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廉

文惠廉

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美國卡羅萊納州人,原攻讀法律,為傳教而改習醫學並獲醫學博士學位。1834年5月,美國聖公會差會決定以中國為布道區。1837年7月,文惠廉攜帶妻子暫寓新加坡,學習漢語,熟悉中國風土人情,並嘗試向當地華人傳教。鴉片戰爭後,隨英軍先後移居澳門、香港和廈門鼓浪嶼

1844年10月被祝聖為中國布道區主教,年底偕妻子到上海,先在老城廂研習上海方言,傳教並主持洗禮儀式,繼則擴大布道。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在虹口頭壩一帶租地造屋設堂。道光二十八年,文向清蘇松太道提出將虹口闢為美僑居留地(後稱美租界)。鹹豐三年(1853年)聖公會第一所有堂宇建築的救主堂在百老匯路、蓬路(即文監師路今塘沽路)口落成,是上海吳淞江北建立最早的教堂。鹹豐二年與七年,文兩次回美國,率領一批新傳教士重來上海。活動地域擴大至嘉定蘇州無錫青浦等地。同治三年(1864年7月)文在上海病逝,中華聖公會史稱其為“創立教會之第一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惠廉
  • 外文名:William Jones Boone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卡羅萊納州
  • 出生日期:1811年
  • 逝世日期:1864年
  • 職業:醫生、傳教士
  • 信仰:基督教
  • 主要成就中華聖公會創立者
人物簡介,主要事跡,早年背景,在華早期宣教,開拓上海宣教區,教育與文字工作,最後日子,個人作品,

人物簡介

文惠廉,英文名威廉·瓊斯·布恩(William Jones Boone),是美國聖公會派遣來華的宣教士,教內俗稱他為文主教,他是聖公會在華宣教的開創性人物。
文惠廉主教所持文惠廉主教所持
1811年7月1日,文惠廉出生於美國卡羅萊納州,後在南加利福尼亞的查爾斯頓學習法律。1833年受洗。1834年5月,美國聖公會差會決定以中國為宣教的區域。
1835年,在即將修完亞歷山大神學課程時,他要求加入中國差會海外委員會的申請得到批准。為了準備前往宣教中國,而移居費城開始學習中文及醫學,並且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之後,他同南加州的阿米莉亞·德·索緒爾結婚,又被按立為牧師
1836年與夫人一起離開美國。1837年先到達爪哇,並在華人中間傳福音。1840年,因健康原因離開爪哇,於當年11月來到澳門居住。
1841年4月1日至9月10日,在布朗牧師離開的這段時間裡,文惠廉夫婦同美魏茶牧師共同負擔管理馬禮遜學校的重要職責。
1842年2月2日,文惠廉與雅裨理一起乘坐三桅船離開澳門前往香港。7日,他們乘上澳大利亞郵船,24日抵達廈門附近的鼓浪嶼。為了將家眷接到廈門,文在4月10日返回澳門。6月7日,他偕同夫人及兩個孩子來到鼓浪嶼,一同來的還有麥克布萊夫婦、卡明醫生。8月20日,文夫人染上疾病發起高燒,30日去世。
1843年2月10日,文惠廉帶著他的孩子前往澳門,3月1日從那裡啟程返回美國。
1844年,文惠廉被任命為聖公會中國區主教,成為聖公會在中國的第一位主教。12月14日,在婚後的文惠廉同夫人一起啟程前往中國,次年4月24日到達香港,同行者有伍茲夫婦、格雷厄姆夫婦以及三位肩負同樣任務的單身女宣教士鐘愛瑪、莫瑪莉與吉勵莎姑娘。5月24日,文惠廉夫婦乘坐“鱷魚號”前往上海,同行還有瓊斯、摩爾斯小姐、施美夫牧師,船於6月16日抵埠。
1845年5月,文惠廉進入開埠不久的上海,開始,文惠廉一行在上海城廂傳福音。
1846年他在上海開設了一所男塾,青年黃光彩是第一個入學並受洗禮的中國信徒。1848年,文惠廉向上海官府提出將虹口闢為美僑居留地(後稱美租界)被允許得到蘇州河北岸的虹口。
1852年1月31日,文惠廉夫人因健康問題返回美國,文惠廉也在同一年回到美國。
1853年,聖公會第一座教堂(救主堂)在百老匯路、蓬路(即文監師路今塘沽路)口落成,是上海吳淞江北建立最早的教堂。救主堂教堂大門開在南面的百老匯路(今大名路),東側的馬路就以文惠廉的名字命名為文監師路(今塘沽路)。當決定在上海召開《新約》翻譯代表委員會會議後,文惠廉和麥都思博士被推選為上海的代表。
1851年北外灘初創時的救主堂1851年北外灘初創時的救主堂
1854年4月13日,文惠廉夫婦帶著他們的兩個孩子乘坐“格拉維納號”回到上海,一起來的還有同一差會的龐台物牧師。
1857年,因健康原因,文惠廉攜全家返美。7月13日,同一批新的宣教士一起在美國登船返回中國,12月22日到達上海。
1862年4月,英國宣教士好不生(即霍布森)在上海逝世後,文惠廉接手了大部分宣教工作,直到次年春天為止。期間他又兼任了一段時間英國軍隊的隨軍牧師。
1863年4月,文惠廉夫人身體出現問題,他們前往澳門小住,6月回上海後又去日本,10月文惠廉接夫人回上海。11月9日,他們乘坐從上海出發前往歐洲的郵輪。船在新加坡停留一個月後,繼續前行至蘇伊士。
1864年1月20日,文惠廉夫人在蘇伊士逝世。文惠廉抵達英國之後,又前往德國,並將兒子留在當地的學校。6月13日,文惠廉回到上海時,因傳染痢疾身體十分衰弱,不幸於7月1日在上海安息主懷,享年53歲。文惠廉在一生宣教過程中,創作了許多中文基督教作品,而且大多是用上海方言撰寫的,最有影響的是《聖會禱》。
1871年,為紀念文惠廉主教,美國聖公會在武昌開辦了文惠廉紀念學堂。後來美國聖公會在武昌所辦的大學也以他的姓氏命名為“BooneUniversity”(文華大學)。文惠廉的長子文恆理(Henry William Boone,1839年-1925年)是醫療宣教士。1880年創辦了上海同仁醫院。次子小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Jr. 1846年-1891年)1846年生於上海,1884年接任美國聖公會江蘇教區主教。1891年在上海去世。

