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是比較傳統,每逢婚嫁祭祖或開張大吉,甚至於電影電視的開鏡儀式,無一不用到燒乳豬,所以廣東的燒乳豬就燒得特別好。 在婚禮上,頭盤一般都是一隻燒得油亮亮似乎還在咧著嘴笑的乳豬,先整隻端上來,大夥把它脆脆的皮吃了,服務員又端下去再斬成一小塊一小塊的上來,散席時把沒啃過的豬骨和乳豬頭帶回家去煲粥,那粥絕對正點。 老人家們說,挑選燒豬作為祭品,有著“紅皮赤壯”的寓意,本來是希望祖先保佑子孫們健健康康。如今祭祖的燒豬,已經從以前的脆皮燒豬(光皮燒豬),改用成為港式做法的麻皮燒乳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脆皮乳豬
- 主要食材:小肥豬1隻(5~6kg)
- 工藝:烤
- 質量標準:色澤紅亮,皮脆肉香,入口即化
由來,吃法,菜品特色,營養價值,做法,配料,工藝流程,操作要點,質量標準,山東脆皮,
由來
據史料所記,燒乳豬原來是北方菜,早在西周時代已列為“八珍”之一,稱為“炮豚”(即烤乳豬),南北朝時已在齊魯一帶盛行。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曾對燒乳豬的色、香、味至為誇讚:“色如琥珀,又類真金,入口則削狀若凌雪,含漿膏潤,特異凡常也。”據袁枚《隨園食單》記載,到了清代,燒乳豬已傳遍大江南北,燒烤之法各式各樣。近代在廣東,隨著燒烤工具、技術不斷改進。傳統的光皮“燒乳豬”,著重赤皮美觀,但缺乏酥化,香口但容易刺口;經過香港廚師改良,在燒烤過程中,以麥芽糖起著焦化著色作用,白醋起著脆皮作用,再加入度數高的白酒起酥化的效果,於是皮酥起麻的“麻皮乳豬”成為廣東名菜,掃墓聚會在一起的親人又多了一種口福。
因為燒乳豬在這天擔負著祭祖和被享用的雙重任務,挑選時當然要格外留神。陶陶居酒家的吳經理提醒我們要特別留意三個基本標準:一是最好挑選個頭在4-5斤的燒豬,祭祀時和分吃的時候,分量剛剛好;二是看燒豬的色澤是否均勻,皮色以棗紅色為佳,如果看到皮色偏黑的最不可取;三就是要觀察整隻乳豬是否完整無缺,熟透的脆皮除了鬆化,還有一點保溫作用,麻皮完整才能讓乳豬皮持久酥化。一般人認為,乳豬的個頭不能太小,是礙於臉子問題,但行家說原來主要還是因為風味。據介紹說,1至2斤的豬還沒有成型,應該叫做“BB豬”,雖然皮薄、脂肪少,但卻不適合用於燒烤,難以燒出持久酥化的麻皮來。
吃法
“片皮乳豬”也是傳統粵菜的吃法,將燒乳豬的麻皮起肉切件,吃的時候配上蔥球、千層餅,蘸點鹹中偏甜的乳豬醬或者砂糖來吃,風味尤勝單純的燒乳豬。為什麼要這么吃?原來其中有一番講究,佐料都是各司其職的:蔥球清香,乳豬醬甜香,前者增加香氣,後者給味覺添香;粗砂糖微甜,粒子大正好增加片皮的脆度,吃起來保持脆卜卜的口感;千層餅有如女士常用的吸油紙,可減少肥膩感。
如果有機會去廣東廉江,那裡的豬用的都是青年大豬,所以對火候要求更高,香味更深入,絕對是一種享受。
菜品特色
烹飪簡單
營養價值
營養豐富
做法
配料
工藝流程
原料整理→醃製→晾掛→烘烤→產品
操作要點
①原料整理:選健康無病的小肥豬(吃奶小活豬1隻)。屠宰後,去淨身上所有的豬毛及污物,挖淨內臟,洗淨。
②醃製晾掛:取乳豬胴體(不劈半),將香料和食鹽混勻塗於乳豬胸腹內腔,注意不要抹在豬身上,否則烤出的顏色不好看,而且達不到皮脆的效果。
醃10分鐘後,再在內腔中加入其餘配料,用長鐵叉從豬後腿穿至嘴角,再用70℃熱水燙皮,將麥芽糖溶液澆身,通風吹乾表皮。
③烤制:明爐烤法 是用鐵制的長方形烤爐,將爐內的炭燒紅後;把醃製好的乳豬放在爐上燒烤。先烤乳豬的內胸腹部,約烤20min後再在腹腔安裝木條支撐,使乳豬成型,順次烤頭、尾、胸、腹部的邊緣部位和豬皮。豬的全身特別是較厚的頸部和腰部,需進行針刺和掃油,使其迅速排出水分,保證全豬受熱均勻。使用明爐烤法,需有專人將乳豬頻頻滾轉並不時針刺和掃油,費工較大,但質量好。
掛爐烤法 用一般燒烤鵝鴨的爐,先將爐溫升至200~220℃,將乳豬掛入爐內,烤30min左右。在豬皮開始變色時,取出刺針,並在豬身泄油。此時,用乾淨的棕掃刷將油刷勻。
當乳豬烤至皮脆肉熟、香味濃郁,即為成品。
質量標準
廣東脆皮乳豬色澤紅亮,皮脆肉香,入口即化,豬身表面完整、整潔,表面無任何雜物,無異味。
山東脆皮
山東脆皮烤乳豬
特色:
色澤大紅,油光明亮,皮脆酥香,肉嫩鮮美,風味獨特。
製作過程:
1,將乳豬洗淨,從背上切口挖出內臟和豬腦;用各種調料醃好,再用沸水淋遍豬皮,最後塗上糖醋;
2,用特製的燒叉從臀部插入,置木炭火上烤,烤制時不停轉動烤叉,並均勻地塗上花生油,烤至豬皮呈大紅色便成;
3,將烤好的豬同千層餅,酸甜菜,蔥球,甜麵醬一起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