嚇埔村,位於龍崗街道北部,距街道辦事處2千米。與大圍村、赤石崗村、橋背村相鄰。始建於清乾隆年間,羅姓先祖率族人從廣東興寧遷至此地而形成。村民多為羅姓,原村名為“羅三爹”;20世紀70年代,因當地方言中“水田為田,旱地為埔”,由生產隊隊長建議改名為“嚇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嚇埔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龍崗街道龍新社區
- 地理位置:龍崗街道北部
清朝,屬歸善縣。1912年,屬惠陽縣。1949年10月,屬惠陽縣第二區;1951年11月,屬第三區;1957年12月,屬龍崗鄉;1958年11月,屬寶安縣龍崗公社;1979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公社;1981年10月,屬深圳市寶安縣龍崗公社;1983年7月,屬龍崗區;1986年10月,屬龍崗鎮;1993年1月,屬深圳市龍崗區龍崗鎮;2004年,屬龍崗街道龍東社區;2010年,屬龍新社區。
世居村民主要為羅姓,清乾隆年間從廣東興寧遷至此地。2015年末,戶籍人口122人,其中男性51人,女性71人;80歲以上5人,最年長者96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18人;海外留學4人。非戶籍外來人口3450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3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5人,主要分布在加拿大。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傳統經濟以農業生產為主,種植水稻、番薯、花生、龍眼、荔枝、番石榴等。20世紀90年代初,集體經濟快速轉型;1993年12月,第一棟廠房建成;1994年4月,該村所在的龍東行政村成立經濟合作社,以股份形式發展經濟並制定了股份章程。現集體經濟以工商業、物業管理、廠房出租為主,個人以私宅出租、務工為主。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村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收入等。傳統節慶食品有艾粄、蘿蔔茶果、圓籠粄、喜粄、蚝豉等。愛南路、深汕路、興橋路經過該村。20世紀70年代末通電,80年代初通自來水,80年代末通電話,90年代末期通網際網路,2003年實現全村村道水泥硬底化。村中有建文國小,6個年級,30個班,2015年在校學生1500人、教職工200人。村內有籃球場、嚇埔廣場、健身路徑和星光老人之家活動中心,活動中心有棋牌室、健身室。
1997年7月修訂《村規民約》。傳統民居為客家民居,現存6座。代表性民居龍湖新居,始建於清代,總占地面積約1500平方米,門朝東南,為三堂兩橫布局,以祠堂為中心,左右各建兩橫屋,外門樓位於禾坪右側。現整體布局尚存,房屋大部分已破敗,門前有禾坪(現為籃球場),原有的月池已填平。20世紀80年代中期,村民陸續從龍湖新居中搬出,保存較好的部分房屋出租給外來務工人員居住。龍湖新居中心的羅氏宗祠,始建於清代,1996年12月重修,中堂梁架結構為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內有堂匾“瓚裕堂”,現保存較好。羅氏後人還延續著傳統的祭祖習俗。村中每年春節前組織集體吃年夜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