主要事跡

早年背景

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1811年出生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沃特波羅郡(Waterborough, South Carolina),早年在南卡大學學習法律。1833年22歲時在查爾斯頓市(Charleston)的一次奮興布道會上決志信主。遂放棄法律學習,獻身轉讀神學,立志成為一名海外傳教士。1835年,文惠廉前往維吉尼亞州(Virginia),進入聖公會維吉尼亞神學院(Virginia Theological Seminary)深造,同時攻讀醫學並獲得醫學博士學位。適值美國聖公會差會(The Protestant Episcopal Missionary Society in the United States, for Foreign and Domestic Missions)決定在中國開闢宣教區,文惠廉於是提出申請並被接受。1836年,文惠廉與阿米莉亞·德·索緒爾(Sarah Amelia De Saussure)結婚,隨後被按立為牧師。1837年初,文惠廉與新婚妻子薩拉前往巴達維亞(今雅加達),開始學習中文和閩南語,了解中國文化與風土人情,並嘗試向當地華人傳教。

在華早期宣教

1840年,文惠廉偕妻移居澳門,與美國傳教士伯駕(Peter Parker)和英國傳教士雒魏林(William Lockhart)兩位醫生一起,從事醫療宣教工作。1841年4月至9月,文氏夫婦在布朗博士(Samuel R. Brown)擔任校長的馬禮遜學校(Morrison Education Society School)任教。
老地圖上的同仁醫院舊址老地圖上的同仁醫院舊址
1842年2月24日,文惠廉與首批來華傳教士之一雅裨理(David Abeel)來到鼓浪嶼,在島上設立宣教站。同年3月,他們渡海到廈門布道,散發福音書冊。隨後,文惠廉暫時回到澳門料理家務。6月7日,文惠廉偕妻並兩名幼子回到廈門,同行的還有美國長老會傳教士麥多馬牧師(Thomas L. McBryde)和甘明醫生(William H. Cumming)。他們一起同工,在廈門推展福音事工。不幸的是,文夫人到廈門還不到三個月,就因水土不服而去世,被埋葬於鼓浪嶼的基督徒墓地,從而成為為閩南宣教事業而獻身的第一人,文惠廉強忍喪妻之痛,堅持在廈門工作了半年。1843年春,他帶著兩個孩子和傭人黃光彩返回美國。黃光彩是鼓浪嶼人,隨文惠廉去美國後,進入教會學校深造。日後他成為美國聖公會首任華人牧師;其女兒黃素娥成為上海聖瑪利亞女中校長、聖約翰大學校長卜舫濟的夫人。

