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重新認識大眾評論》是藝術評論家王進玉的文章,發表於《中國美術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需重新認識大眾評論
- 作者:王進玉
- 創作年代:當代
- 作品出處:中國美術報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大眾評論與通常所看到的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頗具學術性、學科化的文章不同。很多專家學者對大眾評論持抱怨批評態度,認為其拉低了評論應有的層次,破壞了評論原本的生態秩序等。
其實這樣的認識是錯誤的,也是僵化的固有觀念在作怪。大眾評論更關照大眾文化心理,更容易被大眾所理解和接受,它往往會以深入顯出、簡淺易懂的方式進行相關分析與闡述。這對於評論家的自身素養、業務能力等並非降低了標準,而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考驗,即務必要打破門戶之見,要摒棄知識分子骨子裡的某些傲慢與偏見,要突破原有知識結構、語言系統等的局限和固化,真正融入到現實生活、現實語境,深入到實際案例、實際問題中去,強化客群思維,結合所見所感,主動轉換話語體系,轉變評論文風,充分拉近理論評論與創作實踐、生活日常等的距離,從而作出更為貼合的思考、更為準確的評判,更為平易、鮮活、生動的溝通和解讀。
所以這裡要明白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我們的評論、批評到底為誰寫、給誰看、對誰負責。文藝評論是要給大眾看的,是要為大眾服務的,它是去功利性的,具有天然的普及作用和引導義務。因此就要求評論家、批評家務必要走出書齋、走出象牙塔,走進人民大眾。從這個角度講,只要是善意的、實事求是的評論與批評,只要受大眾歡迎,為他們喜聞樂見,能夠抵達其內心,解答其疑惑,能夠起到褒優貶劣、激濁揚清、引導現實創作、提高大眾審美等積極作用,就是允許的。反而是一些真正低俗、惡俗的文字,以及完全放棄學術倫理、原則與底線,純粹是打著學術的幌子,實則肆意踐踏學術道德和良知的行為,才更應警惕與根除。
在筆者看來,大眾評論並不存在多大問題。相反,從某種程度上講很是欠缺,需要大力提倡、呼籲、鼓勵與支持,唯有如此,評論才會更加被激活、更接地氣,其生產和接受對象才會進一步擴展到大眾層面,貼近大眾生活、適應大眾口味,使得評論更具親和力、吸引力,更能引發大家觀點與情感的共鳴。也只有這樣,評論才會更加被大眾所普遍關注和認可,評論與批評本身的價值、意義和影響才會更加凸顯。不僅如此,還對於激發大眾參與熱情,重新定位評論在理論、創作與讀者之間的關係,有力促進新時代社會主義文藝評論事業的繁榮發展等都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期由中央宣傳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加強新時代文藝評論工作的指導意見》中,特別指出要健全文藝評論標準,把人民作為文藝審美的鑑賞家和評判者,推動專業評論和大眾評論有效互動。希望每位文藝評論工作者都能夠自覺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真正創作出時代需要、人民滿意的優秀評論作品。
作者簡介
王進玉,安徽宿州人,現居北京,知名青年學者、藝術家、藝術評論家。現為中國文聯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專委會委員,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研究會新水墨專委會(新水墨畫院)副主任兼秘書長,《美術報》《中國美術報》、新浪網等知名媒體專欄評論家,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北京東方中國詩書畫院副院長等。在《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美術報》等國家級刊物發表評論文章三百餘篇,評論、詩詞、散文、雜文等總計百餘萬字。出版有評論集《發現》《讓評論家說話》、詩文集《愛在繼續》《母親花》、書法集《王進玉自作詩詞書法》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