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想像與文化美國:美國獨立革命時期詩歌研究

文學想像與文化美國:美國獨立革命時期詩歌研究

《文學想像與文化美國:美國獨立革命時期詩歌研究》是2009年12月1日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朱麗田。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學想像與文化美國:美國獨立革命時期詩歌研究
  • 作者:朱麗田
  • ISBN:9787564119492
  • 類別圖書 > 文學 > 文學評論與研究
  • 頁數:213
  • 出版社:東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12-01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版次:1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

內容簡介

美國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展望詩”誕生在獨立革命時期,它既是美國革命號角中的強音,也對美利堅民族韻身份建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從歷史和文化的角度講,展望詩是美國民族文化獨立的起始之作,因為展望詩詩人具有強烈的愛國思想,致力於創造一個完美獨立的“美國”。文化民族主義是這些詩人的基本創作推動力,而史詩式的抒情狀物更為展望詩的藝術魅力奠定了基礎。
在近幾十年的美國文學研究中,獨立革命時期的文學作品,特別是詩歌作品,因其濃重的“革命”和“政治”意識而不太受人重視。本書將研究重點放在了這一時期三位主要詩人展望未來美利堅民族的詩歌上,重新細讀他們的作品,並參照其他同時代詩人的有關作品,指出誕生在獨立革命時期的“展望詩”對美利堅民族身份建構產生了重要影響。通過分析這些“展望詩”中清教思想,從而說明,這一時期的文學作品作為意識形態的力量,實際上延續並參與了美國“建國神話”的構建,而其中對“哥倫布”形象的文學表述,更可以被認為是這一構建的典型內容。
展望詩中的“美國”不同於現實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它只是一個想像中的文化政治空間,是對美國未來的美好憧憬。詩人們相信經過漫長的黑夜就會迎來黎明,所以他們在展望詩中對新共和國的光明未來滿懷希望,同時基於現實又表達了對未來的擔心與恐懼。由於當時還沒有一個真正成形的“美國”來驗證詩人的預見,所以詩人只能將他們的期望和擔心同時投射到一個根植於清教文化土壤上的想像的國度,從而在詩歌中表達了對一個新興民族國家的期盼與憂慮。
本書集中分析菲利浦·弗瑞諾、蒂莫西·德懷特和喬爾·巴洛三位詩人的作品,同時兼以討論他們同時代詩人約翰·特朗布爾和戴維·亨弗雷的展望詩作為補充。雖然他們的政治立場和文學主張各不相同,但他們詩中洋溢的愛國熱情和對未來國家的樂觀展望都對當時的讀者影響很大。詩人們在展望詩中聚焦在建構文化美國早期存在的內外矛盾,該矛盾存在於歐洲移民與美洲土著、英國殖民者與美國人、對未來美國遠大前程的期望和當時美國現實之間。作者並非意在化解這些矛盾,而是將清教傳統作為出發點,審視在文化美國形成中存在的各種對立及對立雙方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既有衝突又有妥協的複雜關係。作者選取三個方面來探尋展望詩中清教思想在美國獨立革命時期經歷的變化及建構文化美國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章以展望詩中哥倫布發現美洲這一歷史事件為中心,探討歐洲移民在征服與開發新大陸過程中與美洲土著的對立。通過分析展望詩中哥倫布的美國英雄形象,本書作者指出在這些詩人的文學想像中,他們在構建文化美國時將自己和哥倫布置於殖民者的優勢位置,而將美洲土著視為被殖民對象。一方面,詩人們的清教背景強化了歐洲移民尤其是白人在面對土著時的自我優越感;另一方面,他們宗教信仰中的道德評價標準又促使他們反思在征服和開發美洲過程中對待土著時所施行的暴行。
在這些展望詩中歐洲移民將土著居民視為他者。詩人們將歐洲移民和哥倫布放在優勢位置,而將土著居民置於劣勢位置。這種位置優勢,與賽義德所批判的“東方主義”在本質上是完全一致的。詩人們以哥倫布發現美洲為起點著力建構一個想像的國度。這個美國根植於詩人清教徒祖先的建國構想,它通過詩人的文學想像被描繪成強大的帝國,是世界諸國的榜樣。通過突出這段歷史他們塑造了地道的美國英雄哥倫布。然而,在面對土著居民時,哥倫布發現美洲的這段歷史至今仍使相當一部分歐洲白人後裔處於尷尬的境地。
