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靜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
- 作者:趙靜蓉
-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15年11月1日
- 頁數:292 頁
- 定價:39 元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08053961
《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靜蓉
《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靜蓉內容簡介"在人類歷史上,“我”的發現,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和主體的“我”的誕生,或許是最具創造性也最具解構性的行為。但“成為我”是一項永遠不可能停止的...
《文化記憶》是2015年5月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揚·阿斯曼(Jan Assmann),譯者是金壽福、黃曉晨。內容簡介 全書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探討了記憶(有關過去的知識)、身份認同(政治想像)、文化的連續性(傳統的形成)三者之間的關係。第二部分具體描述了在古代埃及、以色列和希臘三種高級文化中,有...
《宗教與文化記憶》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德] 揚·阿斯曼。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用“文化記憶”將過去和現在連結起來,講明白文化文本和國家認同重要性的理論讀物。本書篇幅不大,卻內涵豐富,基本包含了揚•阿斯曼先生不同時期的思想精華。文化記憶理論在“經歷”的語言學框架內探討“過去”的文本性,...
一、中國記憶:地緣政治學意義上的國家記憶 二、祖國記憶:文化心理學意義上的國家記憶 三、民族記憶:民族志意義上的國家記憶 四、政黨記憶:政治學意義上的國家記憶 第一章 國家記憶:記憶歸屬及生成機制 一、位置敘事:國家記憶、集體記憶和文化記憶 二、國家記憶的生成機制:強制性“嵌入”與“詩性自覺”第二章...
《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作者【德】阿萊達·阿斯曼(Aleida Assmann),是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內容簡介 記憶問題近年已引起越來越廣泛的關注,在歷史、科學、政治學之外,哲學、宗教和藝術學等學科也相繼展開對這一領域的探討。阿萊達·阿斯曼在本書中提出,不僅個人,文化也會塑造記憶,以確立...
《文化記憶與華人社會》是馬大中國研究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何國忠 內容簡介 本書12位作者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中國及台灣,他們從文化記憶的視角,探討不同時代的華人社會面貌,著筆的範圍包括文人、文學及不同的社會及其變遷。本書依照各篇論文的題材,分為三輯,即〈文化記憶與中國文人及文學〉、〈文化記憶...
記憶與身份認同的互動關係以及記憶價值意義所構成的記憶理論框架,將此框架系統套用到西班牙內戰記憶書寫研究中,歸納並建立內戰記憶書寫的再現、重構和解構三種模式並且探究各模式在身份認同以及文學記憶價值方面的不同特點,進一步豐富文化記憶理論視閾下的文學研究範式,為今後西班牙文學研究以及內戰記憶問題研究提供借鑑。
第四節 邊緣人的憂鬱:從認同角度看於梨華的《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第五節 孤絕意識與海外華人的少數話語:叢甦小說的認同意識 第六節 民族意識與家國政治的辨證:陳若曦、張系國小說分析 第七節 荒蕪的認同與超越的美學:郭松棻、李渝作品研究 第三章 歷史記憶、始源想像與身份建構:文化認同與東南亞華文文學 ...
河洛古代石刻在意識形態方面影響巨大,潛移默化地影響和塑造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精神世界,其文化記憶凝聚華夏文明的共識和價值原則,進而形成身份認同。因此,本書嘗試從“文化”、“記憶”相結合的視角,將石刻與中原地區的思想文化、華夏文明的發展進程進行對照分析,重點關注與這些石刻在同一片生活空間的人與石刻的...
阿拉伯語語言文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阿拉伯社會文化、阿拉伯語言政策與中東熱點問題。主持省部級科研項目1項,校級科研項目2項,參與各級科研項目數項,並已公開發表《索馬里語言政策的演變及特點》《巴勒斯坦歷史記憶中的認同建構》等9篇學術論文,曾獲“第31屆韓素音國際翻譯大賽”阿譯漢全國一等獎。
大眾傳媒與後現代國族認同 第一節 媒介與社群 媒介促使“想像社群”的形成 一、“社群”、“政治社群”與“想像社群”二、媒介形態與“想像社群”的形塑 三、“想像社群”的媒介現實建構及其途徑 第二節 媒介與記憶 國族記憶的媒體再現與認同建構 一、記憶、集體記憶與文化記憶 二、媒體記憶方式的變遷 三、現代...
《少數族群傳媒的文化記憶與族性書寫(星洲日報文藝副刊不同時期對華人的身份建構)》由彭偉步著,從少數族群傳媒的角度研究《星洲日報》,可以發現《星洲日報》在傳播華人社區新聞,刊登華文文學作品,發展華文教育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已經成為華人社會系統中的重要機制組織。在文藝副刊建構族群身份共同想像與認同...
4.5 檔案記憶促進身份認同 4.6 檔案記憶觀的反思 第五章 國外記憶工程的借鑑 5.1 國外記憶工程概況 5.2 國外代表性記憶工程 5.3 國外記憶工程的特點及啟示 第六章 中國城鄉記憶工程的發展 6.1 中國“城市記憶工程”的發展 6.2 中國“鄉村記憶工程”的發展 第七章 建設“中國記憶”數字資源庫的構想 7.1...
