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文藝復興是15世紀後期——17世紀初,在歐洲許多國家先後發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運動。這個時期,古希臘、羅馬文化重新受到重視,因而有“文藝復興”之名。但“文藝復興”不是古代文化簡單的復興,而是標誌了資產階級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藝復興時期文學
  • 時代:十四至十六世紀
  • 類型:文化術語
  • 地點古希臘、羅馬文化
第一節,第二節,

第一節

概論
文藝復興是十四至十六世紀在歐洲許多國家先後發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運動。這個時期,古希臘、羅馬文化重新受到重視,因而有“文藝復興”之名。但“文藝復興”不是古代文化簡單的復興,而是標誌了資產階級文化的萌芽,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
這一時期歐洲封建社會經歷了深刻的變化。一系列封建統一國家如法國、英國、西班牙、葡萄牙、波蘭、俄國等先後成立,為近代資產階級國家打下基礎。還有一部分地區如義大利、德國,仍然存在著封建割據局面。在封建社會內部,各地先後產生了資本主義因素,出現了初具規模的手工業和發達的商業貿易。義大利是資本主義發生最早的地區,在十四、五世紀其北部的若干城市,手工業已比較發達,銀行和商業有很大發展,成立了若干城邦。但這些新興城市受到封建勢力的包圍,並且彼此競爭。法國在百年戰爭(1337-1453)中獲勝後,國家一度統一,王權扶植工商業,有了第一批手工業工場。十四、五世紀,德國工商業城市也相當發達,但是諸侯割據的形勢十分嚴重,沒有中央政權,這就有利於教皇勢力的擴張。西班牙繼光復運動之後在十五世紀完成了統一,封建主為開闢財源,開始向海外掠奪,地理髮現刺激了工商業的發展。十六世紀初西班牙王當選為德國皇帝,勢力遍及西歐大陸,成為當時最大的封建主。西班牙的封建勢力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展,資本主義因素一度高漲,隨即衰落。十六世紀,英國作為一個封建專制的統一國家形成,資本主義突飛猛進,深入農村,在戰勝西班牙以後,取得了海上霸權,擴大了殖民掠奪。在東歐,波蘭在十四世紀驅逐了條頓騎士團,十五世紀完成統一。十五世紀,莫斯科大公擊退蒙古人,建立中央政權,到十六世紀末消滅了封建割據,形成統一的國家。在這些國家,資本主義工商業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長。
隨著資本主義因素的產生,許多國家內出現了新的階級——資產階級。
這時,封建勢力——世俗封建主和教會在政治、經濟和思想領域內仍占統治地位。農民和城市平民到處同封建統治階級進行激烈的鬥爭。資產階級在政治上還很軟弱,沒有可能奪取政權,建立資產階級的統一國家。它一方面和農民、城市平民聯合,反對封建,另一方面,由於它本身是靠暴力奪取農民的生產資料,剝削城市手工業勞動者而發展起來的,因而它又害怕農民運動和城市平民起義,往往向封建主妥協。資產階級或在封建國家內部形成若干分散的獨立城邦,或依附王權,求得保護。統一的封建國家對資本主義是有利的,而王權也利用資產階級來摧毀封建貴族的勢力。
資產階級反封建的主要鬥爭形式之一是宗教改革運動。德國、英國、法國和其他一些國家都經歷過自己的宗教改革運動。恩格斯認為德國的宗教改革是歐洲資產階級反封建的第一次大決戰。教會是封建制度的主要支柱,資產階級“要在每一個國家內從各個方面成功地進攻世俗的封建制度,就必須摧毀它的這個神聖的中心組織”。宗教改革以後,基督教在西歐分裂為新教和舊教兩大派。在很長時期內,新教稱基督教,代表資產階級利益;舊教稱天主教,代表封建階級利益。
