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徵發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遇上了連日大雨沖毀了道路,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他們之中的小隊長陳勝和吳廣,設計殺死押運的軍官,號召大家舉行起義。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末農民起義
  • 主要人物:陳勝、吳廣
  • 性質:農民起義
  • 發生時間:秦朝末期
  • 出處:西漢賈誼的《過秦論》
成語簡介,起義過程,

成語簡介

【成語】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拼音】zhǎn mù wéi bīng,jiē gān wéi qí
【解釋】揭:舉起;竿:竹竿。砍削樹木當兵器,舉起竹竿作軍旗。比喻武裝起義。他們砍下樹木做武器,高舉竹竿當旗幟,天下的百姓像雲那樣集合攏來,像回聲那樣應聲而起,擔著糧食,如影隨形緊緊跟著。
【出處】西漢賈誼的《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回響,贏糧而景從,山東豪傑並起而亡秦族矣。”

起義過程

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徵發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遇上了連日大雨沖毀了道路,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他們之中的小隊長陳勝和吳廣,設計殺死押運的軍官,號召大家舉行起義。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了。 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戰國末年,經過多年的兼併戰爭,諸侯割據的分裂局面被統一的秦王朝所取代。但是,秦始皇在兼併六國後,沒有重視與民休息,穩定社會,恢復經濟。還在兼併戰爭過程中,他就讓人圖寫六國的宮殿建築式樣,在鹹陽仿造,數達二三百所,又興建規模宏大的阿房宮和豪華的驪山陵墓,每年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其他如築長城、修馳道、對匈奴、南越用兵等,雖對鞏固全國統一有積極作用,但因曠日持久地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不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而且使廣大農民無暇從事生產,社會經濟生活遭到嚴重破壞,造成“男子疾耕不足於糧饋,女子紡績不足於蓋形”的局面。與此同時,秦朝統治者還制訂了嚴刑酷法,人民動輒觸犯刑律,罪人、刑徒多至數十萬、上百萬。而原東方六國的人民所遭受的苦難更為深重。在秦始皇統治的晚年,廣大人民的反抗鬥爭不斷發生,六國貴族殘餘勢力也乘機進行反秦活動,秦始皇於二十九年(前218)東遊,途經博浪沙(今河南中牟西北)時,遭刺客狙擊。三十六年,隕石墮於東郡,又有人在石上鐫刻“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字樣,以進行反秦宣傳。
秦始皇病死沙丘後,秦二世胡亥即位,他任用趙高,復作阿房宮,盡征材士五萬人屯衛鹹陽,令教射狗馬禽獸,又“更為法律”,厲行督責,用法更為刻深。以至 “刑者相半於道,而死人日成積於市”,不少秦始皇的舊臣和秦宗室,由於趙高的誣陷被殺害,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也日益尖銳。至二世末年,形成了“群臣諫者以為誹謗,大吏持祿取容黔首振恐”的社會危機。
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徵發閭左九百人屯戍漁陽,陳勝吳廣屯長。陳勝(?~前208)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為人傭耕。吳廣(?~前 208)字叔,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也是貧苦農民。他們行至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過期要殺頭。陳勝、吳廣便利用 “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等計策發動戍卒起義,提出 “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鼓動戍卒說:“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於是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用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民眾起義。
起義軍迅速攻下蘄縣(今安徽宿縣南)。陳勝葛嬰率兵東進,同時以主力攻占□(今安徽宿縣西南)。□ (今河南永城西)、苦(今河南鹿邑東)、柘(今河南柘城北)等縣。廣大農民“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踴躍參加起義隊伍。當義軍進據陳縣(今河南淮陽)時,已擁有步兵數萬,騎兵千餘,車六七百輛。陳勝召集當地三老豪傑商議大計,魏國名士張耳陳余勸他立六國之後,以爭取舊貴族的支持,陳勝不聽,自立為王,國號 “張楚”,任命吳廣假王,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余北攻趙地鄧宗南九江周市奪取魏地。張楚政權的建立,促進了全國範圍內反秦鬥爭的高漲,各地百姓久苦於秦政,紛紛殺秦長吏,回響陳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