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窯文化格線紋彩陶罐是馬家窯文化中半山類型晚期的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家窯文化格線紋彩陶罐
- 館藏地點:貴州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馬家窯文化中半山類型晚期
- 尺寸:罐高17厘米,口徑10厘米,腹徑21.5厘米,底徑8.5厘米
馬家窯文化格線紋彩陶罐是馬家窯文化中半山類型晚期的文物。
馬家窯文化格線紋彩陶罐是馬家窯文化中半山類型晚期的文物。文物特徵格線紋彩陶罐是馬家窯文化中半山類型晚期向馬廠類型過渡的精品之作。有唇小直口,短頸,寬斜肩,圓鼓腹,腹下斜束形成小平底。口至肩一側有一-寬扁拱形耳,與之相對另...
馬家窯文化葫蘆形網紋單耳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葫蘆形網紋單耳彩陶罐是馬家窯時期文物,於蘭州市花寨子出土,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信息 高12.6厘米,口徑6.6厘米,底徑5.9厘米。文物特徵 壺口沿為一周鋸齒紋,頸繪平行條紋及大鋸齒紋,肩繪平行條紋,腹部飾網紋,間貝紋四組 。
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師趙村遺址是馬家窯文化遺址之一。 彩陶罐高21.7厘米,口徑15厘米。罐形為大口短頸。圓形的腹部,腹部下端向內曲收,最大鼓腹處有兩個對稱的小耳,用紅泥質陶製成。這種形狀的陶罐是半山——馬廠類型的典型器形。陶罐從口部至器腹中下部塗敷了一層薄薄的紅彩,俗稱陶衣。器身通體施滿黑色...
馬家窯文化四大圓圈紋黑紅彩雙耳彩陶罐是半山類型歷史文物,現收藏於蘭州大學博物館。文物歷史 罐高39.5厘米,口徑15.3厘米,文物特徵 腹部在兩道黑彩中間繪有四大圓圈紋,頸部繪有菱形格線紋,腹部飾對稱雙耳。文物鑑賞 整件陶器形體勻稱,大方,彩繪精細、繁縟,是馬家窯文化半山時期彩陶中的精品。
黃河上游的彩陶工藝,在馬家窯、半山、馬廠型的發展之後,還興起了齊家文化,但時間已經較晚,基本上和夏代相始終。這裡的彩陶不多,裝飾紋樣以菱形紋、格線紋為最多。器形則以雙耳罐和馬鞍口式的陶罐為典型。此後,又產生了辛店文化,彩陶工藝再度興盛起來,時間已相當於商周。辛店型的彩陶工藝,在雙大耳罐上常繪...
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泥質紅陶,胎呈黃色。侈口,短頸鼓腹。頸部附有雙耳。口沿上部繪製一圈水波紋,頸部繪以一圈菱形紋飾,菱形格內中間繪有實心圈點。腹部繪製兩組六個圓圈,中間填十字格線紋或方格紋。格紋或方格紋即田地,可以看出,此時的先民已經將農耕文明發展到一個較高的階段,田地成了他們最神聖的財富,...
馬家窯文化條紋帶蓋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條紋帶蓋彩陶罐是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距今4800年前)時期的文物,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信息 高1505厘米,口徑6.2厘米,底徑6厘米。文物特徵 罐身似盂形,帶蓋,肩部有四銴,蓋頂一銴,蓋沿有兩個對稱的鑽孔,通身黑彩,繪平行帶紋、水波紋 。
015藏品: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漩渦格線齒紋彩陶壺考辨 016藏品: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漩渦齒紋彩陶壺考辨 017藏品: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漩渦紋直頸壺考辨 018藏品: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文字紋彩陶壺考辨 019藏品: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曲折三角紋彩陶壺考辨 020藏品: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漩渦齒紋磨光彩陶壺考辨 021...
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多層鋸齒紋彩陶罐甘肅省博物館。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多層鋸齒紋彩陶罐 1973年鴛鴦池遺址出土。高16厘米,口徑13.2厘米。侈口,束頸,溜肩,鼓腹,口肩部兩側有橋形耳,平底。施紅黑彩。肩、腹部飾四組上下相迭的鋸齒紋五層,每組花紋之間有兩邊鑲黑鋸齒紋的紅豎帶紋相隔。兩耳下飾以方格紋。現...
012藏品: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齒紋油光彩陶單耳壺考辨 013藏品: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虹條紋彩陶壺考辨 014藏品: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四球紋彩陶壺考辨 015藏品: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漩渦格線齒紋彩陶壺考辨 016藏品: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漩渦齒紋彩陶壺考辨 017藏品: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漩渦紋直頸壺考辨 018...