《民族主義視閾下戰後德國文化記憶的考察(1945—2021)》是202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對德國人來說,二戰後的身份認同經歷了一個與西方民主制度和話語體系不斷靠近,與傳統民族主義逐漸疏離的過程。雖然科爾政府曾經一度提升了德意志傳統文化的社會地位,但西德所採取的西方政治經濟制度,使德國人的身份認同...
第三節黃道婆文化 一、“文化”定義的回顧 二、黃道婆文化的界定 第四節被爭論的歷史名人 一、黃道婆籍貫之爭 二、黃道婆籍貫之爭的詮釋 三、認同理論與黃道婆籍貫之爭 第二章黃道婆文化記憶在上海 第一節黃道婆文化記憶在上海的保存形式 一、文獻記載 二、標誌性建築物 三、黃道婆雕像 四、紀念日 第二節黃道婆...
趙靜蓉,女,博士,1976年6月生,山西長治人。現為暨南大學文學院副院長、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西方現代性理論的發生、發展及其在文學、歷史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領域內的演變及實踐,重在對世界漢語文學及理論發展動向的研究,尤其關注文化現代性與啟蒙運動的關係、文化記憶與身份認同、當代文論研究的...
民族文化記憶中的“他者性”第三世界作家文化身份的認同 第十五章 後殖民理論在中國語境的旅行 話語的引進與事件的發生 編譯、評述與“種子”的播散 視野的拓展和問題意識的更新 學科的反思與前景的預測 結語:傘球化時代的新人文精神 擴張型自我與文明的衝突 內控型自我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文學教育與道德想像力 參考...
歷史對抗記憶(皮埃爾·諾拉)文化身份認同是不存在的(弗朗索瓦·於連)“身份認同規則”總結概述 3.關於民族敘事規則 身份認同與泰莫斯(弗朗西斯·福山)民族敘事是不存在的(吉爾·萊波雷)以色列——一個擁有三重敘事的國家 民族敘事的建構和轉換 民族與神聖 歷史象徵的轉變 “德國的重生”或者德國人應該知道他們的...
台灣詩人洪棄生的文化意識及身份認同 16. 林立 群體身份與記憶的建構:清遺民詞社須社的唱酬 17. 黃美娥 日、台間的漢文關係—殖民地時期台灣古典詩歌知識論的重構與衍異 18. 胡曉明 陳三立陳寅恪海棠詩箋證 漢詩形式與文體變遷 19. 胡志德 (Theodore Huters)新的書寫方式:文學及其幾種可能性 20. 鄭毓瑜 舊...
1979年到1997年,巴當舞管理的主體是民間權威的自發組織,傳承主體是社會民間組織,傳承方式是老藝人的培訓,宗教儀式和文化記憶功能減弱。2000年到2021年,巴當舞的管理主體是當地縣文化局,傳承主體是當地政府,傳承方式是政府組織培訓,其功能是表演,巴當舞在“文化遺產”語境中獲得文化身份的認同。舞蹈特色 表演...
趙.宜互動崇拜:好萊塢電影工業的技術神話與未來景觀1494 趙.宜“漫威模式”:“電影宇宙”生態下的超工業化景觀1511 羅易扉事物的回音:歐美人類學影像的“詞”與“物”1535 鐘芝紅神經—影像:作為虛擬影像分析的媒介1555 楊世真計量電影學的理論、方法與套用1572 陶賦雯瘟疫電影:被表象的文化記憶、後啟示錄與“...
根據所選入論文的多元研究面向,我們為其界分了八種透視領域:“學科總論”、“回歸文學性與比較詩學”、“國際文學關係與影響研究”、“‘文化記憶’與流散寫作”、“比較文學視域下的文學翻譯”、“經典的跨文化詮釋”、“文學研究的跨學科視角”與“中國比較文學的歷史與教學”。這部論文集以結集出版的記憶形式...
18.《我國工業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問題和對策》(第一作者),《學術論壇》2016年第11期,被《新華文摘》網路版2017年第8期全文轉載 19.《檔案記憶觀與中華集體記憶的傳承》,《中國檔案報》2017年8月10日第3版;《檔案、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中國檔案報》2017年9月25日第3版 20.《企業檔案管理的十大...
歷史記憶與文化尋根 龔奎林(河南大學文學博士)非個人化的情感和陌生化的形式 房偉(山東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碩士生導師)在史詩寫作中走向精神成人 劉波(南開大學文學博士)80後一代的身份認同與文化之根 王士強(首都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澀重的朝聖 馮雷(首都師範大學文學博士)拾荒人和他的歷史招魂術 馮強(北京師範...
253 從胡同到 CBD——影像北京的城市記憶與身份認同 張斌寧 261 跨“地緣”影像的“在地”藝術實踐——以中國—東協紀實影像創作為例 朱婧雯 270 聲音視角與方法:電影北京建構的傳統文化基因 張曉月 280 “河北現象”爆發期——河北人文精神觀照下的主旋律電影創作景觀 張曉艷 288 新中國電影起點:以次全國...
虹影:要想和過去的所有生活都決裂是辦不到的,記憶、一個人的根和童年意識,都是無法擺脫的,一個人別想和過去決裂。即使身份能夠掙脫,但是,你的成長是和父母給你塑造的環境有關的,你無法掙脫得掉。可是這些東西,卻對一個作家來講,是一筆博大的財富。南方都市報:你覺得把這本書給你的孩子讀,真的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