開拓上海宣教區

在美期間,文惠廉應邀到各地教會演講,向美國基督徒傳遞中國的福音需要,呼籲更多的人關注並投入到中國的福音事工中去。1844年9月,文惠廉與非比·艾略特(Phoebe C. Elliott)結婚。同年10月,美國聖公會主教院在費城聖彼得教堂祝聖文惠廉為中國教區差傳主教(Missionary Bishop),從而成為聖公會在華第一任主教。是年底,文惠廉夫婦攜同兩個兒子,以及9位宣教團隊成員重返中國,於1845年4月下旬抵達香港。不久他們一起遷往上海,拓展新的宣教工場。時值上海開埠不久,各國租界範圍尚未明確劃定,文惠廉就暫時居於上海縣城內,在老城廂苦學上海方言,並展開宣教活動。不久他即可以用上海方言布道,影響日廣。文惠廉很快注意到蘇州河以北多為蘆葦荒地,地價低廉,遂在那一帶租地造屋,設堂布道。1848年,他與上海道台吳健彰達成協定,把蘇州河以北、虹口港近黃浦江邊一帶闢為美僑居留地(後成為美國租界),因此文惠廉被認為是上海美國租界的創始人。
1853年,聖公會第一座教堂——救主堂落成,成為文惠廉的座堂,特派黃光彩主持堂務。該堂可容納500人,大門開在南面的百老匯路(今大名路),東側的馬路就以文惠廉的名字命名為"文監師路"或"蓬路"(Boone Road,今塘沽路)。為拓展聖公會在華宣教工作,文惠廉曾兩度回國,號召更多的傳教士來華工作。1859年,文惠廉從美國帶回18名傳教士,相繼在新閘和張家浜等地區設立布道所,進而把福音拓展至嘉定蘇州無錫常熟青浦等地。文惠廉在上海前後生活了10年,被尊為中華聖公會"創立教會之第一人"。
救主堂救主堂

教育與文字工作

文惠廉十分重視教育,先後創辦了男童學院、培雅、度恩兩所書院和"文化學校",與裨文女中、聖瑪利亞女中成為上海第一批教會女校。
除了宣教和興辦教育外,文惠廉還積極投入文字宣教事工,代表美國聖公會參與中文聖經《委辦譯本》(The Delegate Version)的翻譯工作。1847年6-7月間,委辦譯本翻譯工作會議在上海麥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家中舉行,然後譯員們就開始了實際的翻譯工作。文惠廉和麥都思一起翻譯《馬太福音》、《腓利比書》和《腓利門書》。但在有關希臘文"Theos"一字的翻譯上,兩人的見解與主張完全不同,曾先後在《中國叢報》上發表多篇文章進行激烈的爭辯。文惠廉主張翻譯成"神",而不是用"上帝"。不僅如此,二人在翻譯原則上也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參與《委辦譯本》翻譯外,文惠廉還與他人合作把《馬太福音》翻譯成上海方言;並先後獨力將《約翰福音》、《馬可福音》和《使徒保羅達羅馬人書》翻譯成滬語。
文惠廉先後編譯和撰寫了10餘種中文基督教作品,分別為《進教要理問答》、《馬太傳福音書》、《聖教幼學》、《教子有方》、《常年早禱》、《聖會禱》等等。其中廣受好評的是《聖會禱》。該書於1862年出版,內含前言、基督教主日和節假日應誦讀禱文表、早禱文、晚禱文、雜用禱文、謝恩禱、本日禱、聖詩、分派聖餐文、嬰孩領洗文、大人領洗文、堅信禮、做親規矩(婚禮儀文)和喪事文,共16個部分,實際上包含了聖公會用《公禱書》的主要內容。此外,他還翻譯了《聖公會史紀》、《信經闡義》、《禱文牖啟》、《禱文總志》等書。這些書大部分以上海方言譯撰,流傳較廣,時有再版重印。

