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鬼神而遠之

敬鬼神而遠之

敬鬼神而遠之,是孔子對於鬼神所持態度的一種表述,出自於《論語·雍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敬鬼神而遠之
  • 定義:孔子對於鬼神所持態度的一種表述
出處
殷、周以來,鬼神觀念為一般人所認可,但“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述而》),對鬼神採取迴避態度。當子路追問怎樣事奉鬼神時,孔子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主張重人事而輕鬼神。子路再問死是怎么回事時,他仍含糊說:“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不做明確回答。孔子看重祭祀,但不贊成亂行祭祀。他稱讚禹時說:“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論語·泰伯》)又說:“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論語·為政》)既肯定禹對鬼神的孝敬,又說應該祭祀的鬼神方能祭祀,可見他承認鬼神的存在。然而孔子主張祭祀鬼神,主要是想通過祭祀儀式,教育人們去追念先祖的功德。所謂“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同上),為的是要達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的目的,即是通過對祖先的祭禮提倡孝道,對人民的宗法倫理觀念起到教化作用。
由於孔子把祭鬼神只是看做教化人民的工具,所以並不認真計較它實質性的有無。他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論語·八佾》)祭神的時候,就像神真在面前,要表示出虔誠態度。兩個“如”字,對鬼神存在表示了一定的懷疑。即如“鄉人儺”,在舉行迎神儀式時,孔子就“朝服而立於阼階”(《論語·鄉黨》),至於“神”的有無,孔子並不深究。所以在樊遲問怎么才算知(智)時,孔子回答說:“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論語·雍也》)對鬼神既要表示尊敬,但也不能講得太過逼真,這就可以說是“智”了。
孔子對鬼神的含糊觀念,所謂“敬鬼神而遠之”,“祭神如神在”,“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這既非有神論,也非無神論的兩可之辭,卻成為儒家鬼神觀的思想基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