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永之役

文永之役

文永之役,即第一次元日戰爭,發生於日本文永十一年、元朝至元十一年(1274年),當時日本後宇多天皇的年號為“文永”,稱“文永之役”,此役元軍以失敗收場。

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正式稱帝,建立大元帝國,一方面以摧枯拉朽之勢攻打南宋,一方面也做好了渡海侵略日本的準備。到了文永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在朝鮮建立征東行省,徵發高麗船工、民夫三萬五千人,建造了九百艘大戰艦。當年十月,他以忻都為都元帥,洪荼丘、劉復亨為左右元帥,率領大軍三萬,從朝鮮的合浦出發,浩浩蕩蕩遠征日本。

基本介紹

  • 名稱:文永之役
  • 地點:日本九州
  • 時間:1274年10月3日—21日
  • 參戰方:元朝,高麗;日本鎌倉幕府
  • 結果:元軍艦隊被風暴摧毀,撤回中國
  • 參戰方兵力:元朝 蒙古軍及漢軍2萬人,高麗1.2萬餘人 
    日本 10萬人
  • 傷亡情況:元朝 1.3萬餘人(其中大多死於風暴)
    日本 不明
  • 主要指揮官:元:忻都、劉復亨,日本:北條時宗藤原經資
經過,影響,戰術,失敗原因,評價,

經過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六月,元世祖忽必烈委託高麗造大小艦900艘。八月,忽必烈任命忻都為征東都元帥、洪茶丘為右副帥、劉復亨為左副帥,統帥蒙古軍、漢軍2萬人、高麗軍5600人,加上高麗水手6700人,(蒙古人為核心,漢人最多,打頭陣)共3萬2千300人,遠征日本。
“敵國降伏” - 筥崎宮伏敵門“敵國降伏” - 筥崎宮伏敵門
至元十一年十月三日,元軍從高麗合浦(今鎮海灣馬山浦附近)出發,六日成功登入對馬島,全殲島上日守軍。十四日傍晚,元軍400餘人登入壹岐島,守護代宗助國父子率領八十騎攔阻,被全殲,元軍立赤旗為標記。守軍左衛門尉平經高(平內左衛門景隆)率百餘騎與元軍激戰。元軍採用密集戰術,與“鐵炮”(石火矢)等武器,日軍不敵,退守城內。次日城破,平經高自殺。元軍準備到博多灣登入,在逼近肥前沿海島嶼時,遭到肥前守護松浦一族(松浦黨)的英勇抗擊,雙方有一番激戰,松浦一族死傷慘重。
至元十一年十月十九日,元軍成功登入博多灣(今福岡附近),進逼今津,此帶地形不利於大部隊展開,距大宰府有一日行程,元軍於當晚又撤回到船上,準備次日清晨重新登入發動進攻。二十日晨(11月26日),元軍分二路在博多灣登入。日本幕府聚集少貳景資大友賴泰、菊池武房、島津久經、竹崎季長等的九州諸國部隊總數約十萬大軍。元軍西路軍在百道原登入,藤原經資率5000騎前來迎戰元軍,東路軍在博多灣東部的博多箱崎成功登入,擊敗守軍,占領岸邊松林,從背後突襲在百道原同元軍作戰的日軍。日軍腹背受敵,死傷慘重,餘部向太宰府水城(前代建築的一座巨大水壩)方向撤退。此時天色已晚,副帥劉復亨中箭受傷,元軍停止進攻。當晚,元軍召開軍事會議,由於後援不足,多數將領主張撤退。於是忻都下令撤退,撤退當晚竟遭到颱風侵襲,“會夜大風雨,戰艦觸岩崖多敗”,二十一日晨海面上只剩下一些破碎的木片,元軍損失1.3萬餘人,大多死於這場風暴。最後輾轉回到中國的只剩下1萬3千500人。