第二章對美國獨立革命時期展望詩中未來國家的美好前景進行進一步分析。十八世紀中期美國獨立革命揭開序幕,各殖民地移民的國家意識逐漸增強。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愛國主義情緒在美國達到頂點。這段時期,由於政治獨立的要求呼聲漸高,詩人們的身份已逐漸從歐洲移民向美國人轉化,但美洲本土居民的地位變化不大。儘管在對待美洲土著居民時展望詩人中不乏憐憫同情者,但是在他們的展望詩中,美洲土著的劣勢位置依然沒有改變,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痕跡清晰可見。這些詩人的清教背景使得“天定命運”的理念成為展望詩的核心,它深植於歐洲移民的人心,對美國獨立革命及後來的西進運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通過對未來國家前景的樂觀展望,這些詩鼓舞著當時的美國人(主要是歐洲移民)積極爭取獨立,脫離英國的殖民統治,建立一個全新的國家。詩中所預示的未來美國深受其清教徒先輩所宣揚的“山巔之城”和“新耶路撒冷”觀念影響。雖然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清教思想由於和宗教的緊密關係不斷受到挑戰,經歷了世俗化過程,然而源於宗教傳統的對於北美大陸“新迦南”的觀念似乎依然存在並深深紮根於移民的意識中。這種觀念在展望詩中不斷被強化進而轉化為對未來國度的樂觀想像,成為美國“建國神話”的本源。從這種意義上說,展望詩同美國獨立革命時期的其他政論文本一樣,參與並推動了新共和國的建立。
第三章討論獨立革命後期展望詩中美國“哀訴”布道的性質及詩人們在建構文化美國過程中表現出的各種複雜矛盾的情感。“哀訴”布道是北美殖民地清教徒的創新,肯定了美國文明的自身起源。它是“統一社會意識的一種儀式,是美利堅民族的象徵,造就了美國文化,為美利堅民族身份的建構提供了基本框架”。這些展望詩呼應美國清教文化中“哀訴”布道的傳統,借用該形式來表達詩人對未來國家的種種憂慮,提醒人們在國家建立及社會變化中不要喪失天真單純的特質和獨立革命時期的種種展望。
美國獨立革命後期對這些詩人來說是個既激動人心又沮喪悲觀的困難時期。一方面,他們為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建立新共和國而欣喜不已;另一方面,建國後的社會現狀又使他們失望沮喪。在這一階段的展望詩中,詩人們不斷警告人們不要忘記他們對未來美國的夢想,這個夢想直接來自於美國殖民時期的清教徒先輩。展望詩人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將他們的清教傳統貫穿創作過程始終,而後來的美國文藝復興又將同樣地受益於這種傳統並將其發揚光大。
在對獨立革命時期文化美國的想像作了縱向梳理後,本書在結論部分指出,這一時期展望詩中的文化美國概念實質上是從歐洲移民眼中的清教烏托邦到美國獨立革命後人們想像中的世俗“新迦南”的轉化。綜觀這一時期的展望詩不難發現這些作品和當時其他政論文本同樣參與建構文化美國,參與書寫建國時期的美國歷史。時至今日,這種文學視域中的想像國度依然存在於美國文化和美國文學作品中。正如一股暗流涌動,它蘊含著人們對於國家和社會的理想,在內容和形式方面啟示著後來的美國作家和作品,對清教思想傳統起到傳承推動作用。

作者簡介

朱麗田,1971年11月生,廣東五華人,南京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東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英美文學、文學理論、美國文化和外語教學。近年來在《當代外國文學》等期刊上發表論文7篇。參加國家社科項目1項,主持江蘇省教育廳項目1項。
·查看全部>>

目錄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A List of Abbreviations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ALES OF DISCOVERY: POETIC NARRATIVES OF COLONIZATION
Discovery of the Land and Culture Encounter
From Columbus to Columbia
Puritan Essence of the Poetic Narratives
Chapter Two VERSES ON GLORY: NARRATION OF THE FUTURE NATION
Towards Nation Building
Prospects as an Allegory
Secularization of the Vision
Chapter Three VOICES OF JEREMIAD: REPRESENTATION OF AMBIVALENCE
Ambivalence and Steadfastness
Despondence and Compromise
Uncertainty and Restoration
Conclusion
Appendix Poems of Prospects
Works Cited
·收起全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