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穀神節

敬穀神節,也就是祭祀五穀神的節日,在邯鄲西部武安、涉縣一帶廣泛流傳著一句民謠:“六月六,老漢騎驢看 谷秀。”這裡的人們把六月六稱為“敬穀神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敬穀神節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邯鄲西部武安、涉縣一帶
  • 節日起源:祭祀
敬穀神的習俗,為什麼在六月六要敬五穀神的傳說,敬穀神的目的,漳河流域的敬穀神節,五穀神祭祀的由來,少數民族祭祀五穀神的儀式及傳說,

敬穀神的習俗

邯鄲西部的武安一帶至今還流行著六月六敬穀神的習俗。六月六前後,當地農民所種的穀苗都已出穗,遠遠望去一片金黃。為了慶祝,也為了祈求來日的風調雨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蒸饃、豆包,並把自家蒸出的饃帶到自家的地里,以祈求五穀神能賜給人們一年的好收成。
山區種植穀子,多為“春谷”。這種穀子播種早,農民習慣喝了“破五
(農曆正月初五)的餃子湯,就上山刨地種穀子。上山刨的地,人們稱之為
海地”。海地多在嶺上、崖根兒、垴旁和層層梯田的兩側邊兒上。其面積
一般都很小,有一二分大的,有半分大的,還有席片子那么大的。傳說過去
有個人刨海地,刨一塊數一塊,算著刨了十六塊地,可臨走時數來數去只有
十五塊,數了一遍又一遍。急得出了滿頭汗,後來決計不再數,回家了,一
提草帽,原來下面扣著一塊。刨海地種穀子,一般都是先撒種,然後刨,把
種子掩在土裡。穀苗長起後,沒有行,也不分攏,除草不用鋤,用钁頭“斬”。
由於這種穀子種得早,若春天雨水好,六月初就長得齊腰深,秀出了穗,農
民們自然很高興。常見六月六這天,老漢們戴上草帽,騎上毛驢,沿著山路,
小驢兒蹄聲“得得”,一路望著一片片秀穗吐金的穀苗兒,喜滋滋,樂融融,
翹著鬍子笑吟吟。
六月六被視為“小中秋”,習慣吃一種名叫“頂門棍”的食品。俗諺云:
“六用六不蒸,揚場沒風。”這一天,家家要蒸饃饃,蒸豆包兒,吃好飯,
而最時興吃的是“裹卷”:和好面,褂成餅兒,卷上用細鹽、花椒麵調合好
的南瓜絲兒,用籠蒸,蒸熟後沾上醋和蒜泥兒吃。當地人俗稱這種“裹卷”
為“頂門棍”。
六月六這天,農家還要在“天地神”前燒香、上供,敬天神,敬五穀神,
祈祝當年五穀豐收。人們還往往帶上香和饅頭走出村子,到自家種的每一塊
兒田裡去祈禱,求五穀神賜給更好的年成。

