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現狀
發展簡況隨著生產的發展,在運輸過程中的包裝也經歷了相應的變革。顆粒狀和粉末狀貨物大致經歷了桶裝-袋裝-散裝的過程;液體貨是由桶裝(瓶裝)到散裝(見油船運輸)。20世紀30年代以前,水泥多用木桶、鐵桶作容器。由於桶子笨重,裝卸困難,體積大,成本高,以後逐步改用袋裝。袋裝仍不便於機械化裝卸和搬運,而且要消耗大量造紙用優質木材。同時,包裝要花費大量人力,勞動強度大。50年代以來,一些國家商品混凝土及混凝土製品發展很快,水泥用戶比較集中,用量又大,因而散裝水泥運輸得到迅速發展。散裝水泥運量占水泥總運量的比重,美國在70年代初期已達到92%;日本在1974年達到92%。同樣,糧食運輸也經歷了從袋裝到散裝的發展過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盛產小麥的國家,小麥儲存和運輸,無論出口或內銷,幾乎都採用散裝形式。其他如食糖和化肥等也多如此。中國於1961年在沿海港口開始接卸裝運進口散糧的船舶;1964年,新疆水泥廠開始試運散裝水泥,以後逐步得到推廣。
實現條件
散裝運輸的條件實現散裝貨物運輸,需要生產、裝載、運輸、卸載、儲存和使用等幾個主要環節的設備配套和工作協調。對於顆粒狀、粉末狀貨物,裝載設備一般有機械、風動和氣力裝載設備三種。運輸工具應有較好的密封性和較大的載重量,車輛還要求自重輕、重心位置低、便於裝卸。專用車、船在一定範圍內要有通用性。在適當條件下也可採用貨櫃(袋)運輸。卸載設備用於專用車輛的,一般有重力式、機械、風動和氣力四種卸料裝置;用於專用船舶的,則視船舶結構,分別採用較高壓力的壓縮空氣吹卸和低壓大風量的空氣吹卸。儲存設備為儲存庫。散裝水泥的儲存庫(或中轉庫)有永久性(適用於常年用戶)和流動性(適用於流動性的工地)兩種;散裝糧食的儲存庫一般為永久性或半永久性的,有立(圓)筒庫、機械化房式倉等,都設有入庫房設備和卸料設備。
散裝運輸中各個環節用的設備,應以能夠連續輸送和準確計量為基礎。一些技術先進的國家,在貨場的裝卸作業中,在儲存、加工、供應過程中,普遍採用工業電視、電話、電腦等監測與遙控系統。計量設備的選擇,應考慮運輸工具的類型、規格和載量。鐵路運輸多採用軌道衡,公路運輸多採用地中衡,廠、庫、碼頭、船舶多採用電子秤、計量倉進行計量。這些都屬於靜態計量設備。60年代,有些國家如美國、聯邦德國、日本開始採用動態計量設備。這種設備是一種綜合技術設備,基本上由秤台、換能器(測力感測器)和數據處理器三部分組成。影響計量精確度的關鍵是感測器技術。中國從1965年開始研製動態軌道衡,已有定型產品在一些部門使用。
好處
技術經濟效果開展散裝運輸有利於:
①減少工序,實現裝卸、搬運機械化,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
②節省包裝材料。如包裝一噸水泥,約需6公斤的包裝紙,而製造這些紙需要紅白松優質木材約0.033米。散裝後即可節約大量木材。糧食散裝,比袋裝可以節約大量麻、棉等包裝材料。
③節省費用,降低成本。如每噸水泥的包裝費約占水泥生產成本的1/5,銷售價格的1/6。節省包裝費用,就可顯著降低生產成本。
④減少損失,保證質量。如袋裝水泥,從生產到使用,一般要經過生產-裝載-運輸-卸載-儲存-使用等幾次作業,紙袋破損率一般為10%左右,有時高達30%,水泥損失量一般為2.5%~5.0%。散裝水泥用密封容器運輸,損失量可減少到0.5%。同時,袋裝水泥在儲存過程中容易發生質變,特別是高標號水泥,袋裝儲存半年後,強度平均降低約20%,而散裝水泥密封儲存,不易受潮、變質。糧食散裝運輸,在設備配套的情況下,損失和污染也較少。