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歌舞

新疆歌舞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鄉”的美稱。居住在這裡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蒙古、錫伯、滿、烏孜別克、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都能歌善舞。早在公元前二世紀的漢代,于闐樂舞就已傳入中原,對於中原的音樂和舞蹈藝術都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維吾爾族人尤其以能歌善舞著稱,女性舞蹈姿態優美、舒展大方,男性舞蹈則剛健奔放,具有廣泛民眾基礎的民間舞蹈麥西來甫”,熱情歡快,極富維吾爾民族特色。 哈薩克族是一個酷愛歌唱的民族,哈薩克諺語說:“歌和馬是哈薩克的翅膀。”哈薩克族民歌悠揚,高亢,在冬不拉樂器的伴奏下,草原氣氛分外濃厚。而哈薩克族舞蹈動律性極強,表演風格粗獷,多用“動肩”,步法上採用“馬步”。 柯爾克孜民歌節奏明快,熱情活潑,舞蹈中以“挑肩”最富特色。此外,女性舞蹈中常有吹“口弦”的動作,這在其它民族中是沒有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疆歌舞
  • 外文名:Song and dance in xinjiang
  • 興起:新疆
基本介紹,特色,地圖信息,

基本介紹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歌舞之鄉,古稱西域。受儒家文化影響較小,所以各民族性格開朗外向,自由奔放。
新疆歌舞新疆歌舞
新疆音樂蓬勃舒展,直抒胸臆,熱烈綺麗,太陽般光輝明朗,壯美絢麗。歌舞藝術歷史悠久,遠在西漢時期,新疆于闐樂、健舞、軟舞、習俗舞、模擬舞及拓枝舞、胡旋舞、胡騰舞等西域舞蹈,相繼傳入中原。這些西域舞樂通過中原傳至日本等亞洲鄰國,對他們的音樂、舞蹈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古代新疆還產生了像蘇抵婆、白明達、裴興奴、何妥、尉遲青、尉遲章等一大批音樂演奏家、作曲家和音樂理論家,他們曾就職朝廷、掌管音樂、傳藝演奏。
居住在新疆的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蒙古、錫伯、滿、烏孜別克、塔塔爾等民族都能歌善舞。在長期的歷史中,新疆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絢麗多姿的歌舞藝術,它伴隨著絲綢之路的駝鈴聲,蜚聲中外,名揚天下。
新疆歌舞以動聽優美的音樂,絢麗多姿的舞蹈,深刻反映了西北邊陲少數民族的獨特風情,而各民族的歌舞藝術則都具有本民族極鮮明的特點。各民族奇特的服飾和誘人的風情,使新疆的歌舞藝術成為祖國民族文化的寶貴財富。它不僅為新疆歌舞之鄉增添了色彩,而且也大大豐富了祖國的民族藝術寶庫。

特色

新疆歌舞新疆歌舞
新疆各民族的歌舞都有自己的特色。維吾爾族人尤其以能歌善舞著稱,維吾爾歌曲多以曲調委婉、情感熾烈、伴奏樂器豐富多彩而見稱,不少樂曲具有敘詠性、伴舞性的特點。維吾爾舞蹈則以動作柔和、迴旋輕疾、形神諧調、表情豐富而引人入勝。女性舞蹈姿態優美、舒展大方,男性舞蹈則剛健奔放。民間盛行的麥西萊甫(歌舞娛樂聚會),就是融本民族音樂、舞蹈藝術於一爐的民眾自娛形式。
哈薩克族酷愛即興歌唱,俗諺有“駿馬和歌是哈薩克的翅膀”之說。特別在高山、草原上的哈薩克牧民,喜歡懷抱東不拉(二弦琴),自彈自編自唱,喧敘情感與故事。歌詞多運用詩的韻律,形成音樂與文學的統一。在天山草原上經常舉行的阿肯彈唱會(“阿肯”即民歌手),便是這種民族藝術的結晶。哈薩克人也喜歡民族舞蹈,舞姿剛健,步法簡樸,表達了馬背民族豪爽、真摯的性格。多用“動肩”,步法上採用“馬步”。
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族的歌舞也很獨特,他們用雄鷹的翅骨做成笛子(塔吉克語稱“納依”,俗稱鷹笛),吹奏悠揚嘹亮的歌曲,跳著模擬山鷹、天鵝各種動態的 雙人舞蹈,風格粗擴、矯健,令旅遊者耳目一新。
塔塔爾族的民間舞蹈藝術,將音樂、詩歌、舞蹈融為一體,吸收了維吾爾族、俄羅斯、烏孜別克等族舞蹈的特點,又具有自己的獨特風格,塔塔爾人崇尚白天鵝的純真、美麗和堅毅,以反對愛情和自由的忠貞不渝。
俄羅斯族能歌善舞。每逢喜慶之日,或親朋相聚之時,他們就拉起手風琴,唱起歌,跳起舞來。其舞蹈形式有獨舞、雙人舞、集體舞等。俄羅斯婦女的頭巾舞和男子的趕馬車舞頗有特色,青年人愛跳的踢踏舞,舞姿優美,步調矯健,節奏歡快,遠勝今日流行的迪斯科,深受人們喜愛。
柯爾克孜民歌節奏明快,熱情活潑,舞蹈中以“挑肩”最富特色。此外,女性舞蹈中常有吹“口弦”的動作,這在其它民族中是沒有的

地圖信息

地址:延安路793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