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的另一主要表現是“文藝復興”。資產階級繼承和發展了中古市民階層反教會、反封建的精神,並吸取了十二、三世紀十字軍東侵和阿拉伯人帶來的西亞的科學和唯物主義思想。古希臘、羅馬作品的手抄本和藝術品的重新發現,給人們打開一個與中古迥然不同的古代世界。十五世紀末的地理髮現也使人們的眼界更為開闊。在這些條件下,形成了資產階級的文藝復興運動。中國印刷術通過西亞傳入歐洲,也大大有助於歐洲資產階級文化、思想的傳播。這一運動並未波及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低的東歐和北歐等地區。
文藝復興時期所形成的資產階級思想體系被稱為人文主義。人文主義者主張一切以“人”為本,來反對神的權威。這是因為“中世紀把意識形態的其他一切形式……都合併到神學中”,從而“一般針對封建制度發出的一切攻擊必然首先就是對教會的攻擊”。資產階級要把阻礙它發展的宗教信條以及其他封建觀念重新予以估價。為了反對教會認為人生是苦難和罪惡的妄說,反對禁慾主義和來世思想,資產階級就肯定現世生活,肯定人有追求財富和個人幸福的權利,歌頌愛情,要求解放個性,並多方面發展個人才智,提倡冒險精神。為了反對蒙昧主義、神秘主義,資產階級就提倡理性,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應該去追求知識,探索自然,研究科學和唯物哲學。為了反對封建的殘酷壓迫,資產階級就鼓吹仁慈、博愛;為了反對等級制度,資產階級就歌頌友誼和個人品德,提倡平等。總之,人文主義反映了一個新興階級的要求,它在當時是進步的思想,表現了蓬勃的革命朝氣、滿懷信心的樂觀精神和巨大的創造性。它是以後資產階級革命的最初思想準備。
但是人文主義者所想到、所推崇的“人”,實質上是指資產階級自身和本階級的人。他們把資產階級和個人的要求合理化,個人主義被視為天經地義的準則。在提倡發揮個人才智和事業心的同時,資產階級表現了它的弱肉強食的掠奪本質;在反對貴族血統的同時,又看不起下層人民。個別人文主義者如馬基雅維利為了奪取並維護權力,主張使用詐術,不受任何道德的約束。
人文主義者承擔了資產階級在文化思想領域內反封建鬥爭的任務。其中最傑出的都是“在思維能力、熱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藝和學識淵博方面的巨人”。他們對歐洲文化作出了巨大貢獻。他們的活動深入到社會生活各個部門,最初是蒐集古代手抄本和研究古代語言、哲學、文學,傑出的代表有義大利的彼特拉克、卜伽丘、波吉奧·布拉丘里尼,其後有法國的畢代,德國的賴希林,尼德蘭的埃拉斯慕斯,英國的莫爾,西班牙的魏維斯等,他們的目的在於從古代文化中吸取思想上的營養。同時,在自然科學的各個方面,如義大利的達·文西伽利略,波蘭的哥白尼,德國的克卜勒等;哲學方面如義大利的瓦拉、米蘭多拉,法國的蒙田,英國的培根;社會理論方面如英國的莫爾,義大利的康帕內拉;藝術方面如義大利的達文西、米開郎琪羅、拉菲爾,德國的杜勒等,都有很大建樹。在科學領域,他們奠定了自然科學的基礎,推動了生產力;在哲學領域,他們有助於唯物主義的發展;在社會思想領域,第一次出現了空想社會主義;在藝術領域,他們一反中古呆板的、象徵的、虛幻的藝術,表現出生動活潑的寫實精神。
資產階級思想的發展並不是沒有經過鬥爭的。這一鬥爭特別尖銳地反映在哲學問題上。從十四到十六世紀圍繞亞理斯多德關於靈魂的學說展開的長期論戰,正是這一鬥爭的表現。同樣,從彼特拉克、卜伽丘開始的圍繞著神學與文學的關係的論戰,和為詩歌爭取地位的努力,也反映了新舊的鬥爭。
教會對人文主義者極端仇視,加以嚴酷的摧殘。義大利哲學家龐波那齊對靈魂不朽說表示懷疑,受到教皇的迫害,他的著作被焚。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反對地球是宇宙中心之說,他的著作被天主教會列為禁書。法國作家拉伯雷的作品遭到天主教堡壘巴黎大學的譴責。法國人文主義者多雷否認靈魂不死,被處火刑。同樣,義大利哲學家布魯諾繼承並發展了哥白尼的學說,被天主教會從一國驅逐到另一國,最後也被宗教裁判所用火刑處死。此外如伽利略康帕內拉也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康帕內拉因為組織反對西班牙統治的起義,被囚達二十七年之久。