古代精品陶器:格線回紋雙耳彩陶罐。格線回紋雙耳彩陶罐,高11.1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5.5厘米。施褐、黑彩, 口內折帶紋,間飾平行斜線紋。頸部飾大小不等的三角紋和 一道平行寬頻紋。腹部兩側以雙耳為界分為兩大區,以格線 紋組成“回”字形圖案,上下和兩側用寬頻紋間隔。雙耳及下 部為折線紋。
許多馬家窯文化遺存中,還發現有窯場和陶窯、顏料以及研磨顏料的石板、調色陶碟等。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花紋為主;中期使用純黑彩和黑、紅二彩相間繪製花紋;晚期多以黑、紅二彩並用繪製花紋。馬家窯文化的制陶工藝已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利用轉輪繪製同心圓紋、弦紋和平行線等紋飾,表現出了嫻熟的繪畫...
馬廠型圓圈紋彩陶罐 馬廠型圓圈紋彩陶罐是新石器時代的文物,現收藏於平涼市博物館。文物信息 高36.7cm;口徑11.0cm;底徑9.7cm。文物特徵 泥質紅陶。侈口,短頸,溜肩,鼓腹下斜收,腹部作對稱雙耳,平底。器身上半部施紅褐色陶衣,黑彩繪三角鋸齒紋,圓圈紋,格線紋,折線三角紋等。底部飾麻點窩紋。
馬家窯文化旋渦紋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旋渦紋彩陶罐是馬家窯文化時期,於蘭州市花寨子出土,現收藏於甘肅省博物館。文物信息 高22.5厘米,口徑14.1厘米,底徑10.6厘米。文物特徵 罐身施紅、黑彩,口沿內彩,有橫豎平行條紋相間排列,腹部繪紅、黑彩多條相間旋紋五組 。
馬家窯文化貝形紋彩陶罐 馬家窯文化貝形紋彩陶罐是馬家窯時期文物,於甘肅境內出土,甘肅省博物館館藏文物 文物信息 高34.5厘米,口徑13厘米,底徑13.5厘米。文物特徵 罐口、頸內外繪連弧紋、波紋各一周,肩、腹繪貝紋兩周 。
其主要有:磨製的石刀、石斧、石鏟、石鑿、石磨盤;加砂的粗質紅泥陶罐、陶壺、陶盆;細泥彩陶罐、陶壺、陶缽、陶盆、陶碗、陶豆和陶杯,以及窯址灰坑和灶址等。就出土的諸多物器分析,最早為距今約四五千年前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繼承和沿襲。一般而言,它又可分為馬家窯、半山、馬廠...
馬家窯文化,1923年首先發現於甘肅省臨洮縣的馬家窯村,故名馬家窯文化。主要分布於黃河上游地區及甘肅,青海境內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和涼州的谷水流域一帶。馬家窯文化是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向西發展的一種地方類型,曾經稱甘肅仰韶文化。考古認為人口壓力、農業經濟與狩獵、採集經濟的結合是馬家窯文化從仰韶文化中分化...
甘肅省天水市秦城區師趙村遺址是馬家窯文化遺址之一,位於甘肅省天水市西約7公里處的藉河北岸,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1981年至1989年,考古工作者在此進行了多次發掘,出土了2000多件重要文物,其中的一件人像彩陶罐價值極高。歷史沿革 這件彩陶罐上的人像,也是我國最早的塑繪人像之一。 彩陶罐高21.7厘米,口徑15...
溫家坪遺址是通渭縣寺子川鄉花亭村境內的建築,面積約1萬平方米。位於通渭縣寺子川鄉花亭村東南400米。是一處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及齊家文化並存的遺址。文化層厚0.9--1.3米。採集有:仰韶文化石嶺下類型黑彩弧線三角紋、勾葉紋、格線紋彩陶罐、變體鳥紋彩陶瓶;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黑彩旋渦紋...
格線紋等的彩陶盆、壺殘片和卡約文化粗陶罐殘片。從數量上看,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較半山類型多。從陶片分布區域看,馬家窯文化遺存集中於遺址南部,卡約文化遺址分布於場院以北地區。這處遺址雖然部分經過平整及建有莊院略有破壞,但其下層基本完好,是馬家窯文化與卡約文化共存遺址。系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民國九年(1920年),當時當地秦安移民墾荒時首次出土彩陶罐。1975年,牛門洞大搞農田基本建設時,又出土了大量壺、瓮、罐、缽盆等彩陶及骨球、石器、刮削器、紡輪等隨葬品,並在生活區出土大量陶器,制罐工具、生活用具、石祖、石、權杖頭等文物。遺址特色 牛門洞遺址有仰韶文化晚期、馬家窯文化的半山和馬廠類型、...