影響

文永之役後,鎌倉幕府為了防元軍再犯,沿博多灣海岸西從今津東至香椎,修造了約20公里的石壘,以阻止元軍登入,即所謂元寇防壘。
文永之役文永之役
朝廷得報後大喜若狂,龜山上皇巡迴各大寺廟神社,到處做“異國降伏”的祈禱。然而年輕的北條時宗卻並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在冷靜分析了形勢之後,他認為元是大過日本百倍的大國,不會因為一次戰役就受到重大損失,停兵罷戰。於是,他命令各國守護回國徵發全國六十五歲以下的男子充當預備役士兵,各寺院的僧兵也被動員起來保衛國家,加強軍備建設,並組織民夫修建環繞博多灣的堅固石堤。同時,他對各國武士也作出了細緻的分工:四國、九州地方的武士在本地加強防禦;中國地方的武士防守堪稱西門鎖鑰的周防、長門,並隨時準備支援四國、九州的抗戰;京畿、關東地方的武士馳援京都;奧羽地方的武士也要隨時做好戰鬥準備。
初戰失利,忽必烈惱羞成怒,一方面重整旗鼓,準備二度入侵日本,另方面也繼續派遣使臣,想要說服日本投降。然而北條時宗的態度更為強硬,建治元年〔1275年〕九月,他在龍之口處斬了元使杜世忠,弘安二年〔1279年〕七月,又在博多處斬了元使周福和欒忠。
惱怒的元帝忽必烈於1281年再次“弘安之役”。

戰術

在這次征戰中,元軍從戰術上來說非常成功,利用分進合圍擊敗了日軍,但由於副帥受傷攻勢減弱。從戰略上說,元軍失敗了。忽必烈發動這場征戰的目的是想利用戰爭使日本臣服,而不是占領日本,所以說這是一場政治戰爭。要不為什麼他只派3萬人,而且沒有後續部隊呢?當然,假使元軍那天副帥沒有受傷,繼續窮追不捨,並攻下了太宰。
可能的是日本並不投降,糾集部隊反撲,那么遠來疲憊的那么一點點元軍在沒有第二梯隊的支援下,很可能在異國的土地上全軍覆沒,喪師辱國。忻都應該說是明智的,他選擇了主動撤兵。

失敗原因

失原因主要有:第一,太過急躁,負責建造船隻的是高麗民工,這些人本來就不堪蒙古人的勞役與驅使,加之蒙古人逼迫太急,致使渡海船隻質量低劣,不堪使用;第二,低估了對手,只派出了少量的軍隊;第三,元軍中有很多漢族和金國的部隊,這些也是被征服者,是不會為元朝賣命的;第四,沒有組織第二梯隊,使陸上戰鬥無法繼續進行。

評價

雙方的武器裝備和戰爭技術實在相差太遠了,六百多年以來,大陸的武器配備已經從純冷兵器進化到冷熱兵器並用的階段,戰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日本方面幾乎和白村江水戰時候相差不遠。僅以弓箭而論,元軍使用的複合弓射程較遠,射擊周期也比較短,而日方的纏藤弓大多只是單體弓,射程近,過長的箭支也使射擊周期延長,再加上元軍的箭支上浸過毒藥,日軍中者無不肌膚糜爛。元軍在作戰時擊鼓鳴金,也使得日軍的馬匹驚躍狂奔,無法控制。另外,習慣於“一騎打”戰術的日本武士在和使用先進集團戰術的元軍進行短兵作戰時,付出的損失更為巨大。
忽必烈忽必烈
儘管在武器上日方要落後許多,但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家鄉,他們在作戰時表現出了非常頑強的鬥志。尤其少貳經資、菊池武房、竹崎季長等人,率領手持剃刀、身披薄弱鎧甲的騎馬隊,不斷頑強地向元軍陣地發動突擊,使得元軍的遠程武器失去作用。混戰中,元軍副元帥劉復亨中流箭落馬,從而士氣大衰,損失慘重的日軍趁機撤退,憑藉水城〔白村江戰後建築的一座巨大水壩〕重新布陣。元軍害怕遭到日軍的夜襲,不敢在陸地上紮營,退回船上進行休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