人文主義者在這一時期起過很大的歷史進步作用。但他們,尤其是其中的一些學者,多半和下層人民有一定的距離。他們往往有和教會、貴族妥協或相通的一面,他們本人有的是貴族,有的是僧侶。他們雖然同情人民,但往往採取居高臨下的態度,有時甚至敵視人民。他們中間的哲學家、科學家也還不是徹底的唯物主義者。
文藝復興時期西歐的新文學是以人文主義思想為內容的。這是歐洲資產階級文學的開端。這時文學更加具有民族特點,更富於民族歷史內容;優秀作家提出有關國家命運的問題,充滿著愛國情緒。人文主義者中除少數學者用拉丁文寫作外,無不以本國語言創作,一方面表現民族自豪感,一方面也為了使作品能為更多讀者所接受。他們從古代和人民語言中吸取營養,擴大了語言的表現能力,對本國的文學語言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文學在創作方法的發展上達到一個重要階段,取得了新的成就。在反封建、反教會的鬥爭中,作家的創作更為自覺了。他們熱愛生活,要求了解現實,反映現實,拋棄了中古的象徵的夢幻文學的手法,注重寫實。當時的傑出作家都具有時代感和歷史感,他們的反封建意識使他們的作品帶有強烈的諷刺性質,某些人甚至對資本主義關係作過敏銳的觀察,並予以批判,間接地反映了勞動人民的願望。人文主義作家描敘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創造了一系列不巧的藝術形象,豐富了歐洲文學的現實主義傳統。他們對人類發展具有信心,優秀的作品不僅健康、樂觀,並且富有浪漫主義的熱情和幻想。他們筆下的人物也往往體現了他們的理想。
近代歐洲文學中的許多體裁都在文藝復興時期奠定了基礎,如抒情詩中的十四行詩體等,初步具有近代特點的短篇小說,圍繞著一個或幾個主人公的經歷並以廣闊的現實社會為背景的長篇小說,打破悲劇和喜劇界限的戲劇,隨筆式的散文等等。
各國文學由於歷史條件不同,成就的方面也各有不同。義大利的新文學誕生最早,彼特拉克歌頌個人愛情的抒情詩為西歐其他各國開了風氣;卜伽丘的短篇小說發展了中古的民間故事,辛辣地諷刺了僧侶階級。一些學者對古代學術的研究促進了文藝理論的繁榮,推動了西歐其他各國來建立適合資產階級需要的新詩學。德國資產階級的興起主要體現為宗教改革和農民運動,人文主義運動只局限於少數研究古代語言的知識分子,但民間文學和諷刺文學比較發達。法國的文藝復興運動有和宮廷相結合的一面,在文學上出現了七星詩社的帶有貴族色彩的詩歌流派,但也出現過拉伯雷的充滿人文主義者反封建熱情的小說。稍後,人文主義者反對盲目信仰的思想表現在蒙田的散文里。在封建勢力強大的西班牙,貴族和教會的文學仍有很大影響。但西班牙在中古民間戲劇的基礎上發展了具有民族特點的戲劇,也產生過獨特的流浪漢小說,人文主義思想主要體現在塞萬提斯的小說《堂吉訶德》和維加的一部分戲劇中。英國資產階級在十六世紀獲得迅速發展,階級矛盾尖銳。英國的特殊條件使得這時期英國文學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英國的新文學誕生於義大利和法國之後,吸取了它們的創作經驗,在藝術上成就最大。優秀作品的數量和種類也極可觀,而以戲劇最為繁榮,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文學中的高峰。
這時期除了以人文主義為內容的新文學以外,同時存在著民間文學和封建文學。許多人文主義作家常從民間文學中吸取營養,但也或多或少受到封建文學的影響。
民間文學在中古民間文學的基礎上繼續發展。德國關於浮士德的傳說表達了人民反對宗教、追求知識的願望;大量的民歌和厄侖史皮格爾的故事反映出中古以來農民和手工業者的反封建鬥爭。城市平民的文學繼續出現,如城市手工業者出身的詩人的詩歌、謠曲。故事、笑話、寓言、民間戲劇等也很盛行。
