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孔子學說中的一對基本概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指文華,或外在的文飾;質指質樸,或內在的品質。孔子學說中的一對基本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質
  • 定義:孔子學說中的一對基本概念
《論語》中,“文”作為單一概念使用時,具有多種含義。如《學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指詩書六藝。《八佾》:“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文”泛指文明、文化。《雍也》:“君子博學於文。”“文”指文化典籍。“質”作為單一概念使用,見於《衛靈公》:“君子義以為質”,又《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質”指品質。“文”、“質”對舉,語出《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野,指野人,言其粗鄙;史,指掌文書者,言其華而不實。彬彬,適度均衡之貌。只有文質相稱,才合乎君子修養的標準。孔子的觀點是文質並重,反對片面地重質輕文或重文輕質。《論語·顏淵》中有一段記載:“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意思是說,文和質同等重要,如果不要“文”,那末,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沒有什麼不同。子貢批駁了棘子成的重質輕文,正確地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文質關係問題,在先秦諸子的哲學中多有涉及。如墨子提出:“先質而後文。” (《墨子》佚文,見《說苑·反質》)莊子稱:“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莊子·繕性》)韓非說:“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惡飾。”(《韓非子·解老》)這些都有重質之意。荀子則繼承孔子,持文質並重論:“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荀子·大略》)這反映他不忽視文的重要性。但他主張“文而致(質)實”(《荀子·非相》),把“文章匿(邪匿)而采”看做“亂世之徵”(《荀子·樂論》)。兩漢以後,歷代學者對文質問題都有所論述。文質成為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基本範疇。文質的範疇也套用於文學藝術領域,泛指作品的形式和內容,也指作品風格的文華和質樸。如劉勰《文心雕龍》廣泛套用文質概念評論文章,並有《情采篇》專論文質關係。(見文質觀)文指文華,或外在的文飾;質指質樸,或內在的品質。孔子學說中的一對基本概念。《論語》中,“文”作為單一概念使用時,具有多種含義。如《學而》:“行有餘力,則以學文。”“文”指詩書六藝。《八佾》:“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文”泛指文明、文化。《雍也》:“君子博學於文。”“文”指文化典籍。“質”作為單一概念使用,見於《衛靈公》:“君子義以為質”,又《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質”指品質。“文”、“質”對舉,語出《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野,指野人,言其粗鄙;史,指掌文書者,言其華而不實。彬彬,適度均衡之貌。只有文質相稱,才合乎君子修養的標準。孔子的觀點是文質並重,反對片面地重質輕文或重文輕質。《論語·顏淵》中有一段記載:“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文猶質也,質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意思是說,文和質同等重要,如果不要“文”,那末,虎豹的皮和犬羊的皮沒有什麼不同。子貢批駁了棘子成的重質輕文,正確地發揮了孔子的思想。文質關係問題,在先秦諸子的哲學中多有涉及。如墨子提出:“先質而後文。” (《墨子》佚文,見《說苑·反質》)莊子稱:“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莊子·繕性》)韓非說:“禮為情貌者也,文為質飾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質而惡飾。”(《韓非子·解老》)這些都有重質之意。荀子則繼承孔子,持文質並重論:“人之於文學也,猶玉之於琢磨也。”(《荀子·大略》)這反映他不忽視文的重要性。但他主張“文而致(質)實”(《荀子·非相》),把“文章匿(邪匿)而采”看做“亂世之徵”(《荀子·樂論》)。兩漢以後,歷代學者對文質問題都有所論述。文質成為中國古代哲學中的基本範疇。文質的範疇也套用於文學藝術領域,泛指作品的形式和內容,也指作品風格的文華和質樸。如劉勰《文心雕龍》廣泛套用文質概念評論文章,並有《情采篇》專論文質關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