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石崗村

赤石崗村,位於龍崗街道東北部,距街道辦事處2.5千米。與新大坑村、嚇埔村相鄰。始譴於清乾隆年間,孫姓先祖率族人從坪地牛眠嶺村遷入此地。村民曾以燒石灰為生,挖石時常見有紅色的石塊而取名赤石崗;曾用名孫碧煌。現村於20世紀80年代重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赤石崗村
  • 地理位置: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新社區
建制沿革,民系方言,人口,經濟,傳統食品,地方設施,民居建築,地方文化,

建制沿革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龍東社區;2010年,屬龍新社區。

民系方言

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人口

世居村民主要為孫姓,清初先祖孫宗業從廣東長樂(今五華)遷移至坪地牛眠嶺村;清乾澄五十五年(1790年)從坪地牛眠嶺村遷入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210人,其中男性96人,女性114人:80歲以上7人,最年長者9%歹(女);實際在村人口194人;海外留學16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633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5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800人,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加拿大。歸僑15人。

經濟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龍眼、荔枝、番石榴等。1990年,集體經濟轉型,建設第一棟廠房,引進“三來一補”企業,主要生產手袋、鞋、家具、機電器材等。1994年4月,該村所在的龍東行政村成立經濟合作社,以股份形式發展經濟並制定了股份章程。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2015年人均年收入約8萬元。村中有1棵古樹。

傳統食品

傳統節慶食品有糍粑、艾粄、蘿蔔茶果、圓籠粄、喜粄等。

地方設施

愛南路、深汕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末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80年代末通電話,90年代末期通網際網路,2003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有2所幼稚園。2015年,愛馨幼稚園在園幼兒200人、教職工52人;赤石崗幼稚園,在園幼兒150人、教職工13人。村內有村民活動中心、籃球場、健身廣場、手工坊,另有圖書室,藏書約1000冊。村口有赤石崗村牌坊現存有《孫氏族譜》,由赤石崗孫氏宗會編纂,記載赤石崗村孫氏世系源流。1997年7月,修訂《村規民約》。

民居建築

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12座,代表性民居有赤石崗老圍和赤石崗碉樓院。赤石崗老圍始建於清代,正面朝東偏北25度,面闊約130米,進深75米,占地面積約9750平方米;由東西天街分隔,左邊建四排屋,右邊建五排屋和兩個角樓;祠堂位於東南角第一排屋中間,正對祠堂大門原有一半月池,現已填埋;角樓位於東南角和東北角,高4層,平頂,開有小窗,圍屋以斗廊尖頭排屋為主,部分為單元式,都帶有閣樓,保存尚可。20世紀80年代中期,村民陸續從圍屋中搬出,現大部分房屋已破敗,保存較好的主要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赤石崗碉樓院,始建於民國時期,坐西朝東,面闊33米,講深約30米,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一碉樓帶T字形民居;碉樓位於西北角,高5層,平面呈長方形,四面開窗;房屋為三間兩麻帶天井閣樓,均用三合土夯築而成;總體保存尚可,灰塑很精緻。赤石崗老圍中現存孫氏宗祠,始建於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兩進三開間,正門額書“孫氏宗祠”(2016年重建)。

地方文化

每年農曆八月初九,村民在老大坑清風嶺集體祭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