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雷音寺記》作者是悟因居士,創作年代為2015.3.6。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敦煌雷音寺記
- 創作年代:2015.3.6
- 作者:悟因居士
敦煌雷音寺記
作者:悟因居士
蓋敦煌雷音寺,溯源隋唐,迄今業已一千七百餘年矣。以其毗鄰鳴沙山,聞其鳴聲如雷而得名也。或謂之雷音之義源之“佛音說法,聲如雷震”,以贊佛陀之佛法無邊,聲振寰宇,理或然也。唐宋時謂其“西天古雷音”,後歿於歷史塵埃,今則不可考也。
庚午年,重建於鳴沙山下①。計有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天王殿、羅漢堂及南北廂房和僧舍等百餘間。觀夫佛像莊嚴,法堂肅穆。僧侶虔誠,信士如鶩。是以碧霧紫煙,時聞梵音聲聲;晨鐘暮鼓,常聽雷音裊裊。山門巍峨,氣勢宏偉。飛檐翹角,金瓦黃牆。爾乃匾額厚重,有朴初先生題寺名;綠樹掩映,顯釋門清靜之聖地。②彌勒笑迎香客,天王怒目而威。韋陀菩薩抱杵合什,大雄寶殿雲蒸霞蔚。香菸繚繞,唄聲吟唱。瑞氣縈繞,氣象奇偉。且夫地藏菩薩,拄金杵而度眾生;觀音大士,持淨瓶而露慈祥。十八羅漢,面目崢嶸而虔修求證;三世至尊,慧目如燈而洞察三界。
戊子年,復征地百畝,擴建廟宇,重現古雷音之雄姿,人間梵王寶剎。於是選圖莫高壁畫,西方極樂世界之宏構。歷經五載,建成大光明殿一座,唐風重檐,雕樑畫棟,金碧輝煌,建築精巧。故得南北廊廡相連,鐘鼓角樓相望。製作精巧,玲瓏剔透。南北配殿,美觀大方。門庭顯敞,松柏綠蔭。整體構成大氣磅礴,莊嚴肅穆,氣勢不凡。③且夫鐘樓亭內,懸萬年銅鐘一口。重一萬斤,高九尺,粗三圍。上部鐫四組香音神女,栩栩如生。間配朴初先生墨寶“雷音寺”。肩部一周布蓮花瓣,鐘鈕為雙龍蒲牢。中部主刻宋體佛經一部,中間對稱配置唐代蓮花紋。下部有海水江崖、旭日東升之浮雕。四組敦煌伎樂飛天,翩翩起舞;間刻六體觀音心咒,六字真言。鐘聲具備三寶之清音及佛教梵音之特色,和諧凝重,開闊洪亮,餘音裊裊,遍周遠聞。④
然則大光明殿居三層高台之上,漢白玉欄桿,青白石台階。殿門廣開,信士爭相膜拜;蓮台之上,趺坐五方神佛。金身瑞相,熠熠生輝。華蓋月輪,紫氣氤氳。兩側神台,供奉二十四天;表相各異,原是佛陀護法。稽其壁後飛天環繞,香花散漫。有丈八玉佛,支頤側臥。慈目善眉,慧光垂照。雕琢精巧,巧奪天工。
觀其殿前廣場青石鋪地,明淨如鏡;間有蓮花藻井地磚,香爐鼎立。南有青獅雄踞,北有白象馱經。春有玉蘭花奕奕綻放,冬有松柏樹鬱鬱蔥蔥。功德牆鐫刻善士雅諱,關煞洞川流世俗男女。是故最是斜陽夕照之時,金闕映輝,佛光隱隱,恍如仙境,如臨極樂。此時但聞暮鼓輕敲,木魚丁丁,梵音唄唱,悅耳悠揚,頓覺心境明淨,萬念俱空。
2015、3、6於敦煌安心齋
註:①據說原莫高窟有一座雷音寺,後毀於歷史之塵埃。現今寺址位於市郊城南敦月公路4公里鳴沙山下,1990年,由國內外佛教團體和沙州佛教協會及眾信士捐贈建成。
②1992年,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前任會長趙朴初先生親臨雷音寺視察指導,題寫了寺名。
③2008年經敦煌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對雷音寺進行擴建,又征地100餘畝。擴建理念是恢復西天古雷音寺,再建人間梵王剎。擴建的風格是選用莫高窟盛唐172窟《觀無量壽佛經變》壁畫為規劃藍圖,按照西方極樂世界莊嚴之圖請專業設計院設計、專業古建公司力求建成精品工程,為佛教留下一座模範叢林,為社會再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
④2005年春,由雷音寺方丈道證大和尚倡導鑄造萬年銅鐘事宜,僧俗兩眾積極回響。募集資金,捐資造鐘。歷經三年終於夙願以償,一座重5噸,高2.38米。口徑1.5米,總造價60萬元的銅鐘懸掛在大雄寶殿門前。後將銅鐘懸於鐘樓之上,並樹碑鐫文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