封建文學在文藝復興時期並未絕跡,在封建勢力比較強大的地區還很流行。教會通過它的作家企圖繼續統治人們的精神世界,大力扶植封建文學。托瑪斯·阿奎那斯的神學著作從十六世紀起多次印刷出版。德國僧侶托瑪斯·肯皮斯(15世紀)的《論模仿基督》一書也流傳廣。這兩人是中古末期最有影響的反動教會作家。十六世紀西班牙僧侶洛攸拉為耶穌會士寫了《精神鍛鍊》一書。此外,教會還採用文學形式傳播它的反動思想,產生了西班牙女僧鐵列莎的讚美詩和大批其他宗教文學作品。以上這些作品都宣傳神秘主義、禁慾主義,肯定教會的統治,目的在於壓制宗教改革和文藝復興。
世俗封建文學一方面常和宗教神秘主義文學合流,如十五至十七世紀在西班牙流行的神秘主義詩歌;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迴光返照的騎士文學,如十五世紀英國馬羅禮的《亞瑟王之死》,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在西班牙風行一時的《高盧的阿瑪狄斯》。騎士傳奇在義大利也仍然很流行。這時的世俗封建文學,總的說來,是中古封建文學的末流,標誌著封建貴族的沒落。
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以人文主義文學為主流。它以深刻的思想內容、高度的藝術概括、自由的結構、包羅萬象的人物、生動有力的語言,反映了這一時期的歷史真實,表達了新興階級的理想和廣大人民的願望,推動了歐洲文學的發展,為近代歐洲資產階級文學奠定了基礎,對人類文化作出了貢獻。

第二節

文藝復興發源地義大利的文學
義大利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在十四世紀,富裕的商人、手工業工場主、銀行家成為北部城邦里新興的統治階級。這個新興階級需要文學藝術豐富它的精神生活,反映它的生活理想,也需要科學技術增加它的財富。它培養出大量為它服務的人才:法律家、外交家、藝術家、詩人和學者。這些人重視現世生活,強調個人作用,蔑視否定現世的基督教;他們研究人和人的生活,宣傳人文主義思想。在經濟繁榮的基礎上和人文主義思想的指導下,義大利的文學藝術有了高度的成就。
古希臘、羅馬文化的重新發現對人文主義思想和詩人、藝術家的創作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但這些思想家和詩人更重視羅馬文化,因為他們的民族意識漸漸覺醒,渴望義大利統一;作為古羅馬的“後裔”,他們追本溯源,嚮往羅馬古代的光榮。
義大利並未能得到統一。它從十五世紀後期起,成為法國和西班牙的侵略對象。到了十六世紀,義大利戰爭頻繁,大部分地區受西班牙控制,許多城邦已經變為封建式的公國,同專制暴君統治著。加上東方貿易因土耳其勢力膨脹而陷於停頓,商運從地中海轉向大西洋,也使義大利經濟凋零,工商業活動範圍縮小,資本轉入農業,又回到落後的封建制度。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衰退,政治的日趨反動,宗教裁判所勢力的猖獗,進步的哲學家和科學家如布魯諾、康帕內拉、伽利略等遭受迫害,人民起義受到殘酷鎮壓,文藝復興也就在義大利結束了。
在文學上,文藝復興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號稱人文主義先驅的彼特拉克和卜伽丘。
弗蘭齊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生於佛羅倫斯。他父親是當地一個公證人,和但丁同時被流放。彼特拉克本人早年旅居普羅旺斯多年,曾漫遊法國、弗蘭德斯和萊茵河流域。他喜歡蒐集希臘、羅馬古籍抄本,研讀羅馬著名作家的著作,說西塞羅維吉爾是古典學問的“兩隻眼睛”。一三七四年羅馬市民民眾起義,反對貴族的暴虐統治,彼特拉克寫信給起義首領科拉·底·里恩佐表示支持。彼特拉克的著作大部分是用拉丁文寫的,如他的敘事詩《阿非利加》(1342)。詩中頌揚了古羅馬西皮奧擊敗漢尼拔的英雄事跡,他希望這部作品能使他“永垂不朽”。但他最優秀的作品是用義大利文寫的抒情詩集《歌集》。
