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坑村

老太坑村,位於龍崗街道南部,距街道辦事處約6千米。與坑尾村相鄰。始建於清代,陳姓從河南逃亡至此定居而形成。因村西側有一大坑,且此村建村後分出一個新村,故原來的村改名為老太坑村,新分出的村得名新大坑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老太坑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同樂社區
  • 地理位置:龍崗街道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同樂社區。世居村民主要為陳姓。還有薛姓、曾姓,源流不詳。
2015年末,戶籍人口400人,其中男性250人,女性150人;80歲以上50人,最年長者97歲(女);實際在村人口31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58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10人,主要分布在美國、法國。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甘蔗等,兼養豬、魚、“三鳥”,有一些手工業,自給自足,生產力水平較低。改革開放後,村集體開始興建廠房,招商引資辦企業,組建了同樂股份合作公司老太坑分公司,村集體經營逐步轉向商業、房地產業和租賃業,2015年集體經濟收入1000多萬元。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村民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蘿蔔茶果、年糕、粉花、米餅、糖環。大坑路、景盛路、南同大道經過該村,20世紀80年代初通電、通電話,90年代初通自來水,90年代末通網際網路,2000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內有籃球場、羽毛球場、健身路徑、老太坑黨群活動中心等。
傳統民居為客家圍屋。代表性民居尚義舊家,為清代建築,正面朝西南,三堂四橫一圍帶閘樓布局:占地面積4200平方米。面闊70米,進深60米,土木結構,內有陳氏宗祠:正面開三門,正門額書“尚義舊家”四字,正門與祠堂相對,兩側門與左右天街相對;左右橫屋過道有改建,正大門外10米處的月池半徑32米,月池與圍之間建有兩閘樓;硬山頂,建築牆體均用三合土夯築而成,房子整體從前至後步步高起,利於排水。整體布局尚存,梁架、基礎、牆體、柱礎等結構較為穩定,但正門木柱稍有開裂,後期改建較多,圍牆已基本不存在。
尚義舊家中的陳氏宗祠始建於清代,重修於2011年,三進三開間,占地面積約200平方米;正門兩側有對聯“祖德流芳;鐘山衍慶”,門額上書“文魁”。每年除夕夜、正月初二、清明節,村民舉行祭祖活動。
代表性人物:陳球(1901-1949),烈士,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副排長,1949年在惠陽縣多祝作戰時犧牲。曾勝(1910-1944),1942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4年在龍門縣麻榨作戰時犧牲。曹才(1919-1943),1941年參加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後任班長,1943年在沙井作戰時犧牲。林娣(1919—),碧嶺黃沙坑村人,抗日戰爭時期加入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