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雷音寺

敦煌雷音寺

雷音寺原名解脫庵,亦名觀音堂。位於古絲綢之路的重鎮-甘肅敦煌市南4公里處鳴沙山下,月牙泉邊。占地面積300畝的新寺院對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陳列館等設施進行了改造、維修和擴建,重現了唐式佛教寺院風格,其擴建後成為敦煌最為重要的漢傳佛教宗教活動場所。2013年9月30日,雷音寺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以莫高窟172窟經變壁畫的建築結構布局為藍圖的敦煌雷音寺建成,在“十一”黃金周期間將向遊客免費開放。

國慶長假伊始,位於古絲綢之路重鎮——甘肅敦煌市城南約4公里處鳴沙山下,月牙泉邊的雷音寺經過三年大規模升級改造後,首次面向遊客開放,這解決了當地近年激增的遊客“有地方拜佛,沒地方燒香”的窘境。

“升級”後的雷音寺將成為敦煌境內規模最大、最重要的佛教活動場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敦煌雷音寺
  • 原名:解脫庵
  • 別名:觀音堂
  • 位置:甘肅敦煌
歷史由來,地理位置,風景名勝,地理風貌,

歷史由來

敦煌雷音寺
雷音寺原名解脫庵,亦名觀音堂。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無瑕禪師創建,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取“佛音說法,聲如雷震”的意思,改名雷音寺。峨眉山的寺廟多系明、清建築,既保留了宮廷、官府、宅第的某些建築特點,又融進了民宅的建築形式。這座小寺,居高崗,倚危崖,傍坡路,便打破寺廟建築的正規格局,巧構虛腳吊樓,建成一座精巧別致的民間小四合院式的廟宇,隱藏在鬱鬱蔥蔥的叢林之中。

地理位置

雷音寺:位於古絲綢之路的重鎮-甘肅敦煌市南4公里處鳴沙山下,月牙泉邊,這是從長安往西域唯一一所叫“雷音寺”的寺院,,它自古就是東西交通的樞紐,也是中西文化的交匯處和中轉站。從晉到宋代,是西域大德弘揚佛法駐錫雲遊之處,更是中原高僧從陸路西行求法的必經之地。竺法護法顯鳩摩羅什玄奘等高僧大德都在這裡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蹤跡。所以這個吉祥安寧的勝地,在唐代時就有“善國神鄉、佛國聖地”的美譽。
雷音寺-現是敦煌市境內規模最大的佛教活動場所。莫高窟珍藏的《唐敕河西都僧統洪辯告身碑》中已提及“古雷音”,所以初創年代應在唐代之前,晚唐至宋代沿鳴沙山北麓,西起月牙泉,東至莫高窟,三里一座廟,五里一座橋,塔寺林立,袈裟遍覆,統稱為“西天古雷音”。由於時 光的沖刷,生態的變遷,只剩下一點遺蹟。

風景名勝

從山頂極目遠眺貢嘎山、夾金山、峨眉山、瓦屋山等名山秀峰盡收眼中,四面綿延不斷的群山一攬無餘。造山運動把山峰與四周斷然分開,每當風和日麗,站立山頂能看見貢嘎山頂折射的金光,能看見遠處炊煙裊裊升起。

地理風貌

山間的景色四季迷人,山頂的文化積澱深遠。冷、雲杉原始森林和那覆蓋厚重的原始植被,由婆娑虬枝支撐的萬頃杜鵑花林,野草芬芳、錦繡的大草甸,雪水靜靜流淌過神秘莫測的草澤泥潭,山峰峻峭、怪石嶙峋,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環境。聽那密林古剎傳來的悠悠鐘聲,目睹山頂出土的古代印章、明清瓷器,聽當地百姓講厚重的歷史。
觀賞秋日的雲海日出,閱覽春夏的草地杜鵑,穿越冬季的林海雪原,是山頂四時的勝景。
寺無山門,第一殿為彌勒殿,第二殿為大雄殿,加上兩邊廂房,構成一個天井。1991年,在大雄殿後新建了觀音殿,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這尊觀音像為柏楊木雕,高4.8米,胸前雙手合十,其餘千手並伸,成法輪狀,莊嚴肅穆,別具風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