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菜

新加坡菜

新加坡美食是最有代表性的亞洲美食之一,在世界上越來越為人稱道。在新加坡,不但有中國、馬來、印度三大民族各自的代表風味,還兼具日本、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其他各國美食佳肴,可說是美食者的樂園。

基本介紹

概述,介紹,菜系,娘惹美食,馬來/印度美食,中式美食,西式美食,推薦菜式,辣椒/黑胡椒蟹,海南雞飯,肉骨茶,叻沙,咖喱魚頭,馬來菜飯,

概述

英國餐廳雜誌(Restaurant Magazine)近日發表2010年全球50家最佳餐廳排名(The World’s 50 Best Restaurant Awards),亞洲最佳餐廳由日本的Les Creations de Narisawa連莊。新加坡的Iggy's和Jaan par Andre兩家餐廳分別榮膺第28名與第39名。亞洲其它餐廳無一上榜,足見新加坡美食在國際上的地位。
亞洲首本獨立及權威餐廳指南"The Miele Guide 2009/2010"已在本月1日出版,新加坡有四家餐館名列“亞洲20大最佳餐館”,除了2009年榜首、2010年第二的Iggy"s為歐式精緻料理,其餘皆為法式高級菜色。Jaan par Andre為新上榜,排名第四;Les Amis與Gunther"s Modern French Cuisine蟬聯,名列第五及第七。

介紹

新加坡是一個多種族的國家,有華人、馬來人、印度人、以及西歐人等,因此在新加坡旅行,最大的樂趣就是能遍嘗各國風味。新加坡作為美食者的樂園,名不虛傳。在此可以品嘗世界上的各種美味佳肴。中國、馬來西亞、印度、印尼等亞洲各國的名菜都匯集於此;久而久之,就發展成了一種獨特的亞洲美食代表。
當然,新加坡也有它純粹土生土長的菜,這就是由長住馬來西亞、新加坡的華僑,融合中國菜與馬來菜所發展出來的家常菜,主要是中國菜與東南亞菜式風味的混合體,也稱為娘惹(Nyonya)。娘惹更是成為了一種代表新加坡的飲食文化,因此在馬來西亞也能吃到很多的娘惹菜,如甜醬豬蹄煎豬肉片、竹筍燉豬肉等。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比如由香蕉葉、椰漿、香蘭葉、糯米和糖精製而成的娘惹糕

菜系

娘惹美食

娘惹指的是過去居住在新加坡、馬六甲及檳榔嶼的土生華人女性,由於土生華人是早期馬來人與華人通婚的後代,因此娘惹食物融合了馬來族與華族的烹調特色,從口味方面來說,娘惹食物是最特別,最精緻的傳統佳肴之一,一些娘惹麵食,例如湯汁混合椰漿的 laksa (拉沙),以及攙以酸辣湯汁的 mee siam (馬來炒米粉),都是一般美食中心常見的小吃。

馬來/印度美食

拌冷盤如 rojak、gado gado 都是受歡迎的美食,satay (沙爹)烤肉串則是最受當地人及西方遊客喜愛的食物,一串串醃好的牛肉、羊肉或雞肉在火炭上烤熟後,再沾上花生及椰漿調治而成的沙爹醬,非常美味。雖然馬來西亞和印尼是傳統香料的盛產地,但是並非每道菜都是辛辣的,還有許多清爽的選擇。

中式美食

粵菜是新加坡最受歡迎的中國菜,以清淡及推陳出新聞名,從簡單的叉燒面到精心製作的上湯魚翅脆皮乳豬,都令人食慾大增。新加坡的許多餐館在午餐時推出粵式點心,以蒸或炸的點心為特色,彼受歡迎。
除了粵菜,其他有名的中國菜還有北京的填鴨、上海的鱔魚、潮洲滷鴨海南雞飯客家釀豆腐與辛辣的四川菜等,但這部分菜式多半都是隨著大陸留學和交流增多而新近引進的。