石家營遺址位於平安縣小峽鄉古城崖村南約500米處,遺址面積約100×100米。遺址地面經過平整表層被翻動,地形也有所變化,未見文化遺蹟,文化堆積不詳。現地面上散布有較多的雜骨和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馬廠類型等泥質陶彩繪有旋渦紋、帶紋、鋸齒紋、格線紋、蛙形紋等圖案的彩陶盆、壺、罐等殘片及加砂陶罐...
出土有彩陶罐、彩陶瓶、石器等。陶器分為紅陶、彩陶和灰陶。其中,紅陶又分為泥質和夾砂兩種,紋飾有垂幛紋、鳥眼紋、圈點紋、燕尾紋、鳥羽紋、帶狀紋和格線紋等。彩陶施內外彩。遺址出土彩陶的器型、質地和彩繪花紋圖案,與廟底溝類型、大地灣類型、馬家窯類型同時期文物有其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是馬家窯文...
馬家窯文化格線紋黑白彩折腹罐 馬家窯文化格線紋彩陶壺 半山類型格線紋鴨形單耳壺 半山類型折帶紋雙耳彩陶壺 半山類型格線黑點鋸齒紋雙耳彩陶罐 半山類型格線貝殼紋雙耳彩陶壺 馬廠類型回形紋肩腹耳彩陶壺 馬廠類型折帶平行帶圓點紋雙耳彩陶罐 馬廠類型四大圈紋彩陶罐 馬廠類型格線紋彩陶罐 馬廠類型三角格線紋雙肩耳彩...
從陶片看,有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泥質紅陶彩繪波折紋、鋸齒紋、格線紋的壺、盆、罐殘片,齊家文化泥質陶飾繩紋、籃紋的雙耳罐殘片,辛店文化加砂陶、素麵及飾有繩紋、附加堆紋、彩繪太陽紋、回紋、大角羊、鹿等紋飾的雙耳罐、缽、盆、鬲及大耳厚重的彩陶罐殘片,但馬家窯文化陶片稀少,齊家文化陶片也不多,顯然以辛店...
永清堡遺址採集有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泥質和夾砂紅陶片,飾繩紋、劃紋、格線紋,彩陶紋樣有黑彩弧線三角紋、平行線紋,器形有細頸瓶、彩陶罐、曲腹缽、平口或重唇口尖底瓶。另有齊家文化夾砂紅、褐陶和泥質紅陶片,飾籃紋、繩紋、附加堆紋、劃紋、錐刺紋等,器形有直口深腹罐、折腹罐、雙大耳罐、折肩罐...
邊家林遺址出土了弧線紋、大三角紋、葫蘆格線紋、平行線等彩陶,石器,骨器(骨刀、骨珠)800多件,其中飾有大三角紋和葫蘆格線紋的彩陶器是該遺址典型器物。邊家林遺址文化特徵既承襲了馬家窯類型的風格,又孕育了半山類型,由馬家窯類型過渡到半山類型的銜接較為明顯,使馬家窯文化的發展脈絡更加清晰,填補了馬家窯...
1973年時由省博物館文物工作組對該遺址進行了發掘,共清理墓葬66座,出土器物756件,其中生活用具和生產工具達399件,分別為骨器、骨珠裝飾品等,同時出土了大量精美的彩陶器物,有罐、壺、瓮等,施黑紅彩,紋飾為圓點紋、弧線紋、旋渦紋、格線紋等,均屬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同年該遺址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
河南澠池仰韶文化,距今約6700—4500年。仰韶早期6700年左右,以西安半坡村的半坡文化為代表。仰韶中期5600年左右,以甘肅東部,青海東北部,寧夏南部為主。仰韶晚期4500年左右,以甘肅慶陽、平涼、天水為主。山東寧陽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000—5000年。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距今約6400—5400年。甘肅臨洮馬家窯文化,距今約...
新疆各地諸多考古文物也有力地證實了這一結論,例如人們發現,哈密天山北路文化的陶器大多源於東方系統,如雙耳菱格紋彩陶罐就是甘肅河西走廊地區的馬家窯文化的馬廠類型的典型器物;陶器上流行的垂帶紋、格線紋、手形紋又與河西走廊的四壩文化陶器接近,可見,早在距今4000年前馬廠和四壩這兩種甘肅早期文化已經紮根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