《歌集》主要歌詠他對女友勞拉的愛情,也包括少量政治抒情詩,詩中讚頌祖國,號召和平與統一,揭露教會的腐化。《歌集》反映出詩人內心的矛盾:熱愛生活和自然,渴望人間的幸福,追求愛情和榮譽,但不能和宗教傳統及禁慾主義思想決裂;有愛國熱情和民族意識,而又脫離人民,輕視民眾。這些矛盾正是從中古過渡到新時代的人文主義者的矛盾。他的抒情詩繼承普羅旺斯和“溫柔的新體”詩派的傳統,克服了抽象性和隱晦的寓意,表現了新的人文主義精神,使愛情詩接接近生活。詩人在勞拉身上寄託他關於美和精神品質的理想,同時也對她的形體之美一再加以歌頌。彼特拉克對於自然之美也很敏感,有些詩把歌頌勞拉和描繪自然結合起來,《清、涼、甜蜜的水》這首詩就是顯著的例子。彼特拉克善於敘述內心的變化和抒寫愛情的經驗,超過以前的詩人。這些詩都表現了人文主義者以個人幸福為中心的愛情觀念。他的《歌集》在內容和形式方面都為歐洲資產階級抒情詩開創了道路。《歌集》中占大部分的十四行詩達到藝術上的完美,成為歐洲詩歌中一個重要詩體。
喬萬尼·卜伽丘(1313-1375)是一個商人的兒子,早年在那不勒斯經商,接觸以宮廷和貴族騎士生活,熟讀羅馬古典文學作品。他後半生大部分時間住在佛羅倫斯。在這一城邦的政治鬥爭中,他擁護共和政體,反對貴族和勾結貴族的資產階級上層分子,但是輕視下層民眾。他和彼特拉克交往,熱心研究古代典籍,是第一個通曉希臘文的人文主義者。
卜伽丘的早期作品是一些以愛情為主題的傳奇和敘事詩。他的傑作是《十日談》(1348-1353)。這部作品的開端敘述十個男女青年為躲避黑死病,在佛羅倫斯鄉間一個別墅里住了十天,講了一百個故事,故名《十日談》。這些故事,有的取材於中古行吟詩人的傳說,有的取材於東方故事集(如《一千零一夜》和《七哲人書》),但反映的主要是當時義大利廣闊的社會現實。故事多半以愛情和聰明機智為主題,也常常把二者結合起來。作者塑造了許多不同職業、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物形象。他揭露諷刺天主教僧侶和封建貴族生活腐朽、道德敗壞,稱道商人、手工業者等聰明勇敢,讚美男女青年之間的愛情。卜伽丘熱愛現世生活,堅決反對禁慾主義,在思想上比彼特拉克更前進一大步。他的創作表現出文藝復興初期的民主傾向。他最進步的思想是對於封建社會中階級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的批判(如第4日第1故事和第6日第7故事)。但是《十日談》歌頌資產階級的個人主義思想,對於放縱的情慾描寫過分,也有道德說教的地方。
《十日談》在歐洲文學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發展了中古的短篇故事,不僅敘述事件,並進而概括現實,塑造人物,刻畫心理,描繪自然。作者有意識地注意結構上的技巧,例如使用框形結構,把一百個故事鑲嵌在一起;在第一日第九故事里把情節發展的轉折點放在兩個主題的交叉點上。他創造了一些巧妙的諷刺手法。卜伽丘是一個自覺的文體家,《十日談》的散文以古代羅馬作家為典範,結構完整,文筆精煉,善用對比,語言豐富、鮮明、生動,為義大利散文奠定了基礎,正如《神曲》為義大利詩歌奠定了基礎一樣。《十日談》出版後,立即被譯成西歐各國文字,對十六、七世紀西歐現實主義文學發生過很大影響,為歐洲近代短篇小說開了先河。此後一直到十六世紀,義大利短篇小說風行一時,短篇小說家都繼承卜伽丘的創作傳統,寫出當時資產階級所喜愛的接近現實而又複雜曲折的新故事。
卜伽丘死後一直到十五世紀中葉,義大利人文主義運動主要表現在對古代文化的研究上,沒有出現重要作家。十五世紀中葉以後,詩人、作家雖然眾多,甚至像米開朗琪羅那樣的大藝術家也寫出過不少優秀的抒情詩,但他們的意義不能同文藝復興早期的彼特拉克和卜伽丘相比。這時期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成就主要在繪畫、雕刻、建築和科學方面,同時民間文學也得到提倡和發揚。
