象。從清楚可辨的部分圖案看:器腹上部,繪兩根平行線條,其下以垂直豎線分隔成組。組內以斜線交叉構成...
仰韶文化彩陶的完整標本是半山類型。半山型彩陶的代表形式是大敞口的盆和斂口的(有頸或無頸)的罐。盆和罐都是寬度超過高度,小底,整個器形側影是柔和的曲線,平底無足,所以造成的印象是腹部極為膨脹,粗矮堅實。半山彩陶罐是古代工藝中的傑出的作品。在造型上彩陶罐各部分有一定的比例,如高度和寬度,腹徑和...
新石器時期單耳彩陶罐是收藏於酒泉市博物館的文物。文物規格 直徑11厘米,高9厘米,重204克。文物特徵 撇口,尖圓唇,短頸,圓鼓腹,平底圓足,口沿至腹部一側附有一耳。口沿內彩圖案為兩道橫線紋,口沿外側即頸部繪有三道弦紋;腹部繪有豎條帶狀紋、梯形紋、折線紋以及菱形紋飾等組合紋飾。
新石器時期蛙紋彩陶罐 新石器時期蛙紋彩陶罐是收藏於酒泉市博物館的文物。文物尺寸 直徑37cm,高39cm。文物特徵 束口,短頸,圓鼓腹,腹部附有兩耳,平底圓足。罐身口沿至腹部繪有蛙紋飾,為馬家窯文化半山、馬廠類型的典型紋飾。
新石器馬家窯雙耳彩陶罐 新石器馬家窯雙耳彩陶罐是青海省西寧市文化局捐贈的文物,現收藏於包頭博物館。文物尺寸 口徑10、底徑7.5、高16.5厘米。文物特徵 侈口、卷沿、鼓腹、平底,頸部有兩耳,施紅衣褐彩,口沿內側飾黑彩菱形紋和鋸齒紋,頸部飾黑彩線紋,腹部飾變體蛙紋。
馬家窯型蝸紋彩陶罐 馬家窯型蝸紋彩陶罐是新石器時代的文物,現收藏於平涼市博物館。文物信息 高15.5cm;口徑60.5cm;底徑7.3cm。文物特徵 泥質陶。口微侈,卷沿,直頸,溜肩,鼓腹,腹部作對稱雙耳,平底,施黑彩,頸肩部飾三周弦紋帶,腹中上部繪漩渦紋。
馬廠型圓圈紋彩陶罐 馬廠型圓圈紋彩陶罐是新石器時代的文物,現收藏於平涼市博物館。文物信息 高36.7cm;口徑11.0cm;底徑9.7cm。文物特徵 泥質紅陶。侈口,短頸,溜肩,鼓腹下斜收,腹部作對稱雙耳,平底。器身上半部施紅褐色陶衣,黑彩繪三角鋸齒紋,圓圈紋,格線紋,折線三角紋等。底部飾麻點窩紋。
文物普查資料表明,早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皋蘭陽窪窯、中嘴、三川口、糜地峴、蔡家河沿岸、水阜河沿岸、陳家灣、崖J¨及黃河兩岸的台地上,就有原始先民刀耕火種的遺物遺存。其主要有:磨製的石刀、石斧、石鏟、石鑿、石磨盤;加砂的粗質紅泥陶罐、陶壺、陶盆;細泥彩陶罐、陶壺、陶缽、陶盆、陶碗、陶豆...
屈家嶺遺址內出土的陶器有彩陶杯、彩陶碗、雙腹鼎、筒形器及甑、罐、鍋、缸等等數不勝數。彩陶是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青龍泉遺址上層出土的小口高領罐、圈足盆形甑、直口缸、喇叭口杯等器形,都直接繼承晚期的屈家嶺文化而來。仍然沿用的少量彩陶,特別如彩陶紡輪、外表塗飾紅衣後施以錯亂黑彩的陶器等,也都與其...
新石器時期雙耳折線紋彩陶罐是收藏於酒泉市博物館的文物。文物尺寸 口徑8.8厘米,底徑5.2厘米,腹徑12.5厘米,高10.8厘米,重250克。文物特徵 器表及口沿內施紅褐色陶衣,繪較濃稠的黑彩。喇叭口,短頸,圓鼓腹,口沿至腹部附有兩耳,平底圓足。口沿內彩圖案為三道弦紋環繞器身一周,下方兩條之間縱橫交錯多...
此展品為新石器時代文物。通高18.2厘米,口徑12厘米,足徑10.5厘米,腹徑21.5厘米。泥質黃陶,盤口,束頸,圓鼓腹,腹中部起鋸齒狀凸棱,矮圈足。上部及口沿內側施紅彩,下腹部飾交錯繩紋,這是新石器時代常見的器型,但有施紅彩的比較少見。出土於閩侯曇石山遺址。現收藏於福建省曇石山遺址博物館。數字...
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時代仍多打制石器,種植薯芋,同東南亞的情況有些類似。歐洲 英國新石器時代外赫布里底群島的4個“湖上住所”(即人工或半人工島嶼)發現大量陶器、陶片(破碎的陶製品)進行分析,包括傳統有棱和無棱陶罐,以及Unstan型碗(帶紋的淺碗)和有肩碗(沿口或上中段有突出的碗)。 分期情況 由...