最後日子

1863年4月,文惠廉攜同體弱多病的妻子前往澳門療養,6月返回上海。同年11月,他們又一起出訪歐洲。1864年1月20日,當他們途經蘇伊士運河時,非比因病不幸逝世。文惠廉於6月13日結束英國德國之行後回到上海,卻於7月16日染患惡性痢疾,次日便告不治而逝於救主堂,年僅53歲,死後葬於上海萬國公墓內。黃光彩接替他主持救主堂教務,成為該堂第一任中國牧師。隨著虹口區的逐漸發展,信徒增多,聖公會不得不於1915年在狄思威路(今溧陽路)、天同路(天水路)口修建了第二代救主堂。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後,地處虹口戰區的救主堂被夷為平地。戰後,救主堂遷往法租界趙主教路(今五原路)。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救主堂被關門,停止一切宗教活動。1986年該堂被拆除,改建為華東神學院
1871年,美國聖公會在湖北武昌設立了文華學堂(Boone University,後為"文華大學"),以紀念文惠廉在華宣教所做的貢獻。文惠廉為美國聖公會在華事業奠定了基礎,日後美國聖公會在中國的發展與壯大,文惠廉功不可沒。
文惠廉的兩個兒子皆繼承了父親在華未竟之事業,服務中國人民。長子文恆理(Henry William Boone)是個醫療宣教士,於1880年創辦了上海同仁醫院(St.Luke's Hospital)。次子小文惠廉(William Jones Boone,Jr.)在1846年生於上海;1869年奉派前往湖北武昌宣教,1884年接任美國聖公會江蘇教區主教,是為聖公會第4任主教,直到1891年在上海辭世。

個人作品

中文
1. 《進教要理問答》 (The Convert' s Catechism),73頁;上海;1846年,官話本,共分三卷,第一卷是關於教義的問答;第二卷關於戒律;第三卷則關於主持文、聖禮洗禮聖餐,作者自署“崇教者”,1847年重版時,用“真神”代替“上帝”作為“God”一詞的譯名,不久之後出版了上海方口本。
2. 《馬太傳福音書》 (Matthew' s Gospel),86頁;1850年,上海方言譯本, 由文惠廉、帥利牧師(Rev. E. w. syle)和斯波爾丁牧師(Rev. p. spalding)合作翻譯,在寧波印刷,後經趙吟松修訂之後,1856年在上海重版,80頁。
3.《聖教幼學》(Religious Juvenile Instruction),7頁; 上海;1855年,上海方言本, 內容包括基督教教義、 十誡、 關於對上帝和對人類所負責任的兩個問題以及主持文。
4.《教子有方》(Method of Instructing Children),4頁; 上海;1855年,該文動導父母用《聖經》知識培養他們的孩子。
5.《常年早持》(Morning prayers),14頁;上海。該篇為聖公會《公持文》的上海方言選譯本,在幾段介紹性文字之後,有講道詞、放罪文、主禱文讚美詩、教義、祈求寬恕的禱告、王公貴族的禱告、全人類的禱告、感恩祈禱以及祈願祝禱。
6.《約翰傳福音書》(John' s Gospel),64頁; 上海;1861年上海方言本,1861年在上海出版了羅馬字的拼寫本,共100頁。
7.《聖會禱》(Prayers of the Church),上海;1862年,這是美國聖公會所使用的《公持書》 主要部分的譯文,各部分獨立發行,有些早在1862年之前很久就已經出版了,開篇為序言、 安息日和宗教節日課表以及1863年至1880年宗教節日表,共11頁,按著是《早持文》(24 頁),這是上文第5號作品的修訂版,同時收錄了《啟應禱告文》,然後是《晩禱文》(17頁)、《屋裡早晨禱文》(8頁)、《雜用禱文》(8頁)、《謝恩禱》(4頁)、《本日持》(27頁)、《聖詩》(14頁)、《分派聖餐文》,(35頁)、《嬰孩領洗文》(13頁)、《大人領洗文》(14頁)、《堅信禮》(6頁)、《做親規矩》(6頁)以及《喪事文》(11頁)。
8.《馬可傳福音書》(Mark' s Gospel),47頁;上海; 1862年,上海方言本。
9.《使徒保羅達羅馬人書》(Paul' s Epistle to the Romans),22頁;上海; 1864年,,上海方言本。
英文
10.An Essay on the proper rendering of the words Elohim and Theos into the Chinese Language(《“Elohim”和“Theos”兩詞中譯問題》),8開本;70頁;廣州;1848年
11.A Vindication of Comments,on the Translation of Ephesians,I. in the Delegates' Version of the N'ew Testament(《對於委辦本 <新約> 中 <以非所書>第一章譯文的辯解》),8開本;58頁;廣州;1852年
12.A Sermon preached in Trinity Church,Shanghai,Sunday,18 of May,1862,1862年5月18日安息日在三一教堂為好不生牧師 (英國教士,本堂牧師)的去世所作的布道;同時收錄了1862年6月8日安息日維多利亞教區主教在同一教堂所作布道的摘要。
在《中國叢報》第9卷上有文惠廉的《<書經>中的天文學》,同一刊物上還有他的《關於中國長度測量的研究》一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