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批評需要大批評概念

文藝批評需要大批評概念

《文藝批評需要大批評概念》是藝術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文藝批評需要大批評概念
  • 作者:王進玉
  • 作品出處:新浪網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我一向討厭長篇累牘、咬文嚼字、文縐縐式的批評。批評就是批評,應該打蛇打七寸,簡明準確、一針見血,很多批評家往往打著所謂學術批評的旗號,對一些非學術語言的批評文章不屑一顧,甚至加以指責、詆毀,而實際上他們自己也很難在學術層面批評個所以然來,有些是隔靴搔癢,有些是霧裡看花,有些是晦澀難懂,有些根本就不知所云,所以這些批評都可算作偽批評和偽學術語言,更多的是用所謂專業術語來忽悠和迷惑外人,來掩飾和包裝自己貧乏的思想與對批評對象不確定的認識。
我們須知文章最終是要給人看的,尤其是文藝批評文章,如果寫出來讓被批評的人難以理解、難以看懂,即便滿紙的學術語言和專業辭彙,意義也不大。當過於強調用所謂學術語言、專業辭彙等來進行文藝批評的時候,往往只關注到了語言本身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使用語言的最終目的是來表達自我清晰準確的思想和觀點。更何況難懂也並非是學術文章有意追求的效果和所要達到的目的。相反文章寫的很有專業水準,而又能儘量少地使用專業術語,甚至能夠用非學術語言表達得與用學術語言一樣清楚明了,讓非專業的人也能看懂,這樣的文章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好文章,這樣的批評才是真正出色的批評。
實際上真正的文藝批評,不需要刻意追求或強調所謂的學術,只要批評得有理有據有節,指出問題恰如其分,不是惡意的、攻擊謾罵式的,能夠在自己的角度和立場上自圓其說,這就算是批評,也的確屬於批評的範疇。這就是本文所提出的“大批評”概念。我們一定要摒棄那種狹隘的、門戶之見的、小圈子式的批評觀,要以一種開放的、包容的、自由的胸襟與心態來對待和接受批評的多種多樣形式。
不要把批評神聖化,認為只是極少數人可以參與,或者是少數人的專利,少數人握有話語權。當然也不能把批評泛濫化、低俗化和膚淺化,任何流於表面,以及花拳繡腿、官樣文章的偽批評都應該儘量減少,甚至杜絕。因為批評的本質是大夫看病拿藥,而批評的本事和最終目的是藥到病除、救死扶傷。只有這樣批評的環境才會真正生態化、健康化,批評的整體水平才會真正得以改觀和提高。

作者簡介

王進玉,安徽宿州人,現居北京,知名青年學者、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現為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專委會委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新水墨專委會(新水墨畫院)副主任兼秘書長,《美術報》《中國美術報》、新浪網等知名媒體專欄評論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北京東方中國詩書畫院副院長等。已在《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美術報》等國家級刊物發表評論文章三百餘篇,評論、詩詞、散文、雜文等總計百餘萬字。出版有評論集《發現》《讓評論家說話》、詩文集《愛在繼續》《母親花》、書法集《王進玉自作詩詞書法》等多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