把人文主義思想和民間文學題材融合在一起,在藝術上有一定成就的是盧多維科·阿利奧斯托(1474-1533)。他出身於貴族家庭,為菲拉拉公爵艾斯提家族服務多年。他的代表作是傳奇體敘事詩《瘋狂的奧爾蘭多》(1516-1532)。這部長詩情節複雜,主要線索有三條:奧爾蘭多(即羅蘭)對安傑麗嘉的愛情;查理大帝及其騎士對回教徒的戰爭;魯傑羅對勃拉達曼提的愛情。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條線索。奧爾蘭多迷戀安傑麗嘉,為尋找她走遍天涯地角,後來知道她已和梅多羅結婚,他由於氣憤和絕望而發了瘋。在發瘋的場面,作者描寫奧爾蘭多的心理變化深刻入微,是全詩的頂峰,作品即由此得名。詩人以這三條線索為綱,把許多故事巧妙地穿插在一起,但敘事、抒情和田園詩的成分、悲劇和喜劇的因素、嚴肅和詼諧的情調互相交錯配合。書中人物,除了英雄美人以外,還有魔術師、妖精和仙人。作者對於冒險離奇的騎士故事都用嘲諷態度來處理,用以說明騎士生活的復活是不可能的,使這部富於幻想的長詩具有了現實意義。詩中歌頌了愛情、友誼以及忠貞、勇敢和犧牲精神。熱愛現實世界,熱愛人體、自然和藝術之美,反對宗教偏見和禁慾主義的人文主義思想在詩中得到反映。作者有時也譴責外國侵略者和義大利各據一方的暴君們,希望義大利實現和平與統一。阿利奧斯托的詩音韻和諧,語言鮮明生動。他的創作對於後來歐洲敘事詩很有影響。
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最後的著名詩人是托夸多·塔索(1544-1594)。他生在一個廷臣和詩人的家庭,作過菲拉拉公爵艾斯提家族的宮廷詩人,由於神經失常被監禁七年之久。塔索是人文主義者,對於愛情、美和感官的快樂有熱烈的要求。而這時天主教教會為了抵制宗教改革運動,加強了有關宗教信仰的控制,引起他的內心矛盾,他懷疑自己的宗教思想是否正統,害怕宗教裁判所的迫害。他的敘事詩《被解放的耶路撒冷》(1575)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成的。這部作品以歌頌的態度敘述第一次十字軍將士在高弗萊多·底·布留尼的統帥下,經過種種挫折和殘酷的戰鬥,最後取得對回教徒的勝利,攻下聖城耶路撒冷。這個主題在當時有政治上的現實意義。土耳其斷絕了義大利東方貿易的出路,威脅著義大利本土,作者要喚起英雄精神,抵抗土耳其的擴張。他又企圖通過基督教與異教的鬥爭和兩種文化思想的衝突來顯示基督教信仰的力量,這和當時天主教反對宗教改革的運動有聯繫,但是詩中異教因素往往戰勝了基督教因素。許多故事描寫愛情的力量戰勝了基督教信仰,如里那爾多由於迷戀魔女阿爾米達而忘記了自己的基督教戰士的責任。塔索所要表達的宗教思想是反對宗教改革運動的天主教教會強加在人們頭上的,它毫無打動人心的力量。基督教英雄史詩的創作源泉事實上早已枯竭,塔索塑造出來的基督教英雄高弗萊多也只能是一個抽象的人物。可是在一些表現非基督教精神的人物形象和場面的描寫上,這部長詩卻顯示出它的藝術威力,閃耀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最後的光芒。
在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文主義者對文藝理論的探討十分活躍。他們首先面臨的任務是為詩歌辯護,因為當時天主教會認為詩歌不能表現真理而且傷風敗俗。在早期,彼特拉克和卜伽丘都認為詩歌能用寓意表達真理,起到教育作用。十五世紀中葉以後,研究亞理斯多德《詩學》和賀拉斯《詩藝》的風氣盛極一時。但是形成兩派:保守派把亞理斯多德的理論看成普遍永恆的“法則”;革新派則強調民族、時代和風俗習慣不同,不能完全走古希臘、羅馬的老路,為一些新興的文學體裁進行辯解。這兩派的“古今之爭”在十七世紀的法國又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