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大坑村

新大坑村,位於龍崗街道中部,距街道辦事處1.5千米。與陳源盛村、大埔村、赤石崗村、黃屋村相鄰。清代,因老大坑村陳姓兄弟分家另建新村,取名新大坑村。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在村內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大坑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東社區
建制沿革,民系方言,人口,經濟,傳統食品,地方設施,傳統文化,傳統民居建築,代表性人物,

建制沿革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龍東社區。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人口

世居村民主要為陳姓。2015年末,戶籍人口300人,其中男性146人,女性154人;80歲以上8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249人。非戶籍外來人口約100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88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86人,主要分布在法國、美國、馬來西亞。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龍眼,荔枝等。20世紀80年代初現始引進“三來一補”企業。現集體經濟以實業經營、貿易、物業管理,信息諮詢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發等。在村落的中心地帶有1棵樹齡百年以上的楊桃樹,枝繁葉茂。

傳統食品

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圓籠粄、端午節的艾粄、冬至的蘿蔔茶果,還有婚宴喜慶的喜粄等。

地方設施

瀋海高速G15線、深油路經過該村。80年代未通電,90年代初通電話,90年代中期通自來か1997年通網際網路,2000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有籃球場、健身中心、小區公園,20平方*的老人活動中心為村民提供休閒場所,圖書室藏書5000冊。

傳統文化

村中存有《陳氏族譜》,由新大坑陳氏宗親會主編,陳德榮、陳振良於2003年纂修,記數新大坑陳氏世系源流;其中收錄有“陳氏家規二十條”。

傳統民居建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6座。代表性民居為新大坑世居,建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正門朝北,面闊105米,進深70米,占地面積7350平方米;三堂兩橫一圍加倒座,正面開三門,左右兩門已封,正門額書“新大坑”;從大門進有二門牌坊,上書“尚義流芳”,三門額書“於斯第”,有楹聯“鐘山世澤;尚義家聲”。新大坑世居中心有祠堂,四個角樓屋頂已不存,右橫屋已倒或改建,左邊橫屋尚存,正對大門有一月池,整體保存一般。此外,世居邊有一下馬石。新大坑世居中心的陳氏宗祠,建於清道光五年,1992年重絡,現占地面積60平方米。面闊三間,深三進,中堂為穿斗與抬梁式相結合梁架,有木灘。村民逢年過節、添丁、結婚等,都在宗祠舉行集體活動。每年春節,到陳氏宗祠祭祖,祭祀完畢,宗親集體聚餐。清明節和重陽節,村民前往祖墓處祭祀祖先。

代表性人物

陳伯和(1921-1945),1941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1945年在博羅縣作戰時犧牲。陳伯明(1922一),1943年3月加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第三支隊,參加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陳幸開(1979-),博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在長沙中南大學任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