為什麼在六月六要敬五穀神的傳說

為什麼在六月六要敬五穀神呢?
這裡有一個傳說。
相傳,天下的五穀是天上的五穀神賜給的。在很早的時候,人們種的谷
子,每一片葉根上秀一個穗兒,一棵穀子上有十幾個穗兒,玉米也是每一個
葉兒包一個穗兒,收下的糧食吃不盡,用不完,家家過著富足的日子。
有一年的六月六,五穀神來到人間視察人們的日子過得怎么樣。他裝扮
成一個普通的老人,先走進了一戶農家,問一個中年婦女:“大嫂子,我走
路走得餓了,你家有沒有吃的,舍給我一點吧”。那婦女正忙著家務,頭也
不抬地說:“早起留下一張麵餅,方才叫我給小兒子墊屁股了。”五穀神一
看,她的小兒子屁股下果然坐著一張好大的餅。五穀神從那家出來,又走進
了另一家,問一個老太太:“老大娘,我走路餓了,有沒有吃的東西,給我
一點兒。”老太太瞅了他一眼說:“俺方才把一個饅頭給小孫女兒擦屁股用
了。”五穀神從這家出來,又走進了第三家。這是一個富戶,老當家的正在
用糧食漚肥。五穀神看了說:“當家的,我走路餓了,有沒有吃的東西,給
我一點兒吧。”那當家的惡狠狠地說:“糧食有的是,可那是我的,爛了漚
糞也不能給別人。”五穀神惱怒極了,心想:“本來玉皇大帝不準把多穗谷
賜給人間,是我說了天上要靠人間香火生活,才把多穗谷賜給人間的,不想
人們對糧食這么糟踏,不愛惜,而且有的還為富不仁,我要把五穀收回天上
去,叫人們嘗一嘗餓肚子的苦頭。五穀神想到這裡,就起身往外走。他出了
村子,來到一塊田裡,伸手掠住一棵穀子,從根兒掠到尖兒,把每個葉根兒
都掠掉了,正要把穀子尖兒上的最後一個穗兒也掠掉時,這時一隻狗跑了來,
向他跪下說:“五穀神,求你留下穀子尖兒上這一個穗吧!不然我會餓死的。”
五穀神看著狗說:“天下的人太作孽了,把糧食任意糟踏。我要是把這一個
谷穗兒給你留下,人們還要吃它怎么辦?”狗說:“我一定看好,不叫人吃。
如果叫人吃了,我就吃屎!”五穀神一聽狗立下了那么堅決的誓言,就把這
一個谷穗兒留下了,回了天宮。從此穀子就留下了一個穗兒,每畝的產量大
減。就這一個穗兒,果然又被人們享用了,狗不背自己的誓言,便白吃糧食
改成了吃屎。人們擔心五穀神知道了再來把這一穗兒穀子收走,於是就在每
年的六月初六,在五穀神下凡視察人間的那個日子,家家燒香、上供,祈求
豐收,生怕五穀神把留下的這一穗兒穀子也收走。就這樣,年復一年,留下
了六月六敬穀神的風俗

敬穀神的目的

敬穀神是為了感激上蒼賜給人們糧食,同時也是因傳說中人們擔心五穀神收回人們享用的糧食。到了農曆六月六,當時的農民要帶上香和自家蒸的饃,去自家種的田地祈禱,祈求五穀神不收回人間的糧食,祈求五穀神賜給自家好收成。

漳河流域的敬穀神節

漳河流域對祈求一年五穀豐收的民俗,主要有以上幾種。同時也還有六月六敬穀神節,那天要到莊稼田裡去燒香、上供。傳說那天夜裡,年輕的夫婦要到田裡去過夜,莊稼長的會格外好,糧食打的多。還有臘月初八,要向五穀神敬新米,把新糧向五穀神上供。整個漳河兩岸的民俗,突出了一個耕作民俗,人們希求麥黍豐收,虔誠地去乞求神靈,賜給人間幸福。 隨著時間的遷移,漳河兩岸的“麥黍”民俗,也在不斷的變化著。由虔誠的帶有迷信色彩的預卜,逐步向著文化娛樂形式演變。十日歌口訣逐漸在人們心目中淡化了下去。過七河已成了當地人們過元霄佳節不可缺少的文化娛樂活動,會招來全村男女老少觀看,甚至十多里地外的民眾也趕來看熱鬧。不少人整夜不睡,遠遠地看姑娘們去取水,直到過七河整個過程辦完,才肯離去。過添倉節,不少人家還在吃黑饃,加上糖棗、柿子餡兒、更為美口。倒是把看十二個月的雨水,演變成了婦女們評品誰的蒸饅手藝高,誰調的餡兒甜,大飽口福的活動。正月十六點飛蛾,原來是把面蒸成鳥、魚、蟲、蛾的形狀,夜晚擺在院子裡,每個蟲鳥背上點一支蠟燭,意思是消滅蟲害,後演變為燈珊、燈牆、明燈蠟燭的節日喜慶形式。
越是莊稼豐收,人們越喜愛舉辦這些民俗文化活動。漳河兩岸的耕作民俗,正在逐步演變著。

五穀神祭祀的由來

禮記·月令》載:“是月也,農乃登谷,天子嘗新,先薦寢廟。”《荊楚歲時記》亦云:“十月朔日……今北人此日設麻羹、豆飯,當為其始熟嘗新耳。”後來,這種習俗沿襲下來,便是五穀神生日。由於人們對自然的崇拜,便想像冥冥之中有一位能主宰五穀生長的女神,稱之為“五穀母”。而且將五穀豐登時作為她的生日行祭祀之禮,答謝她的恩德。每年八月十五這天,用大米粉製成扁擔形狀的供品,備上三牲,挑到剛剛收割過的那塊土地上,焚香點燭祭祀。對五穀神的祭祀,源於上古秋收時節的嘗新祭祀活動。