西式美食

新加坡是個國際大都會,西式美食自不可少,無論是快餐店、普通小吃或是氣派豪華的巴黎餐廳,所供應的食物都令人大呼過癮。此外,在新加坡也可以嘗到墨西哥、英國、義大利、法國、德國、奧地利、中東、俄羅斯及美國等國家的佳肴。

推薦菜式

辣椒/黑胡椒蟹

Chilli Crab & Black Pepper Crab
新加坡地處熱帶,據說當地人為了排暑去毒,所吃的各種料理口味自然就偏重麻辣口味。喜歡海鮮
與辛辣口味的饕客,肯定不會錯過新加坡最著名的辣椒螃蟹和黑胡椒螃蟹。 辣椒蟹就是將整個的大螃蟹切開,連肉帶殼加上茄汁、辣椒一起拌炒。辛紅濃稠的蕃茄辣椒汁淋在新鮮螃蟹上,光看就覺得可口,讓人忍不住馬上持鰲大嚼。辛甜醬汁和蟹的多汁鮮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嚐,馬上領會了在味蕾間停留不去的鮮甜辣勁!一般也配以傳統麵包或中式煎饅頭,沾著醬汁食用,不僅吃巧,還能吃飽。
Chilli CrabChilli Crab
黑胡椒蟹集中式的醬油、印度的黑胡椒、馬來的小辣椒與西式的
牛油於一體,才造就出了這另類“沖鼻”的獨特味道來。黑胡椒香料滲入肉里,不僅蟹肉寶納濃純甘甜的醬汁,連殼外也薰染上一股微焦辛嗆的黑胡椒香味。吃黑胡椒螃蟹,不但能飽嚐肥腴多汁的蟹肉,也會被黑胡椒的辛辣刺得呼呼直喘,感官享受是絕對立體的。
Black Pepper CrabBlack Pepper Crab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的海蟹個頭特別大,一個蟹腳就有兩根手指般粗,蟹殼厚而脆,用蟹鉗一夾,發出清脆的碎裂聲,只見紅汁從嫩白的蟹肉中濺出,引得你開懷大吃。這裡的海蟹肉質非常細膩,鮮美無比。

海南雞飯

Hainanese Chicken Rice
海南雞飯是新加坡的一道準“國菜”。雞肉鮮美嫩滑、米飯芳香撲鼻、配以雞湯、切片的黃瓜和辣椒
醬一起食用,妙不可言。極其簡單,卻美味無比,堪稱一絕。海南雞飯的製作方法特別講究,將全雞用水煮至嫩熟,切塊,裝盤,灑上芝麻油與醬油;飯也是用雞湯和雞油一起蒸煮的,所以特別香滑可口;再蘸點黑醬油、蒜末或一種特製的酸辣辣椒醬吃,口感棒極。海南雞飯的雞肉絕對不能全熟。要骨頭周圍的肉略微桃色,雞的骨髓還是帶著血的,才算合格。 海南雞飯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由海南移民帶到新加坡的,卻意外地大受當地人歡迎。最初的海南雞飯就是白飯配上雞肉和姜茸,後經過不斷演化,推出粵式雞飯和馬來雞飯等口味。
Hainanese Chicken RiceHainanese Chicken Rice
菲律賓總統馬科斯的女兒還特地搭飛機去新加坡品嘗,所以別小看這一小碗米飯,它可有“總統雞飯”之稱呢!更難怪會有那么多的華人明星對它情有獨鐘,據說劉德華還經常專程去新加坡,到文華酒店去吃海南雞飯。

肉骨茶

Bak Kut Teh
這道美食用藥材、大蒜和香料,加上豬肉骨烹煮而成,食用時配以米飯和辣椒黑醬油。它是大眾的早餐
和夜宵。去新加坡,要想吃到原汁原味的肉骨茶,應該去唐人街牛車水的大排擋。茶客入座,店主便端上熱氣騰騰的大碗鮮湯,碗中有五六塊排骨,加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還有一盤切成寸把長的油條,茶客根據各自口味,可加入胡椒粉、醋、鹽等調味品。吃完一大碗肉骨,接著是一小盅潮州的功夫茶,茶杯極小,泡的是很濃微帶苦味的普洱茶,而喝起來卻是滋味濃醇,馨香入肺。 肉骨茶對新加坡的飲食文化產生的影響是深遠的,間接影響到新加坡其它招牌美食的烹凋。在新加坡吃完“海南雞飯”、“潮州粥”、“咖哩魚頭”、“沙爹”後,總會上一盅熱乎乎的潮州茶。甚至,在上菜前喝茶也成了必不可少程式。
Bak Kut TehBak Kut Teh