田園葡萄紋彩陶罐 田園葡萄紋彩陶罐, 西周-春秋時期的物品,1987年和靜縣察吾呼溝4號墓地43號墓出土。文物簡介 夾砂紅陶,敞口,豎頸、溜肩、鼓腹,小平底。在唇口下至上腹端部平塗出四條拐彎曲折的豎式寬頻。寬頻內以赫色繪製有果實掛藤的葡萄紋和寬壟密植的田地圖案。
馬家窯文化格線紋彩陶罐是馬家窯文化中半山類型晚期的文物。文物特徵 格線紋彩陶罐是馬家窯文化中半山類型晚期向馬廠類型過渡的精品之作。有唇小直口,短頸,寬斜肩,圓鼓腹,腹下斜束形成小平底。口至肩一側有一-寬扁拱形耳,與之相對另一側於腹徑最大處有一拱橋形耳。 該罐陶質呈土紅色,器型飽滿凝重,輪廓...
一期文化陶器以紅陶為主,灰陶較少,陶器紋飾主要是線紋、弦紋和劃紋,種類有小口扁底釜、盆形灶、大口罐、深腹罐、折腹碗、平底敞口碗、斂口缽、器蓋等,屬於仰韶文化的廟底溝類型;二期文化遺存不多,多碎片,紅陶數量減少,灰陶增多,彩繪顏色黑彩少、紅彩多,花紋較簡單,主要器物有圈足鬲、彩陶罐、小口尖...
出土的文物以陶器為主,出土了27件陶器。陶器的類型有夾砂粗紅陶和細泥紅陶、細泥黑陶和細泥白陶,紋飾有繩紋、斜線紋、附加錐紋、錐刺紋和刻槽紋等,器形有三足罐、三足缽、杯、小口平底鼓腹瓮等,彩陶只有沿外襪紅寬頻紋的三足缽。在大地灣古文化遺址發現有200多件彩陶,多以三足缽為主。最引人注目的...
新石器時代雙耳繪谷紋彩陶罐:紅陶,胎薄,口徑12厘米,高37.2厘米,口外撇,短頸、留肩,鼓腹平底,腹部稍下對稱置雙耳,口沿內繪有深藍色線紋,口沿外壁至雙耳處,繪有谷紋、菱形紋,最下處繪圈水波紋。漢代綠釉牧羊圈模型:圓盤形,通高11厘米,器身施綠釉,底露胎。用4條柱和3條圍欄組成一圈,欄桿...
新石器時代雙耳彩陶罐 屬新石器馬家窯文化。高21.1厘米。泥質紅陶,胎質細膩。侈口、方唇、折沿,上腹圓鼓,下腹斜內收成平底。腹中部有對稱形雙耳,口沿外彩繪黑色網紋,上腹有紅黑相間的連弧圓圈紋。西漢敞口鼓腹大陶瓷 高69厘米,口徑36厘米,腹徑57厘米。灰白色胎,敞口、圓唇向外翻卷,鼓腹平底(局部...
屈家嶺文化大體和仰韶文化晚期時代相當,該時期陶器以夾砂和泥質紅陶為主,並有一些灰陶與黑陶,也有少量白陶。陶器以素麵為主,少量飾有弦紋、籃紋、刻劃紋、附加堆紋與鏤刻。部分細泥質磨光陶器也有用黑彩或橙黃彩繪製的紋飾。圖書目錄 前言 陶器 城背溪文化小口冬瓜形陶罐 城背溪文化十字紋陶支座 城背溪文化刻印...
四五千年前的石器時代,青藏高原上的藏族先民就已經開始製造和使用陶器了。西藏和其他藏區古代文化遺址及墓葬中發現了大量製作精美的陶器。出土有單耳罐、雙耳罐、鴨嘴帶耳陶鼓腹罐、夾砂灰陶罐、圓底缽、高柄豆、小口細頸球陶罐、大口罐、細頸雙口球腹罐、平底雙耳罐、長頸罐、雙體獸形彩紅陶罐等。藏族先民的陶器...
彩陶最早於1912年在河南澠池仰韶村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發現,其後在甘肅、青海、陝西、寧夏、河南、河北、山西、山東、江蘇、四川、湖北等地陸續發現。彩陶因時間的不同,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一、仰韶文化半坡類型彩陶 因1953年首先發現於陝西西安半坡村而得名。以卷唇盆和圓底盆、缽及小口細頸大腹壺、直口鼓...
所不同的是領部由束領向微束;領高向矮;頸肩交界明顯向不明顯;溜肩向微垂;腹部微瘦向鼓腹,園鼓腹;下腹微內弧向斜直收底演化。單耳罐共同點是以圓唇,高束領,小口,平底為主,不同處主要表現在肩、腹部,肩由垂肩向園肩,溜肩,廣肩;上腹圓折扁鼓向微鼓,鼓腹;下腹由內曲收向外曲收變化。鋬...
根據釀灑專家包啟安先生研究:“小口尖底瓮實是釀酒發酵容器。”《從新石器時代出土文物看我國酒的起源》,見《十國酒》雜誌1996年第6期。“原始先民在同一個小口尖底瓮中利用穀物發酵成酒,然後澄清、飲用。”小口尖底瓮(我們找不到該圖片,如能找到請用該圖片)不僅在我國有,古巴比倫和古埃及釀造麥酒(啤酒)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