少數民族祭祀五穀神的儀式及傳說

五穀神生日潮州話叫“五穀母生”。━━━“五穀母”即五穀神(“谷”潮音讀同“角”)。潮汕俗諺說:“十月十,新米飯,脹到目。”潮汕晚造收成時間約在農曆十月初,秋收完畢,為了報答五穀神的恩德,便在每年十月十五日這天,用大米粉末兒製成扁擔形狀的餜品,備上三牲,挑到剛剛收割過的那塊土地上,焚香點燭祭拜。
土家族敬奉的護佑五穀的農神。其敬祭日期和儀式,因地域而異。有的地區為十月秋收之後,用雞蛋、豬頭到田坎上祭祀,將五穀神請進屋,安位於倉壁板上,待來年正月初三,又送回田地邊。祭時在田坎上挖個地窖,將五穀種子窖藏土中,來年送五穀神回田壟這天,開窖取出,看何種子窖存得好,沒有變質,預示當年用這類種子播出會有好收成,就多種這類作物。有的地區祭祀,在端陽節這天舉行,祭時,將犁耙鋤頭置於堂屋大門正中,燒香跪拜,迎接五穀神降臨,保佑五穀豐登。這一祭俗到新中國建立後已逐步消失。
五穀神沒有龕位,不受香火,但在客家人心中是最近的,客家人很敬重五穀神,表現極為虔誠,不象對別的大神三叩九拜的形式,更重要表現在日常對糧食的珍惜。我記得老一輩吃飯時,桌上是決不能有飯粒的,那些剩飯剩菜甚至洗碗水也決不能與普通垃圾混在一起的,要是有人把飯粒倒如廁所,那要遭到嚴厲的責罵。據說這樣會遭到天打雷劈。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世上沒有天,也沒有地,後來。天有了,地也有了,就是沒糧食吃,人們只好在山林里挖野菜、剝樹皮充飢。
那時候,西山有個叫跋達的人,為了讓人們吃上糧食,不辭辛勞走到觀音那裡陳述苦情,懇求觀音菩薩給些五穀桿種。觀音就從花籃里拿出五個小葫蘆和一個大葫蘆,囑咐他說:這五個葫蘆里裝著你們吃的五穀糧種;第一個三節葫蘆里有蕎種、撒在高山上,第二個兩節葫蘆里有大麥種.撒在半山腰:第三個細脖子葫蘆里有大豆種。撒在山腰沙地上。第四個彎葫蘆里有秈米種,撒在大河小溪兩邊。第五個一節葫蘆里有糯米種撒在水田裡,另外大葫蘆里裝的是樹種,你要等五個小葫蘆里的種籽撒完,才撒大葫蘆里的,不要忘記了。
跋達高高興興地回家來,他想立刻撒下種桿。好讓人們早日吃上五穀,就背著大葫蘆。抱著小葫蘆照觀音吩咐的那樣,一邊走一邊撒,依次在高山、山腳、山腰撒下五穀種。沒料到,背上大葫蘆的塞子抖掉了,大葫蘆里的樹種也漏完了,打開一看是空的。跋達正要往回走,轉身一看,他走過的山坡上長滿了茂密蔽日的大樹,路沒有了,怎么也走不回去了。
從此,地上長出了五穀,人們高興得睡不著覺,連夜點起松明火把,去山坡、田野看莊稼。人們非常感激跋達,是他把五穀種要回來的,可是他到那裡去了呢?人們看到遮天蓋地的森林,想著跋達是撒樹種後回不來了,大夥一商量,就一齊出動,點著明晃晃的火把去找他。從這架山找到那架山,從這個村找到那個村,從這丘田找到那丘田,一面找一面呼喊,卻怎么也找不到他了。
為了紀念跋達為人們造福的功勞,大家又去見觀音,把跋達封為“五穀神王”,並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五這天,吃新梨,嘗新米、家家戶戶點起火把迎跋達。晚上,姑娘小伙們舞著小火把沿田埂、山路跑來跑去,表示尋找跋達,老人們坐在大火把下,彈三弦,唱大本曲,帶領大家齊唱獻給跋達的頌辭:
火把早照火把明,滿田滿壩好收成。大麥收了穀子熟,養豆滿倉存。釀缸術酒敬跋達,五穀供祭五穀神。保為年年得豐收,個個笑盈盈。
直到現在,許多村寨還保留著到田邊獻“跋達會”,又叫“保苗會”,農戶帶上香燭紙火和米飯、魚肉到田邊獻祭,祭祀五穀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