叻沙

Laksa
娘惹飲食文化繼承了中國菜的傳統,又具有馬來風味,賣相和味道奇佳。叻沙可說是最具代表性的娘
惹美食,也是到新加坡必嚐的小吃之一。 正宗的娘惹叻沙講究椰漿的鮮味、鮮蝦的甜味和自製辣椒油的辛辣味。湯頭是以咖哩湯汁混合椰漿,口味甜、鹹、辣兼而有之,是最大特色;材料則有新鮮的蛤、油炸豆腐魚餅、蝦子、豆芽菜等,再加上細白的粗米粉,就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叻沙了。
LaksaLaksa
濃辣的口味極具挑戰性。淺嚐一口,似乎耳朵里都噴出火來,味蕾完全被濃郁糾結的鮮味、辣味、咖哩味所侵占;吃第二口,味道又好像跟先前的略為不同,好像變得更好吃了!再吃第三口……第四口……彷佛有一種魔力,讓人顧不得辛辣,只想唏哩呼嚕地把整碗叻沙一口氣吃完。

咖喱魚頭

Fish Head Curry
咖哩魚頭是最具新加坡風味的美食代表之一,是另一道本土自創的佳肴。先由本地的印度人開創,煮
給愛吃魚頭的華人吃;漸漸的,馬來人和印度人也開始愛上這道菜餚,並自創不同的式樣,咖哩魚頭的名聲便開始廣為傳播。 咖喱是地道的印度特色,而魚頭又為華人最愛,二者能走到一起,的確可算是一道新加坡自創的印度佳肴。這道菜最早由新加坡的印度人開創,原本只是做給愛吃魚頭的華人吃;漸漸的,馬來人和印度人也開始愛上這道菜餚,並經過多年的改良,咖喱魚頭的名聲便開始廣為傳播。
Fish Head CurryFish Head Curry
這道印度風味洋溢的佳肴,通常以一大塊石斑魚頭或紅鯛魚頭為主料,先用姜蔥和蒜頭爆香,再用濃稠的咖喱醬汁燜煮魚頭。鮮嫩的魚頭加上香辣的咖喱湯,辣中帶甜、香味濃郁、辛辣夠勁。然而,辣雖辣,卻異常順口,其中還跳躍著赤道陽光般亮晃晃的多重香料滋味。用香酥的烤餅滿沾著湯汁送入口中,只覺口感飽滿,令你五臟六腑仿佛跟著味蕾一起震懾醒覺過來,真是既刺激又滿足!

馬來菜飯

Nasi Padang 的菜餚均採用印尼獨特的乾熱烹飪方法,從而富於菜餚四溢香氣。然而,新加坡本地的 Nasi Padang 獨樹一幟,減少了菜餚中食鹽的用量,增加更多蔬菜種類,從而更利於健康。
Nasi Padang 通常的食用方式有點類似於家人朋友相聚時的迷你自助餐。每個人挑選自己喜愛的美食,放到自己盛有米飯的盤中。新加坡最受歡迎的 Nasi Padang 餐廳當屬位於甘榜格南(Kampong Glam)地區的Hajjah Maimunah Nasi Padang,這裡溫馨的用餐氣氛尤其適合菜餚選擇範圍更廣的多人團體。
不過,要嘗試這一馬來印尼式美味,不一定非得去甘榜格南或芽籠 (Geylang) 地區。新加坡城內各處,即便是中央商務區這樣的地方都有 Nasi Padang 的身影。在午餐時間這些地方顧客盈門,他們只為享用這一著名的美食而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